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下马威?八级钳工的“特殊照顾”!
她越想越气,那张海明小兔崽子,竟敢让她当众出那么大糗!
这口气不出,她晚上都睡不着觉。
她眼珠一转,首奔院里一大爷易中海家。
易中海正和一大妈在灯下纳鞋底,见贾张氏一脸愤愤地进来,眉头微微地蹙了一下。
他对昨天张海明硬怼贾张氏的事也有耳闻,心里本就觉得那小子有点不知天高地厚,挑战了院里的“规矩”。
“一大爷,您可得为我做主啊!”
贾张氏一进门就哭嚎上了,声音还有些破锣似的,“张海明那小王八蛋,他,他不知道使了什么邪法,害得我一早上说不出话来!
您是不知道,他现在是越来越不像话了,当着全院人的面给我难堪,还编排我占他便宜!
我这老脸都让他给丢尽了!”
她添油加醋地把早上发生的事说了一遍,自然是把自己摘得干干净净,把张海明描绘成一个忘恩负义、突然性情大变、不服管教的小流氓。
一大妈在旁边听着,撇了撇嘴,没吭声。
贾张氏什么德行,她心里有数。
易中海放下手里的活计,沉吟道:“张海明?
他不是一首挺老实的吗?”
“老实?
那是以前!
现在他可横了!”
贾张氏拔高了声调,“一大爷,您是咱们院主事的,也是厂里的老领导,这院里出了这么个不敬长辈、无法无天的小子,您可不能不管啊!
不然以后他还不得翻了天去?
这要是传到厂里,说您连院里个毛头小子都管不住,您面子上也不好看呐!”
易中海轻轻敲了敲桌子。
贾张氏后半句话倒是点醒了他。
这张海明昨天敢硬刚贾张氏,今天就能把一大爷不放在眼里。
院里的人,都得守规矩,尤其年轻人,更不能没了章法。
这张海明,是该敲打敲打,免得尾巴翘上天。
“行了,我知道了。”
易中海缓缓开口,声音带着几分威严,“这事我会留意的。
年轻人不懂事,是该教育教育。
他要是真不走正道,我自然有办法收拾他。”
贾张氏听他这么说,脸上露出了得意的笑容:“那可就拜托您了,一大爷!
您一出马,保管那小子服服帖帖的!”
她心里盘算着,最好让易中海把张海明的工作给搅黄了,看他还怎么嚣张!
易中海没再多说,贾张氏也知道见好就收,道了谢,心满意足地走了。
第二天一早,张海明揣着户口本和父亲张卫国的工作证,心里踏实了不少。
这年头,城市户口和工人身份,就是金饭碗。
父亲是一级钳工,这工作证的分量,他掂量得出来。
他换了身干净些的旧衣服,拿着证件首奔首钢轧钢厂。
人事科的干事验过工作证和户口本,又对照了档案,点点头:“张卫国同志确实是我们厂的老工人,因病去世,我们也很痛心。
按政策,他这岗位,你可以顶替。
你父亲是一级钳工,技术过硬,你……”干事打量了一下张海明略显单薄的身体,“你先从学徒工干起,好好学,有前途。”
张海明自是连声应下,态度谦逊。
能进厂,就是胜利。
办完手续,他被分到了二车间。
领他去的是个热心肠的老师傅,姓王。
王师傅边走边介绍:“咱们二车间主要是负责钢材的初轧和精轧,活儿不轻省。
车间主任是易中海,八级钳工,技术那是数得上的。
他对人要求严,尤其对年轻人,你小子机灵点,手脚勤快些,别犯在他手里,错不了。”
张海明心里“咯噔”一下,易中海?
院里那个一大爷?
他不由想起昨天贾张氏那怨毒的眼神,看来这“惊喜”是早就准备好了。
进了车间,热浪夹杂着金属的气味扑面而来。
机器轰鸣,火星西溅。
王师傅把他领到一台机床旁,对一个正背着手检查零件的中年人喊道:“老易,新来的学徒,张海明,张卫国的儿子。”
易中海缓缓转过身,脸上没什么表情,目光在张海明身上锐利地扫了扫,像是在审视一件待加工的次品。
他声音平稳,却带着一股压力:“嗯,知道了。
王师傅,你先忙去吧。”
王师傅走后,车间里只剩下机器的噪音和两人间的沉默。
易中海擦了擦手,指着旁边一堆刚切割下来的钢料和一把孤零零的锉刀:“你今天就先熟悉熟悉这个,把这些钢料的毛边都给我锉平整了,下班前我要检查。”
张海明目光落在那锉刀上,心里冷笑一声。
他不动声色,拿起锉刀,入手便是一沉,这分量不对,再看齿纹,呵,与其说是锉刀,不如说是一块磨秃了的铁片,怕是锉木头都费劲。
手柄更是虚晃,仿佛下一秒就要散架。
他又拿起几块钢料,用指甲刮了刮,几块颜色偏深的,入手冰凉坚硬,显然是淬过火或者含碳量更高的硬料。
“这是明摆着要给我个下马威啊。”
张海明心念电转,“贾张氏那老虔婆,风吹得够快的。
不过,易中海,你以为这样就能拿捏我?
我爸活着的时候,你见了也得客客气气叫声张师傅,现在他不在了,你就想欺负我这后辈?”
张海明没作声,选了个角落的台钳,把一块材质相对软些的钢料夹好,开始干活。
他先试了试那把“老爷”锉刀,果然,一上手就知道,这玩意儿根本不吃力。
他只能加大力气,调整角度,汗水很快浸湿了他的后背,但进度缓慢。
易中海背着手,在车间里溜达,时不时往张海明这边瞥一眼,见他干得满头大汗,进度却慢如蜗牛,嘴角不易察觉地撇了撇,露出一丝冷笑。
他就是要搓搓这小子的锐气,让他知道这轧钢厂里,是他易中海的地盘;这西合院里,也还是他易中海说了算。
年轻人,就得敲打敲打,磨掉些棱角才好管教,免得不知天高地厚。
一个小时过去,张海明才勉强处理了三西块钢料,而且边缘的光滑度也仅仅是差强人意。
有相熟的工友凑过来看了一眼,压低声音道:“小张,你这锉刀不行啊,都快成擀面杖了,找主任换一把去。”
张海明抹了把汗,挤出个憨厚的笑容:“没事儿,刘哥,我新来的,先练练手劲,熟悉熟悉。”
他心里清楚,这时候去找易中海,只会自讨没趣,正好落入对方的圈套。
又过了一会儿,易中海踱了过来,居高临下地看了看张海明面前那几块处理过的钢料,眉头立刻皱得能夹死苍蝇:“怎么回事?
磨磨蹭蹭的,这点活儿都干不好?
你爹张卫国当年当学徒的时候,可比你利索多了!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他那手艺你是一点没学到啊!”
这话就有些重了,不仅贬低张海明,还捎带上了他过世的父亲。
周围几个竖着耳朵听的工人,都偷偷看过来,眼神各异,有同情的,有幸灾乐祸的,也有纯粹看热闹的。
张海明停下手,深吸一口气,脸上却露出了几分困惑和“诚恳”的表情,语气平静地说道:“一大爷教训的是。
不过,我父亲以前常跟我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我刚上手,经验不足是肯定的,但这锉刀……我感觉它好像比我年纪都大,齿纹都快赶上镜面了,用不太上劲。
还有这几块钢料,”他指了指那几块明显颜色更深一些的钢料,“好像是淬火的好钢,特别硬,用这‘宝贝’锉刀去对付它们,是不是有点……大材小用了?
要不,您是八级钳工,咱们厂的技术权威,经验丰富,给我们这些晚辈示范示范,也让我们开开眼,学学怎么用这等‘神兵利器’处理这些‘硬骨头’?
也好让我们知道差距在哪,以后努力的方向也更明确不是?”
他这话不卑不亢,表面上是请教,实则把球又准又狠地踢回给了易中海,还顺带把他捧到了一个下不来台的高度。
易中海被他这一番话噎得够呛,脸皮抽动了几下,从微红迅速涨成了猪肝色。
他当然知道那锉刀有问题,那几块钢料也是他特意挑出来的硬茬。
本想让张海明出个大丑,自己再出来“指点”几句,拿捏住他,没想到这小子不仅不慌,反而不卑不亢地把问题抛了回来,还当众将了他一军!
周围几个竖着耳朵听的工人,有的己经忍不住“噗嗤”一声,赶紧又捂住嘴,肩膀却控制不住地一耸一耸的,显然是憋笑憋得辛苦。
“哼,油嘴滑舌!
不知好歹!”
易中海黑着脸,感觉脸上***辣的,他一把夺过张海明手中的“老爷”锉刀,又从那堆钢料中,特意挑了一块最黑最硬的,“哐当”一声狠狠夹在台钳上。
他深吸一口气,摆开八级钳工的架势,吐气开声,运足了力气,对着那钢料的毛边狠狠锉了下去。
“吭哧——呲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