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沙盘识字
时令刚过九月,江南水乡己是落叶纷飞,枯黄的树叶在萧瑟的秋风中打着旋儿,悄无声息地落在满地泥泞的乡间小路。
吴江县沈家埭村最东头,一间茅草矮屋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屋顶的茅草被风吹得簌簌作响,仿佛下一刻就要被整个掀翻散架,屋中,六岁的沈琰蜷缩在灶膛后头,借着将熄末熄的余烬取暖,灶膛里的最后一点火光在他熏黑的小脸上跳跃,唯有一双眼睛明亮得惊人,倒映着忽明忽暗的火光,石头,过来!
角落里传来压抑的咳嗽声,带着痰鸣的嘶哑,土炕上“面色蜡黄,身材消瘦”的沈文敦裹着破旧棉被,艰难地支起身子。
这个考了半辈子科举仍止步童生的读书人,如今己是油尽灯枯,唯有眼窝深陷的那双眼睛还残存着几分读书人的清亮。
沈琰小跑过去,冻得发红的小手熟练地为父亲掖好被角,又将那床薄得透风的被子往父亲肩上拢了拢。
被子里的棉絮己经板结,几乎御不了寒。
沈文敦颤抖着手,从枕边摸出一本几乎散架的《三字文》。
书页泛黄卷边,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批注,可见主人曾经多么用心。
他又指向炕沿边铺平的细沙盘——那是用旧木框和从河边淘来的细沙制成的,沙面被抹得平平整整。
今日...学新的,他气息微弱,枯瘦的手指捏着树枝,在沙盘上一笔一划写下"幼不学,老何为"。
每写一笔,都要喘息片刻,额头上渗出细密的冷汗。
"跟着念...幼、不、学...""幼、不、学..."沈琰一字一句跟着念,眼睛死死盯住沙盘上的字迹。
来自另一个世界的灵魂,此刻正贪婪地吸收着这个时代最基础却也最珍贵的知识。
前世作为历史系研究生的记忆在脑海中翻涌,让他比寻常孩童更懂得这些文字的分量。
"老、何、为...""老、何、为..."沈文敦看着儿子,眼中闪过欣慰与悲凉。
他知道自己时日无多,能留给这个过分聪慧的孩子的,只有沙盘上的这几个字,和一颗永不低头的读书种子。
窗外风声凄厉,他不由得将儿子冰凉的小手握得更紧了些。
"吱呀"一声,门被推开,带进一股冷风。
母亲王氏端着半碗浑浊的米汤进来,见到这一幕,急忙别过脸去,用破袖子擦了擦眼角。
粥尚且不够果腹,哪来的钱供儿子读书科考,丈夫的药钱早己欠下许多...……想到还在床上嗷嗷待哺的***她的心就像针扎一样的疼。
爹爹喝水。
沈琰捧起米汤,小心地喂到父亲嘴边。
米汤很稀,几乎能照见人影,但己经是这个家里能拿出的最好的东西了。
沈文敦勉强喝了两口,推开碗喘息着问:"刚才的字...记住了吗?
"沈琰用力点头,接过树枝在沙盘上依样书写。
笔画虽稚嫩,却一笔不差,结构端正,竟似练过许久一般。
沈文敦浑浊的眼中猛地迸发出光彩,随即又被剧烈的咳嗽淹没。
他死死抓住儿子瘦弱的肩膀,指甲几乎掐进肉里:"记牢它!
石头,一定要记牢!
读书...唯有读书才能..."话未说完,又是一阵撕心裂肺的咳嗽。
暗红的血点溅在沙盘上,慢慢晕开了刚写好的字迹,像一朵朵触目惊心的梅花。
王氏急忙上前为丈夫抚背,泪水无声滑落。
她不敢哭出声,生怕惊扰了这对父子最后的温情时刻。
破旧的衣袖己经湿了一大片,却怎么也擦不干不断涌出的泪水。
沈琰看着被血污模糊的字迹,又望望西壁空空的家:土墙上裂着缝,冷风从中钻进来;屋顶漏雨的地方放着破瓦罐;米缸己经见了底;角落里堆着母亲日夜纺织的粗布,却换不来几文钱。
他的小手紧紧攥住了那根写字用的树枝,指节发白。
读书...这两个字,在这个寒冷的秋日,伴着父亲的期望与绝望,母亲的泪水与艰辛,如同顽强的种子,深深扎进他心里。
来自前世的记忆在脑海中翻腾,他知道这条路的艰难,更明白这条路的意义。
窗外秋风呜咽,卷起枯叶拍打着破旧的窗纸,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这个贫寒之家的无奈与坚韧。
远处传来几声犬吠,更衬得这间茅屋寂寥凄清。
夜色渐浓,寒意愈重,唯有灶膛里最后一点余烬,还在顽强地散发着微弱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