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尖在草稿纸上划出利落的弧线,他抬眼看向斜前方的座位,林溪正低头用红笔批注作文,阳光透过窗户落在他发梢,镀上一层柔软的金边。
陈砚的心跳忽然漏了一拍。
他们是从小一起长大的邻居,从穿开裆裤时抢同一个玩具车,到如今在重点高中的同一个班级当同桌。
旁人总说他们是“绑定款”,只有陈砚自己知道,从什么时候起,看林溪的眼神里多了些不敢说出口的东西——是晚自习后故意放慢脚步陪他走夜路的心思,是看到他被提问卡壳时悄悄递过去的纸条,是闻到他身上洗衣液味道时骤然加速的心跳。
“这道题辅助线怎么画?”
林盏转过身,把练习册推到陈砚面前。
他的指尖不小心碰到陈砚的手背,像有微弱的电流窜过,两人同时缩回手,脸颊都泛起薄红。
陈砚清了清嗓子,拿过笔在图上勾勒:“你看这里,做个垂线……”他的声音放得很轻,怕惊扰了什么似的。
林盏听得认真,睫毛垂下来,在眼睑处投下一小片阴影。
这份心照不宣的默契,在某个雨夜彻底捅破。
那天放学突降暴雨,两人挤在一把伞下往家跑,到家时浑身都湿透了。
林盏感冒发了低烧,陈砚背着他偷偷去社区医院挂水,回来的路上,林盏趴在他背上,声音闷在潮湿的校服里:“陈砚,我好像……有点喜欢你。”
陈砚的脚步猛地顿住,雨水顺着发梢滴进衣领,冰凉的触感却盖不住胸腔里炸开的热度。
他没回头,只是攥紧了背着林盏的手:“我知道。”
顿了顿,又补充道,“我也是。”
雨还在下,把世界冲刷得模糊不清,却让他们的心意变得无比清晰。
但这份清晰很快被现实蒙上阴影。
周末家庭聚餐时,陈砚的母亲无意中提起“林盏这孩子长得秀气,以后肯定招姑娘喜欢”,陈砚的父亲立刻接话:“要是能跟老张家的女儿成一对,倒是门当户对。”
林盏的父母也跟着笑,说“先盼着他们考上好大学再说”。
席间的欢声笑语里,陈砚和林盏低着头扒拉着碗里的饭,指尖都在微微发颤。
他们读懂了父母话语里的潜台词——那是两条早己被规划好的、和彼此无关的人生轨迹。
“我们……暂时别说吧。”
从林家出来,林盏小声说。
路灯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带着点小心翼翼的脆弱。
“等我们再长大一点,再……好。”
陈砚打断他,伸手替他理了理被风吹乱的刘海,指尖的触碰轻得像羽毛,“我等你。”
从那天起,他们成了彼此藏在阴影里的秘密。
在学校,他们是并肩作战的同桌,讨论题目时会刻意保持半臂的距离;放学路上,会一前一后隔着几步远,只有在经过那条没有路灯的小巷时,才敢偷偷牵住对方的手;周末约好去图书馆,会分别从前后门进去,坐在斜对角的位置,用眼神交换只有彼此能懂的暗号。
林盏有哮喘,陈砚的书包里永远备着气雾剂,却只敢在没人的楼梯间悄悄递给她;陈砚胃不好,林盏每天早上都会多带一份温热的小米粥,假装是“妈妈煮多了”。
他们的关心藏在无数个细微的瞬间里,像埋在土里的糖,只有彼此能尝到那份甜。
中秋节那天,家家户户都在吃团圆饭,陈砚谎称去同学家刷题,林盏说要去书店买资料,两人在小区顶楼的天台碰面。
陈砚带了月饼,林盏揣着两罐热牛奶,借着皎洁的月光,他们背靠背坐着,听着远处传来的鞭炮声。
“你说,我们以后会怎么样?”
林盏的声音很轻,像怕被月亮听见。
陈砚侧过头,看着他被月光照亮的侧脸,轮廓柔和得让人心疼:“会很好的。”
他说得笃定,仿佛只要相信,就能对抗全世界,“等我们考上同一所大学,离开这里,就不用再偷偷摸摸了。”
林盏笑了,眼睛亮得像落满了星星:“嗯。”
他们没再多说,只是静静地坐着,感受着身边那个人的温度。
夜风带着凉意,却吹不散天台角落里悄悄滋生的、带着点苦涩的甜。
那时的他们以为,只要再坚持一下,再等一等,阴影总会被阳光驱散。
却没料到,有些黑暗,远比他们想象的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