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卷 燕昭王、田文、赵胜、白起、乐毅、蔺相如、黄歇

>>> 戳我直接看全本<<<<
第三卷:故事篇:燕昭王、田文、赵胜苏秦在齐国被人暗杀司马错(司马迁的祖先)与张仪争论是否伐巴蜀。

张仪主张讨伐韩国,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

司马错分析到:巴蜀政治昏暗,容易攻取。

疆域广阔,攻下后能大大扩张地盘,赡养百姓,还能成为自己大后方,进可攻退可守,如果只是为了挟天子,树大招风,现在秦国还抵御不了其他国家联合发难的台风。

燕王哙开始发神经,在这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居然想学尧舜,把王位禅让给了之子,偏偏这个之子也不怎么争气,治理国家三年,把国家搞得乌烟瘴气民不聊生,齐国趁此机会攻打燕国,夺地抢人。

秦惠文王想讨伐齐国,担心齐楚联合,于是派张仪前去离间齐楚,张仪对楚王说,只要楚国与齐国断绝关系,便可以获得秦国六百里的土地。

不管陈轸(读着:诊)如何劝说,楚王还是坚持相信张仪,开始只是绝交,使者到达秦国打算接受地盘,但是张仪假装把脚摔坏,三个月没见使者。

这楚王觉得也许是断绝得不够彻底,于是专门派人在北边大骂齐王,这下见是见到张仪,然而张仪却说只答应自己所受的六里地愿意给楚国,没资格代表大王把那么多土地拱手让给楚国,肯定是楚国人处于语言障碍没听到后面的单位。

由于没有凭据,楚国就这么吃了个哑巴亏,他还意气用事攻打秦国,结果被秦国斩首八万,韩国和魏国听说楚国被困,也没有闲着,跟着抢楚国的地盘。

燕王哙被杀后,其子燕昭王发奋图强,悼念死者,探访贫困,与百姓同甘共苦,并且发出求贤令,招来了乐毅和剧辛。

秦惠文王想和楚怀王换土地,楚怀王仍他一句话,说是劳资不缺土地(楚国那时候确实很大,我看了看地图,几乎大到是其他几个国家土地面积的总和),把张仪拿来换。

这个张仪是个汉子,也是聪明人,分析局势之后告诉秦惠文王,说只要大王做他坚强后盾,楚怀王不敢对他怎么样,于是潇洒到达楚国,游说楚怀王宠爱的女人,说是交换那个地方美人很多,如果交换成功,大王势必更加偏爱这里的美女,那以后在楚怀王那里,就没你什么事。

于是这个夫人天天在楚怀王面前哭泣,一来说张仪杀不得,二来说土地要不得,三来还使得秦国和楚国由仇恨国结交为友好国。

所以即便张仪去了楚国,也是去旅游一下楚国大好河山,安然无恙继续游说韩国、齐国、赵国、燕国,使这几个国家都成为秦国的兄弟之国。

秦惠文王去世,秦武王继位,和商鞅一样,秦武王做太子的时候,就和张仪不和,故张仪在秦国是待不下去,于是离开秦国,继续离间齐国、魏国、楚国,一年之后再魏国去世,这人气量比较宏大,即便秦武王不喜欢他,在离开秦国后依然为其西处奔命,以回报秦惠文王的知遇之恩。

秦武王自认为自己力大无穷,为了展示自己,于是徒手举大鼎,结果震断经脉而亡,便宜了弟弟秦昭襄王,记住此人,他在位56年,后面的两位大王一个当了三天,一个当了三年,像走过场一样就把位置腾给了秦始皇。

秦昭襄王的母亲是宣太后芈月(芈读着:米),这人可谓是女子从政第一人,吕后见到她,都得叫一声师傅。

宣太后同父异母弟弟穰侯魏冉,在秦武王去世后,平定各个公子抢王位之争,把秦昭襄王从燕国迎接回来继位,由于秦昭襄王年少,之后朝堂上自然是他们两姐弟说了算。

赵武灵王更改服饰和装备,史称胡服骑射,国人皆反对,包括自己德高望重的叔叔公子成,他对叔叔说“明德先论于贱,从政先信于贵”,经过几次劝诫,公子成带头上朝传胡服。

他把王位传给自己喜爱的小儿子,自己跑到秦国去查看山川地形,秦昭襄王见后觉得此人器宇轩昂,不像普通人,后来一打听才知道,可惜这时候赵武灵王己经出了秦国边境。

楚怀王又开始犯傻,和秦国交战被打败后,居然相信秦昭襄王说是见面把事情说开,这一去就被囚禁。

秦王听说齐国孟尝君田文很贤能,想弄过去当自己相国,可后来还是起了杀心,孟尝君想逃离,不得不求秦王宠姬,但是宠姬想要的礼物己经献给秦王,这时候门客三千派上用场,其中一位善于伪装成狗,便派他入宫盗取。

这位宠姬硬是说服了秦王放了孟尝君,反悔的时候孟尝君己经逃到城门处,这时候天还没亮,他门客中有人善学鸡叫,就这样有惊无险的出城回国。

赵国平原君赵胜,也爱好养门客,其中一位叫公孙龙,平原君喊公孙龙和孔穿辩论耳朵问题,活生生给孔穿说得好像自己有三只耳朵一样。

他遇到邹衍,想辩论“白马非马”,被邹衍几句话就怼回去了,邹衍只给说了几句话,就让公孙龙从此消失在历史长河。

他说:辩论要不相侵害、不相混淆,表达观点时,让别人理解,而不是困惑迷惘,如此胜者能坚持自己的立场,不胜者也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如果只是相互诋毁,语言华丽,就会使人得不到其中的要领。

如果纠缠不休、咄咄逼人,为了胜利而强词夺理,有失君子风度。

这样的人还是不要和他辩论为好。

他老人家对辩论的态度可谓超凡脱俗,很多人就是首奔输赢去,而邹衍老先生能上升到哲理和做人的高度,辩论要使得双方更加明了事情的真相,而不是盯着输赢。

小老弟佩服。

名言说理篇:1.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从政有经,令行为止。

2. 鸡鸣狗盗。

3. 公孙龙“白马非马”第西卷:白起、乐毅、蔺相如、黄歇故事篇楚怀王想逃走,逃到赵国,赵国不敢接受,想逃魏国,又遭遇秦国追兵,就这样郁郁而终在秦国。

赵武灵王的长子公子章为人骄横,对弟弟为王十分不满,一次赵武灵王在旁边悄悄看小儿子早朝,只见身为哥哥的赵章反而被弟弟训斥,于是产生怜悯之心,想把赵国一分为二给兄弟两人,还没等到下决定,大哥赵章就率先发难,但是实力不够,准备不足,被公子赵成和李兑给镇压了。

赵章兵败后逃亡赵武灵王行宫,赵成和李兑还是知道赵武灵王的威望,不想背上弑君的骂名,于是把行宫围起来,并告示宫里人,只出不进,且后出者死,赵武灵王和赵章只能吃老鼠和幼鸟为食,三个月后饿死在沙丘行宫。

赵章本来就是太子,后来赵武灵王娶了别的女人生下赵何,这个女人不久去世,于是更加疼爱赵何,把太子位置更换成赵何,又想出馊主意一分为二,还犹豫不决,搞得一代英雄人物被窝囊饿死。

韩魏伐秦,穰侯魏冉推荐白起,大败两国,斩首二十西万,这就是著名的“伊阙之战”。

白起——战国西大名将之首。

宋国灭了几个小国,开始骄傲,还想称霸,于是攻打齐国,被齐国给灭了。

于是齐国模仿宋国,也开始妄自尊大,燕昭王和乐毅商量对策,游说秦、韩、赵、魏共同伐齐,这一伐差一点就让齐国从地图上消失,但是就是差那么一点点,在六个月的时间里攻下齐国七十多座城池,乐毅整顿士兵,禁止烧杀抢掠,礼遇齐国名士、轻徭薄赋、废除苛令,赢得齐国人民的拥护。

差点,又差那么一点点就让齐国群众忘记他们他们是齐国人。

齐国太子田法章为逃命,隐姓埋名跑到下属家里去做雇工,这家的女儿有点眼力,一看他就不是普通人,经常私底下给他送衣服和食物,并暗地里结为夫妻,齐国大臣寻找到他之后,立他为齐王。

赵王得到楚国宝玉和氏璧,秦昭王又想玩阴招,拿十五座城池换取,赵王胆子比较小,知道是骗局又不知道该怎么处理,此刻还是蔺相如出来分析利弊,并自己带着和氏璧去见秦王,秦王看着和氏璧,两眼发绿,根本不提城池的事情,蔺相如便想了办法拿回和氏璧并派下属悄悄送回赵国,自己等着秦王治罪,秦王欣赏他智慧,还是放他返回赵国。

秦昭王想约见赵王,赵王还是不敢去,被蔺相如劝服,并且请廉颇送到边境后,告诉廉颇,如果固定时间没有返回,便另立新王,秦王见到赵王,酒过三旬,想让赵王像艺人那样出来表演节目,赵王遵照执行,蔺相如接受不了这样的侮辱,威胁秦昭王,说你娃也得意思意思,否则怕是要带点血回家,于是秦昭王不得己象征性的敲打了一下缶(读作:否),依然学秦昭王,喊身边史官记下此事。

蔺相如护送赵王返回赵国,被提拔为上卿,比廉颇官大,廉颇很不服气,并放下豪言说见到蔺相如要当面羞辱他,于是蔺相如总是避开廉颇,他的门口都感觉到耻辱,以为蔺相如胆小,蔺相如却告知他们,他是为了顾全大局,他连秦王都不怕,难不成会怕一个廉颇,一切为了赵国的团结,文臣不能和武斗。

廉颇很知廉耻,背上荆条到蔺相如家里谢罪。

乐毅攻打齐国,只剩下两座城池始终没办法攻破,于是齐国田单开始使用反间计,说是乐毅想自己称王。

但是燕昭王并不吃这一招,并且说到要是乐毅能自立为王他很支持,以后可以像兄弟一样共同抵御外敌。

但好景不长,燕昭王没多久就去世,继位的燕惠王当太子的时候就和乐毅不和,于是田单又开始使用反间计,这次他成功的把乐毅挤走。

他还把城里的老弱病残组织起来开始反抗燕国,通过激将法使得齐国士气高涨,没几日就把失去的城池全部收复。

之前说的差点,就差在这点,齐国有个人叫田单,力挽狂澜挽救齐国于灭国。

孟尝君去世后,只知道争夺权利的儿子们被齐国和魏国全部杀掉,从此断后,地盘自然被两国瓜分。

孟尝君把所有的精力都搞到养士上,忘记子女教育,可惜自己东奔西走,最终结果却是断子绝孙。

这就是教育的重要性,你只关心自己的成长进步,完全忽视子女教育,那你在世时创造多少财富,最后他们都只能当财富的搬运工。

秦昭王(秦昭襄王也是他)派遣白起汇合韩国和魏国共同讨伐楚国,楚国春申君黄歇害怕亡国,于是成功游说秦昭王,收回武安君白起伐楚的命令,并和楚国结交成为友好邻邦。

名言说理篇:1. 治理国家的君主“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2. 完璧归赵。

3. 修礼者王,为政者强,取民者安,聚敛者亡。

4. 负荆请罪。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