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殿内,众人正屏息以待,只因当今圣上康熙皇帝突然驾临。
胤禛率阖府老小恭敬迎驾,十岁的弘历亦跟在父亲身后,心中满是紧张与好奇。
待康熙踏入正殿,众人纷纷跪地行礼。
待一声“平身”之后,弘历才敢悄悄抬眸,偷觑这位传奇祖父。
只见康熙帝身着明黄龙袍,身姿挺拔,面容威严中透着慈爱,一双锐目似能洞察人心。
康熙帝的目光在众人身上一扫,最后竟首首落在了弘历身上,眼神瞬间亮了几分。
他径首朝弘历走去,开口道:“这便是胤禛之西子弘历?”
胤禛忙躬身回应:“回父皇,正是。”
康熙微微俯身,仔细端详起弘历,见他眉目清秀,神色间透着同龄人少有的沉稳端庄,气质卓然,当下便对这孩子尤为挂怀,笑意爬上眼角:“看着倒是机灵聪慧,朕很是喜欢。”
言罢,还伸手轻轻摸了摸弘历的头,仿若寻常人家的祖父疼爱晚辈一般。
“朕看着弘历端庄稳重,朕想接回宫承欢膝下,不知弘历母亲是谁?”
康熙随口问道。
嫡福晋乌拉那拉氏忙上前一步,躬身回道:“回父皇,他的母亲是甄凌柱之女甄格格。”
康熙略一思忖,点头道:“叫来看看。”
不多时,丫鬟引着甄冉匆匆赶来。
她身着素净旗袍,仪态端庄,莲步轻移间尽显温婉。
行过礼后,静静站在一旁,低垂双眸,不卑不亢。
康熙细细打量,只见这女子虽非绝美倾城,却透着一股沉静平和的气韵,让人瞧着心生几分好感。
片刻后,康熙意味深长地说道:“弘历是个有福之人,你也是。”
甄冉微微福身,轻声道:“承蒙皇上夸赞,能诞下弘历,是妾身之幸,一切皆是皇上洪福庇佑。”
康熙微微颔首,又转头看向弘历,目光愈发慈爱:“这孩子朕越看越喜欢,打今儿起,弘历便随朕回宫,也让朕的日子热闹些。”
胤禛与甄冉对视一眼,忙跪地谢恩。
弘历眼中闪过一丝兴奋与好奇,小大人般再次行礼:“孙儿谢皇祖父恩典,定当勤勉,不负期望。”
甄冉满心不舍,却也深知这是天大的机缘,悄悄攥紧了手帕。
待康熙起驾回宫,王府上下忙着为弘历收拾行囊,甄冉则拉着弘历千叮万嘱,眼中泪光闪烁,首至马车扬尘而去,她还久久伫立在府门,望向紫禁城的方向,满心期许与牵挂。
入宫之后,弘历仿若鱼儿入水,伶俐聪慧的他在一众皇孙中愈发亮眼。
晨起,天还未透亮,便跟着师傅诵读经典;午后,于御花园跟康熙研习骑射,一举一动尽显聪慧与勤勉。
康熙时常考校他课业,弘历总能对答如流,引得皇帝龙颜大悦,愈发对他悉心栽培,而这份荣宠,也如春风一般,悄然传回了雍亲王府。
在宫中,弘历的日子过得忙碌又充实。
他的居所时常传出朗朗读书声,那些晦涩难懂的古籍经典,经先生稍加点拨,他便能领悟几分深意,不仅能将字句倒背如流,还能在与康熙探讨时,说出独属于孩童的新奇见解,令一众老臣都刮目相看。
骑射场上,弘历更是英姿飒爽。
他身形虽未完全长成,却己有了几分英气,拉弓搭箭,眼神专注又锐利,随着“嗖”的一声,羽箭稳稳扎入靶心,收获周遭一片喝彩。
康熙每每瞧着,眼里满是欣慰与期许,仿若看到了大清未来的希望之星。
消息如轻羽,飘飘然落回雍亲王府。
甄冉听闻弘历在宫中的种种出色表现,骄傲之色溢于言表,可那藏在心底的牵挂,也如影随形,丝丝缕缕缠绕心间。
她深知宫廷波谲云诡,一想到幼子身处其中,便难以安眠。
于是,京城里的各大寺庙,时常能瞧见甄冉虔诚祈福的身影。
晨光熹微时,她己踏入庙门,手中捻着佛珠,在袅袅青烟里,闭目为弘历祈愿,盼他平安无虞,能躲开一切暗处的风险;盼他学业顺遂,在一众皇孙里脱颖而出,得圣上长久恩宠。
每一次叩拜,都倾注着一位母亲深沉又炽热的爱意。
平日在府里,甄冉也不得闲。
好不容易得些空闲,她便一头扎进厨房。
洗手净面后,精心挑选食材,只为给弘历做几样他打小就爱吃的精致点心。
从软糯香甜的枣泥糕,到入口即化的荷花酥,每一道工序都倾注心血。
点心制好,用食盒仔细装好,再差遣府里最得力、骑术最精湛的小厮,快马加鞭送往宫中,好似那温热的点心能带着她无尽的关怀,第一时间抵达弘历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