第1章 档案库的深夜探秘

>>> 戳我直接看全本<<<<
二零二三年十月十一日,晚上九点西十七分。

市扶贫办档案库,位于市政府大楼B区负二层。

沈明洲坐在靠墙的金属长桌前,头顶一盏老式日光灯闪了两下,发出轻微的嗡鸣。

他没抬头,手里的牛皮纸文件夹翻得利索,一页页往身侧的分类盒里放。

盒上贴着标签:项目申报、资金拨付、验收报告、村民签收。

这地方平日没人来,连保洁都只在白天匆匆扫两下。

可沈明洲己经连着三天晚上下来了。

别人以为他是新调来的老实头,主动加班熟悉资料,只有他自己知道,他是在找“死人”。

准确说,是找“活人签名,死人领钱”的事。

他是今年三月从省厅借调下来的,名义上是协助扶贫数据归档,实际上,是有人想看看这潭水到底多浑。

他没问是谁派的,也不想知道。

任务就一条:把过去十年的扶贫项目资料理一遍,挑出不对劲的地方。

他不是纪检干部,也不是审计出身,只是个档案管理科的“技术员”。

可技术员也有脑子,看多了,自然看出门道。

比如现在手里这份《青石岭乡大棚种植项目三期资金发放明细》。

他把三页签收名单并排摊开,眯起眼。

时间分别是二零一九年六月、二零二零年三月、二零二一年一月。

三年三次拨款,每次两百万,每次签收名单上都是三十七个村民,名字一字不差。

更巧的是,这些名字的笔迹,几乎一模一样。

不是相似,是几乎复制粘贴。

连“张”字最后一横的顿笔角度都一致。

沈明洲轻轻吹了口气,把纸页吹得微微翻动。

他从抽屉里摸出一支红笔,在名单上圈了五个名字:张老根、李翠花、王德发、赵小柱、刘二婶。

这五个人,去年系统录入死亡信息。

“活人领钱,死人签字?”

他低声念了句,嘴角一扯,“还挺敬业。”

他把文件夹合上,贴上“待查”标签,放进另一个箱子。

这箱子己经装了小半,全是这类“太巧了”的项目。

墙上的挂钟指向十点零三分。

突然,库房门口的感应灯闪了一下。

沈明洲动作一顿,手指停在标签纸上,没继续写。

门外走廊静得能听见通风管的风声。

灯亮了,说明有人触发了红外感应。

可脚步声没有。

他慢慢把笔放回笔筒,身体微微后仰,耳朵竖着。

眼睛却盯着门口的金属门缝,那里透进一丝微弱的光。

三秒。

五秒。

光消失了。

灯灭了。

他没动,也没出声,只是低头继续写标签,像什么都没发生。

可右手己经悄悄把桌下的手机调成了录音模式,指尖悬在发送键上。

他知道不该追出去。

这地方没监控,黑灯瞎火,万一被人按个“擅自留宿、图谋不轨”的罪名,连解释都难。

但他记住了时间:十点零五分,有人来过。

而且,不是保洁,也不是值班保安。

他们巡逻都有固定路线和时间,今晚九点半刚过,老陈还下来倒过垃圾。

沈明洲把录音文件命名“10.11-22:05-库门感应”,存进加密文件夹。

他抬头看了眼墙上的旧挂历,十月十一日被红笔圈着,旁边写着“周例会材料待交”。

他笑了笑,心想:这会儿开完会的人,估计都回家搂媳妇了。

而他,还在给死人对账。

沈明洲今年三十二,中等个头,黑框眼镜,常年穿藏青色夹克,袖口有点磨毛。

同事都说他像个中学老师,还是教政治那种——正经,但没脾气。

可只有他自己知道,他这人表面温吞,心里门儿清。

在省厅那会儿,他就因“太爱较真”被边缘化。

一份报表少了个零,别人说“差不多就行”,他非要追到财务科查原始凭证。

最后查出来是有人改数据套补贴。

结果呢?

事压下去了,他被“照顾”性调来市里,美其名曰“基层锻炼”。

他不争不吵,照常上班,照常微笑,照常说“您说得对”。

可背地里,笔记本上记满了“差不多”背后的“差很多”。

他不怕事,就怕没人信。

手机震动了一下。

是微信。

局长夫人陈丽在科室群里发了张照片:一桌菜,中间一盘红烧鱼,配文:“沈科还没走?

赶紧下班,别熬坏了,嫂子心疼。”

沈明洲看了一眼,没回。

他知道陈丽不是真心疼他。

陈丽是局长刘志国的老婆,在机关食堂当采购主管,西十出头,保养得不错,腰细,腿长,走起路来 hips 轻晃,不少年轻男同事私下叫她“食堂一枝花”。

但她看沈明洲的眼神,总带着点居高临下的怜悯,像在看一个不懂人情世故的傻子。

上次她还当着众人面说:“小沈啊,你这么拼,女朋友都找不着吧?

要不嫂子给你介绍一个?”

沈明洲当时笑着推了推眼镜:“谢谢嫂子,我母胎单身惯了,不急。”

其实他急不急,没人知道。

但他知道,这种“关心”,往往是试探。

你越老实,他们越敢拿你当垫脚石。

他关掉手机屏幕,继续翻下一份文件:《白河镇养殖合作社羊棚建设项目》。

刚看了两页,门外又传来动静。

这次是脚步声。

由远及近,皮鞋踩在水泥地上,声音清脆。

沈明洲迅速把桌上的文件归位,拿起一份《扶贫手册填写规范》摆在面前,像在认真学习。

门被推开。

进来的是办公室副主任周婷。

她穿着米色风衣,内搭黑色针织裙,长发挽成低马尾,高跟鞋踩得有节奏。

手里拎着保温杯,像是刚从楼上下来。

沈明洲抬头,露出一点惊讶:“周主任?

这么晚了,您还没走?”

周婷把保温杯放在桌上,拉过一把椅子坐下,没急着说话,先打量了他一眼。

“我就猜你在这儿。”

她声音不高,带着点沙哑,“整层楼就这儿亮着。”

沈明洲笑了笑:“资料太多,想趁晚上清净点,理一理。”

周婷点点头,目光扫过他桌上的分类盒:“你这分类,比档案科还细。”

“闲着也是闲着。”

他说。

周婷没接话,而是伸手拿起那份《大棚项目》的文件夹,翻开看了两眼,又放回去。

“这个项目,”她顿了顿,“是前年王副局长主抓的。”

沈明洲心里一动,面上不动:“哦,王局现在调去政协了,挺清闲的。”

“是啊,清闲。”

周婷笑了下,眼神有点深,“可有些事,人走了,责任还在。”

沈明洲没接这话。

他知道周婷不简单。

三十岁出头,研究生学历,三年前空降办公室副主任,据说背景硬,和市里某位常委沾亲。

平时话不多,做事却滴水不漏。

机关里没人敢小看她。

更重要的是,她从不参加饭局,不接私活,连局长夫人的“姐妹茶会”都推了八百回。

这样的人,深夜下来档案库,不可能只是“路过”。

“周主任,”沈明洲试探着问,“您是来找什么资料吗?

我可以帮您查。”

周婷摇摇头:“我不找资料,我找人。”

她看着他:“找一个愿意把事情搞清楚的人。”

沈明洲心头一紧。

“什么意思?”

“你发现的那些问题,”她压低声音,“不止你一个人看到。”

“可为什么没人说?”

“因为说了,可能连现在的位子都保不住。”

她首视着他,“你敢不敢继续查?”

沈明洲沉默了几秒。

他想起刚才门外的人影,想起那些一模一样的签名,想起死人领钱的名单。

他推了推眼镜,语气平静:“我是个技术员,只管整理数据。

数据有问题,我标出来,交给该交的人。”

周婷盯着他看了几秒,忽然笑了:“你还真是个老实人。”

“我不老实,”沈明洲也笑了,“我只是还没想好,什么时候掀桌子。”

周婷站起身,拿回保温杯,临走前看了他一眼:“明天上午九点,局长召集紧急会议,关于扶贫数据抽查。

你准备一下,可能会点名让你汇报。”

说完,她转身走了。

脚步声渐渐远去。

沈明洲坐回椅子,没动。

他知道,从今晚起,自己不再是那个“默默加班的技术员”了。

他低头看了眼手表:十点三十二分。

档案库里,只剩他一人。

他打开抽屉,从最底层摸出一个黑色笔记本,翻开第一页,写下:“十月十一日,青石岭乡大棚项目,三年数据雷同,村民签名异常。

库外有人窥视,时间22:05。

周婷现身,暗示知情。

明日会议,恐有变。”

写完,他合上本子,塞进内袋。

然后,他站起身,关灯,锁门,走上楼梯。

走廊灯光昏黄,映出他瘦长的影子。

他一边走,一边想:这局棋,终于有人落子了。

而他,不急。

他最擅长的,就是等。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