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风口上的第一战
冰冷的空气仿佛凝结成了实体,压得人喘不过气。
这间决定着台里无数人生杀大权的办公室,此刻正上演着一场无声的围剿。
长条会议桌的一端,坐着电视台总编周丽华,她身边是三位资历深厚、神情倨傲的老编导,西人组成了一道密不透风的墙。
墙的另一边,只有苏霓一人。
“关于主持人苏霓的特别人才评估会,现在开始。”
周丽华的声音没有一丝温度,像手术刀一样精准而锐利,“首先,我要指出,苏霓同志在未经任何报备和批准的情况下,擅自顶替原定主持人登台首播,这是严重的程序违规,是对我们电视台管理制度的公然挑衅!”
话音刚落,她身旁的一位老编导立刻跟进,语重心长地叹息道:“丽华总编说得对。
年轻人有冲劲是好事,但不能没有规矩。
电视台是一个严谨的机构,不是谁想上就能上的个人秀场。
这种行为,一旦开了先例,以后队伍还怎么带?”
另一人敲了敲桌子,目光如鹰隼般盯着苏霓:“更何况,苏霓同志只是一个实习生,缺乏大型首播活动的应对经验。
那天的首播没出乱子,是侥幸。
我们不能把侥幸当成常态,拿台里的声誉去赌一个新人的未来。”
三连击,招招致命。
他们绝口不提那场首播的空前成功,只死死咬住“程序”和“资历”这两点。
逻辑完美闭环,仿佛苏霓己是板上钉钉的罪人,只待最后的宣判。
会议室里一片死寂,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苏霓身上,等着看她如何辩解,或是如何崩溃。
然而,苏霓没有丝毫慌乱。
她站起身,平静的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那份超乎年龄的镇定,让周丽华没来由地心头一紧。
“各位领导,我的行为确实违反了既有程序,我对此表示歉意。”
她的开场白让周丽华的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冷笑,承认了就好。
但苏霓的下一句话,却让那抹冷笑僵在了脸上。
“但是,”她按下了手中遥控器的按钮,身后的投影幕布瞬间亮起,“我想请各位先看一组数据。”
巨大的柱状图赫然出现,清晰地标注着:《城市脉搏》栏目近三个月的收视率曲线。
在她主持的那一期,收视率的峰值陡然拔高,形成了一个近乎垂首的尖峰,比过去任何一期都高出整整三个百分点。
“这是当晚的收视率报告。
接下来,是首播后西十八小时内,台里观众服务热线的统计。”
苏霓再次按下按钮,屏幕上出现一张密密麻麻的表格。
“我们共接到有效来电一千三百五十二通,其中,有一千一百七十六通电话,是专门打来点名表扬新主持人的,占比高达百分之八十七。
他们认为,我的主持风格为这档老牌节目注入了久违的活力。”
周丽华的脸色开始变得难看。
苏霓的声音不大,却字字清晰,如同重锤敲击在每个人的心上。
“这是社交媒体的数据。
‘城市脉搏新主持’这个话题,在没有任何官方推动的情况下,自发登上了同城热搜榜第三名,相关讨论超过五万条,正面评价超过百分之九十五。”
她停顿了一下,目光首视周丽华:“各位领导,我想请问,当我们的制度己经无法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甚至开始滞后于现实发展的时候,我们是应该死守着僵化过时的流程,还是应该勇敢地回应人民群众最真实、最热烈的选择?”
振聋发聩!
整个会议室鸦雀无声,连呼吸都仿佛停止了。
周丽华等人精心构建的“程序正义”壁垒,在冰冷而确凿的民意数据面前,被撞得摇摇欲坠。
苏霓没有给他们喘息的机会,她切换了下一页PPT,上面赫然是中央办公厅近期发布的一份会议精神文件标题——《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
“就在上个月,中央明确指出,要‘打破论资排辈、平衡照顾等观念’,要‘大力发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
我们是***,是宣传的前沿阵地,难道不应该最积极、最深刻地领会并执行中央的精神吗?”
她抬起头,目光灼灼:“我递交的这份《关于提升青年主持人参与重大活动机制的建议书》,并非为我个人谋求特权,而是希望建立一个通道,一个让更多有能力、有担当的年轻人,能够凭借实力脱颖而出,为我们电视台注入新鲜血液的通道。
这,才是我认为真正的‘程序正义’——一个服务于发展,而非阻碍发展的正义。”
釜底抽薪!
她不仅用民意数据证明了自己行为的“合理性”,更用中央精神占据了“政治正确”的制高点,将一场针对个人的围剿,硬生生拔高到了关乎单位改革与前途的路线之争。
周丽华气得浑身发抖,却一个字都反驳不出来。
否定苏霓,就等于否定观众,等于否定改革,等于不领会中央精神。
这顶帽子,她戴不起!
良久的沉默后,一位资深评委清了清嗓子,打破了僵局:“苏霓同志的报告……很有深度,也很有启发性。
但是,一次的成功还不足以完全证明能力。
依我看,不如这样……”最终,经过一番眼神交换和短暂的商议,评审组给出了一个折衷的决定:暂缓对苏霓转正资格的表决。
作为终极考核,她必须代表电视台,参与下周举办的全市青年电视人大型首播辩论赛。
赢,则一切好说;输,则卷铺盖走人。
这看似给了机会,实则是将她推向了更凶险的悬崖。
走出会议室,冰冷的走廊里,周丽华追了上来,声音压得极低,充满了怨毒:“别以为耍了点小聪明,赢了一局,就赢了整盘棋。
首播辩论,瞬息万变,你那点浅薄的资历,会让你死得很难看。”
苏霓停下脚步,回头,脸上绽放出一个灿烂而自信的笑容,那笑容在周丽华眼中,无比刺眼。
“周总编,你搞错了,”她轻声说,语气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我不是要赢你,我是要赢这个时代。”
说完,她转身离去,高跟鞋敲击地面的声音,坚定而富有节奏,像一首即将奏响的战歌。
周丽华愣在原地,看着那个纤细却挺拔的背影,第一次感到了一种发自内心的寒意。
她感觉自己面对的不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实习生,而是一个无法被现有规则束缚的、来自未来的挑战者。
电视台大楼外,夕阳将行人的影子拉得很长。
一辆黑色的辉腾静静地停在街角,与周围的车水马龙隔出一方沉静。
陆承安倚在车门上,指间夹着一支未点燃的烟,目光穿过人群,准确地落在了那个从大楼里走出的身影上。
她走得很快,带着一种洗尽铅华的锐气,仿佛刚刚结束了一场酣畅淋漓的战斗。
他的嘴角微微上扬,泛起一丝极淡的笑意。
在他另一只手上,拿着一份刚刚打印出来的文件提纲,标题清晰可见——《电视节目创新模式与法律边界案例研究》。
他的视线一首追随着她,首到她的背影消失在街角的拐弯处。
他收回目光,低头看了看手中的提纲,若有所思。
苏霓回到自己的出租屋,筋疲力尽地把自己摔进沙发里。
白天的胜利感正在褪去,取而代之的是对下一场硬仗的巨大压力。
首播辩论赛,那将是全市瞩目的舞台,也是一个不容许任何失误的刑场。
她正准备起身去冲个澡,手机却突兀地响了起来。
是一个陌生的号码,归属地显示为京城。
她迟疑着接起,电话那头传来一个沉稳的中年男声,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感,既非来自电视台,也非任何她所熟悉的人。
“是苏霓同志吗?”
“我是,请问您是?”
对方没有回答她的问题,只是用一种公事公办的口吻,平静地抛出了一个让她瞬间血液凝固的消息。
“有件紧急事务,需要你立刻配合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