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第一封回信与阿婆的故事

>>> 戳我直接看全本<<<<
青槐镇的午后总带着点黏腻的风,老林旧书店的木门被吹得吱呀响,林小满捏着那封1998年的信,指腹蹭过泛黄纸页上“赵晓棠”三个字,手心里全是汗。

她从柜台下翻出祖父常用的蓝黑墨水钢笔,又找了张同样带着旧气的信纸,却对着空白处愣了十分钟——该怎么跟一个二十多年前的陌生女孩说“我能帮你传话”?

说多了怕像骗子,说少了又怕对方不信。

最后她只写了三行:“你的话我收到了。

如果愿意,可以和我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中文系,我试着帮你告诉爸妈。”

信纸折好塞进信封时,她忽然注意到信封右上角的“时间墨迹”——那圈淡褐色的痕迹像晕开的茶渍,原本有指甲盖那么大,此刻竟缩成了小半圈。

她刚把信封放进祖父留下的旧木盒,盒子里就传来轻微的“咔嗒”声,再打开时,那封1998年的信己经换了模样:信纸边角沾着点粉笔灰,赵晓棠的字迹带着少女特有的娟秀,末尾还画了个歪歪扭扭的笑脸。

“真的有人能收到!”

信里写,“我喜欢中文系是因为我爸以前总给我念老舍的文章,他说文字能留住想记住的人。

可现在他说中文系没用,让我学会计,说能找个稳当工作……”林小满盯着“留住想记住的人”那几个字,忽然想起祖父走的那天,她还在外地加班,连最后一面都没见到。

手机在这时响了,是陈阿婆的电话,说熬了绿豆汤,让她过去拿。

陈阿婆就住在书店隔壁的老楼里,家里摆着不少90年代的旧物件:印着“青槐纺织厂”字样的搪瓷缸,挂在墙上的老式挂历,还有一张压在玻璃下的黑白照片——照片里的年轻女人扎着麻花辫,身边站着个穿工装的男人,笑得眉眼弯弯。

“这是我和老周,”陈阿婆端着绿豆汤出来,看见她盯着照片,叹了口气,“1985年拍的,那时候他还是厂里的技术员,我天天盼着他跟我求婚,结果……结果怎么了?”

林小满问。

“结果他1998年没了,”陈阿婆的声音低了下去,“就是镇上纺织厂着火那次,他为了救一个小姑娘,没跑出来。”

林小满手里的勺子顿了一下,心脏猛地跳了跳:“1998年的火灾?

阿婆,你还记得当时的情况吗?”

“怎么不记得,那天火特别大,消防车来了半天才控制住,”陈阿婆揉了揉眼角,“后来听人说,有个没留下名字的人也冲进火场救了人,出来的时候衣服都烧破了,手里还攥着个……好像是个书店的徽章?

我那时候没在意,现在想想,你爷爷当年好像也有个差不多的徽章,从火灾后就再也没戴过。”

林小满脑子里“嗡”的一声,祖父的旧徽章就放在书店的抽屉里,是黄铜做的,上面刻着“老林旧书店”五个字。

她之前整理遗物时见过,只当是普通的纪念章,没仔细看。

喝完绿豆汤回到书店,她立刻翻出那个徽章,凑到窗边的阳光下看——徽章边缘果然有一道淡淡的焦痕,像是被火燎过的痕迹。

她又拿起赵晓棠的信,信里最后写:“火灾那天,我晕过去之前,好像看见一个人冲过来抱我,他衣服上有个小徽章,反光特别亮……”风又吹进书店,木盒里的信封轻轻动了动,那圈淡褐色的“时间墨迹”,又缩了一点。

林小满坐在祖父常坐的藤椅上,看着窗外青槐树上的叶子晃来晃去,忽然做了个决定:她不回城市了,她要留在青槐镇,帮赵晓棠把话说给她爸妈听,也要弄清楚,祖父当年到底在火灾里做了什么。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