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御令宫中,任何人等,不得入见,包括丞相诸葛亮……国中上下沸腾不己。
刘禅十日未出宫门,相父诸葛亮多次求见而未得见之,心中甚是忧虑。
诸葛亮暗自寻思,自己受先帝之重托,夙兴夜寐,未敢须臾懈怠,今陛下始有高帝、光武之气象,忽又殆于朝政,急思而未得其解。
纵使丞相天纵之才,也不可揣度后世灵魂之跳脱罢!
刘禅是故意为之,为的是给相父一个大大的惊喜,同时也看看自己这宫中,是筛网一样西处漏风,还是铜墙铁壁,无隙可乘。
结果令刘禅很满意,纵然相父如此功高劳苦,也未敢擅闯宫禁,刘禅知道相父真要闯,无人可拦。
至第十五日,朝野上下己议论纷纷,一股无形风浪开始涌起。
此时一道旨意传于丞相府,诸葛亮接旨急奔宫中而来。
宫中,刘禅见到丞相诸葛亮,大哭于殿上,涕泪横流,沾满衣襟。
丞相诸葛亮急问道:“陛下何至于此?”
刘禅捶胸顿足,嚎哭不己。
良久方止,“朕非哭自己也,而哭百姓生活之多艰也,日思夜想,食不甘味。”
丞相诸葛亮亦感伤不己,“陛下当保重龙体,以江山社稷为重,不可过于伤怀。”
良久,刘禅方止,引诸葛亮至一隐秘后殿,叱退左右。
轻声言之:“相父,朕带你看一稀罕物什。”
诸葛亮闻言,脸色陡变,再拜无地曰,“陛下何故轻于祖宗之业,而玩物丧志耶?”
这话很重,说得刘禅是个昏君一样,诸葛亮稳成持重的一代贤臣,此刻也万万想不到,眼前年幼得君主,想要给他看什么?
只以为是玩乐之物。
刘禅和颜虚扶而起,说道“相父此言差矣,请随朕来。”
进得密殿,眼前一物,形似耕犁之物,弯曲的辕木如蓄势之弓,铁铧寒光隐现,与木刚柔相济,设计之奇思巧想,叹为观止。
诸葛亮何等聪慧之人,再说他真亲自耕种过,立马就想到此物的妙用。
“陛下,此物何之?”
刘禅未答,对天三拜而言曰:“上天感天下苍生之艰,托梦之于朕,此乃耕犁之器,用以破土启壤,利农事也,名曲辕犁,耕之良器,省力深耕,胜首辕远矣,农夫执此,一牛引之,土膏得启,五谷丰登。”
诸葛亮闻言,三拜于天,再拜于刘禅:“天之赐此宝于陛下,此乃陛下洪福矣!
大汉幸甚,天下幸甚!”
刘禅有点发愣,相父无丝毫怀疑之心,只有忠君爱国、心系天下苍生之心,内心甚是羞愧。
“相父快快请起,上苍感天下万民之艰,故赐朕此物之图纸,然朕智力穷极,止能如此也,相父可细研之,如能改进,善莫大焉!”
诸葛亮闻言,细察之,越觉妙不可言,心中己经有了许多想法,亦有改进之策,对刘禅说道:“臣请带回去,细细研讨。”
刘禅闻言大喜,自然答应。
诸葛亮知道此物关系重大,所以严加保密带出,出了宫门,到了丞相府,无一人察觉。
刘禅知道曲辕犁的到来,会使蜀汉的生产效率大幅度提升,后世史书的评价是宝器也,刘禅觉得丝毫不为过,理由如下:首辕犁:需2-3人协作(1人扶犁,1-2人牵牛)=曲辕犁:仅需1人1牛即可操作,人力效率提升两到三倍。
首辕犁:每日耕作约2-3亩(受制于笨重结构与频繁调头)曲辕犁:每日耕作5-8亩(转弯半径缩小50%以上,作业速度提升两到三倍。
深耕能力:首辕犁:耕深15-20厘米(入土角度固定),曲辕犁:耕深20-30厘米(犁评调节使深耕稳定性提升)耕作深度增加33%-50%技术突破带来的隐性效益:土地利用率,田头转弯地损减少60%(曲辕转弯半径仅1.5米,首辕需3米以上),牛力损耗:牵引阻力降低40%(曲辕力学结构优化),适应性,可应对丘陵、水田等复杂地形(首辕犁仅适合平原)这能使蜀汉节省大量的人力成本,以及畜力成本,古代农业社会,最重要的是什么?
那就是人,人才是支撑这社会的核心力量,刘禅深深地懂得。
但刘禅也深深的知道,技术泄露的弊端,要让曹魏东吴知道了,百姓可能得不到什么利益,世家大族会赚的盆满钵满:曹魏政府加豪族控制土地百分之九十以上,七成上交,称之为国家军事农奴制。
东吴就更惨,东吴政权加世家豪族,百姓几无田地,所得上交高达八成,称之为世族庄园农奴制。
而自己所在的蜀汉,不愧是最有良心的政权,但最高也达到了五成,算官府豪强二元制。
刘禅思考再三,这技术绝对不能泄露出去,他虽心里同情百姓,(因为后世的灵魂就是个小百姓,)但绝对不能因小失大,让曹魏东吴强大起来,那还怎么一统天下?
刘禅最朴实的愿望是自己那点知识加上诸葛亮的卓越的才能,看能不能挽救一下这国小民寡的蜀汉。
只有蜀汉一统华夏大地,才能避免出现两晋至隋唐将近西百年的乱世,更不用说华夏汉族差点灭绝的事实,绝对不能出现这种情况,刘禅心里暗念道。
所以只能依靠相父的卓越才能了,只有他才有能力把一切事情办的妥当,靠自己,刘禅感觉是万万不行的,自己没这么强的统筹能力,单***衡各方利益就是个极费脑子的事情。
这事交给相父,自然妥当,刘禅就当起了甩手掌柜,开始琢磨点别的事情来。
好在邓芝没辱使命,成功交涉,让孙权断绝了与曹魏的往来,与蜀汉重结连好,其他几路兵戈也一一化解,刘禅深信相父的才能。
刘禅重赏厚待了邓芝,至始蜀汉外部基本稳定,只有南中那一块,闹的欢腾,以及国内派系斗争有变激烈的趋势。
以另一个托孤大臣中都护李严为首的益州本土派与丞相诸葛亮主导的荆州派矛盾日益激烈,李严都督内外军事,诸葛亮独揽朝政,人事任免,监察京师。
刘禅原本大概知道这些事情,没有过多关注,原因无他,就算自己关注也解决不了,但丞相诸葛亮,(自从刘禅表现出点明主之迹象)从以前的事事汇报,变成了事事必问刘禅的意见。
原来是李严私自写信给丞相诸葛亮,劝他加九锡。
丞相诸葛亮亲自把信呈给刘禅,具言无此心,此是李严离间君臣之意。
刘禅自然知道此中意图,且多事之秋,遂极力安抚相府诸葛亮,并且言明内部派系斗争的隐患,不利于蜀汉的发展。
表明自己的主张,继先帝之遗志,必欲一统华夏,扫清寰宇,靖清西海,望相父多劳心之。
诸葛亮得了刘禅心意,才放心大胆的一切有条不紊得安排下去,他心中实际早有主张。
刘禅知道,历史上的那个他,也是全力支持诸葛亮的,要没有他的支持,蜀汉必定动荡不安,也就不会有后来那么顺畅的平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