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二节 假药风波
公关总监周雯的咖啡杯从指间滑落,褐色的液体在纯白地毯上洇开一片刺目的污渍——微博热搜榜首赫然挂着#杏林阁黄芪掺假致肝衰竭#的爆词条,后面跟着一个触目惊心的深紫色"沸"字。
她颤抖着点开《财经周刊》的深度报道,高清显微镜照片显示,标注"特级野生黄芪"的切片中混入了近40%的梭砂贝母根茎,这种廉价替代品含有足以损伤肝门静脉的吡咯里西啶生物碱。
更致命的是报道末尾的溯源图谱:三批问题药材都流向了华东地区六家三甲医院的中药房,其中两家医院上周刚上报了不明原因的药物性肝损伤病例。
董事会紧急会议进行到第七分钟时,香港恒生指数的开盘钟声如同丧钟般响起。
周雯眼睁睁看着公司股价在***竞价阶段就跌破熔断线,市值蒸发相当于整个瑞典年度GDP的金额。
她不知道的是,此刻上海某栋没有挂牌的别墅里,徐墨正用特制的紫砂壶冲泡着掺入真正野生黄芪的茶汤,壶底沉着三枚从林青山药圃偷来的种子。
墙上的分屏显示器同时播放着股市崩盘画面、患者家属在"杏林阁"总部前拉横幅的首播,以及一份正在被黑客上传到暗网的机密文件——那是五年前林青山亲笔签字的药材质检标准,其中黄芪项下用朱笔批注"慎用甘肃陇南产"六个小字,却被人在电子档案里替换成了"优选陇南基地"。
第二段:暗流涌动姜九针在ICU外的走廊上划亮第三根火柴时,手机突然震动起来。
***那曲的药材商人发来一段模糊的视频:月光下,十几个戴防毒面具的工人正在往印有"杏林阁"LOGO的麻袋里掺入灰白色根茎,背景里隐约能听见缅甸语的计数声。
视频最后三秒闪过一个纹着眼镜蛇的手腕——那是金三角最大药材走私集团"娜迦"的标记。
正当他准备转发给苏静瑶时,走廊尽头的消防通道传来金属碰撞的脆响,一个穿保洁制服的男人正用特制吸盘拆卸通风管道的过滤网。
姜九针的银针比思维更快,但那人后颈露出的蛇形纹身在针尖触及皮肤的瞬间突然渗出荧绿液体,腐蚀了整根纯银锻造的毫针。
与此同时,国家药监局飞检组的专家们正面临一个诡异的困境。
他们在"杏林阁"苏州仓库抽取的样本全部符合药典标准,首到年轻检验员李梦舟无意间把紫外灯照向自己的手指——昨天清点药材时沾上的粉末在特定波长下竟显出孔雀蓝荧光。
质谱仪分析显示,这是一种经过分子修饰的梭砂贝母衍生物,其毒性会在人体内与黄芪多糖结合后延迟释放,常规检验根本无法检出。
更令人不安的是,仓库监控显示这批问题药材的入库时间,恰好是林青山在斯德哥尔摩晕倒后的第49小时。
第三段:连锁反应当林远舟的AI系统"岐伯3.0"弹出第1476条预警时,他正在徐墨的私人实验室调试神经网络。
全息投影里翻滚的数据流突然凝固,组成一张覆盖东亚的暗红色网络——三百二十家民营中医诊所近三个月开具的含黄芪方剂,与当地肝病发病率升高呈现0.93的恐怖相关性。
更令他窒息的是系统溯源结果:这些诊所使用的药材,全都采购自"杏林阁"去年收购的十二家区域性分销商。
人工智能用冰冷的声音补充道:"根据药物代谢模型,继续服用掺假黄芪的患者中有17.3%将在90天内发展为肝纤维化,建议立即......"话音未落,徐墨突然拔掉了主控电源,阴影中的侧脸浮现出近似蛇类的微笑:"远舟,你知道为什么现代医学要淘汰师徒传承吗?
因为感情会影响判断力。
"苏静瑶在浦东机场海关截获的那批"缅甸翡翠原石"里,发现了真空包装的金线莲活体植株。
当她用林青山传授的"观气之法"凝视这些植物时,瞳孔骤然收缩——本该流转着淡金色光晕的叶片经脉里,缠绕着蛛丝般的黑色物质。
检疫犬突然狂吠着扑向另一个集装箱,撕开的包装箱里滚落出上百个青铜小鼎,每个鼎内壁都凝结着己经干涸的暗绿色药汁。
她的手机在这时震动起来,是姜九针发来的照片:林青山病床边的监护仪屏幕上,代表肝功能的ALT数值正在疯狂攀升,而输液袋里刚刚被加入的,正是"杏林阁"去年获得专利的"黄芪多糖注射液"。
当夜,黄浦江畔的"杏林阁"总部大楼灯火通明。
保安队长在巡查时发现,地下二层的药材标本室里,那株作为镇馆之宝的千年野生黄芪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枯萎。
标本瓶的钢化玻璃表面,不知被谁用指甲划出了《本草纲目》的句子:"黄芪伪者,伤肝夺命,如饮鸩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