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羽球重生清晨五点半,城市尚在薄雾中沉睡,李明已经站在了空无一人的羽毛球馆里。
汗水沿着他的额角滑落,在枫木地板上溅开小小的水花。
场馆内只听见空调的低鸣和他自己的喘息声,这种静谧中的专注,是他一天中最享受的时刻。
他喘着粗气,又一次将球高高抛起,身体后仰如满弓,右手腕内旋发力——羽毛球划破空气,
带着清脆的呼啸声砸向对面场地的发球线内角。“落点还是浅了五厘米,”他喃喃自语,
走过去捡起球,“手腕内旋不够充分,击球点也太靠后了。
”三十五岁的李明是科信科技公司的项目经理,过着朝九晚九的规律生活。
朝九晚九是理想状态,更多时候是朝九晚十一。若不是两年前偶然经过社区羽毛球馆,
被里面激烈厮杀的身影吸引,他的人生或许会沿着既定的轨道平淡前行。但那天,
四十二岁的张教练一记劈吊对角线,球贴着网带疾速下坠,
不偏不倚击中了他心中某个沉睡的部分。那一刻,
他仿佛看到了年少时在篮球场上飞奔的自己,那个还未被岁月和职场磨平棱角的自己。
“有兴趣试试吗?”张教练隔着护栏问他,手里球拍随意一转,“运动不比坐在电脑前强?
”就是这句话,让李明走进了这个改变他生活的世界。“手腕要锁死,不要软!
”“交叉步跟上!羽毛球七分靠脚!”“你在看哪里?看对手的拍面!预判!
”张教练的吼声贯穿了他最初半年的训练。无数次他想放弃,觉得自找罪受,
但每当完美击出一球,听到拍面甜区与球头碰撞那清脆的“砰”声,
一种难以言喻的满足感便涌上心头。两年后的今天,
他已不再是那个连高远球都打不到底线的菜鸟。市业余联赛乙组八强,社区俱乐部联赛亚军,
这些成绩背后是数百个清晨与深夜的练习。他的球拍从最初的超市拍换成了专业级的进攻拍,
线床磅数从22磅逐步提升到28磅,每一根羽线都见证着他的进步。“明哥,又来这么早?
”场馆管理员推门进来,打了个哈欠,“你这劲头,不知道的还以为你要去打奥运呢。
”李明笑了笑,继续练习反手过渡球。只有他自己知道,那股驱使他不断前行的力量,
不仅仅是对胜利的渴望,更是一种找回自我的执着。“下周就市锦标赛了,
得把反手区的被动球处理好。”2 死亡之组他擦了擦汗,开始练习网前勾对角。
这个技术他在上个赛季的关键分上失误过,至今记忆犹新。
市业余羽毛球锦标赛是本地最高水平的业余赛事,分为甲、乙、丙三个组别。
李明今年刚从丙组升入乙组,这意味着更强的对手和更大的挑战。“明哥,今天下班练球吗?
”同事兼球友小王探头问道,手里还拿着新买的球拍——一支平衡型球拍,适合控制打法。
李明从代码中抬起头:“当然,老时间,七点半场馆见。你的新拍试过了?”“还没呢,
穿了ABBT的线,28磅,今晚开光。”小王压低声音,“听说这次乙组有几个狠角色,
那个去年甲组降下来的老陈,打法特别牛皮糖,据说是因为工作太忙训练不够才降组的。
还有体校出来的小林子,进攻猛得像头小豹子...抽签下午就出了,有点紧张啊。
”李明笑笑没说话。他何尝不紧张?但更多的是兴奋——检验两年苦练成果的时刻到了。
他下意识地转动了下手腕,那里贴着的肌效贴已经成了他最近的标准配置。下午三点,
抽签结果出来了。李明被分在B组,同组有他熟悉的老对手赵强,
以稳健的拉吊打法著称;还有两个不太熟悉的名字,以及——小林子,
那个曾经进过省青年队的二十四岁小伙,以暴力进攻闻名。“死亡之组啊明哥!
”小王哭丧着脸,“我看看...我在A组,还好没有特别变态的。老陈在C组,
你半决赛才可能遇到。”李明盯着小组名单看了许久,然后默默保存图片,
设置成了手机壁纸。他知道,想要从这样的组别出线,必须每一场都拼尽全力。
下班后球馆里,李明练得比平时更狠。
多球练习、米字步法训练、专项技术...他特别加强了反手区的防守训练,
知道面对小林子那样的进攻型选手,反手过渡球的质量将决定生死。“明哥,
杀上网连贯一点!”小王在对面场地喊道,“你的杀球很重,但跟进太慢了。”李明点头,
继续练习。他意识到自己的进攻虽然有力,但杀球后的连贯意识不足,
经常留给对手反击的机会。这个问题张教练已经指出过多次,但在疲劳时总会暴露出来。
直到场馆熄灯前最后十分钟,他还在练习接杀挡网。汗水浸透了他的运动衫,
地板上洒落着一片白色的羽毛球,像是雪后初霁的景象。“明哥,走了走了,保安要锁门了。
”小王拖着疲惫的步伐喊道,手里还拿着半瓶功能饮料。李明应了一声,
却仍坚持打完最后一筐球。走出场馆时,双腿沉重得像灌了铅,但心里却异常充实。
夜空中的星星格外明亮,让他想起小时候在乡下看到的星空。回到家已是深夜十一点。
妻子张晓早已睡下,餐桌上留着温热的饭菜和一张纸条:“微波炉热两分钟,别吃冷的。
加油。PS:婷婷今天画了张你打球的画,在冰箱上。”李明看着纸条,嘴角不自觉上扬。
两年前当他决定投入羽毛球时,张晓是反对最激烈的人。“都三十多岁了,折腾什么?
”“有时间不能陪陪我和孩子?”“你知道请教练买装备要花多少钱吗?
”那时的争吵还历历在目,是什么改变了她?李明想着,
或许是那次他带她和五岁的女儿来看俱乐部比赛。那天他输掉了关键分,
球队以一分之差落败。他沮丧地坐在场边,女儿跑过来抱住他的脖子:“爸爸跑得好快,
像超人一样!”张晓站在不远处,眼神里是他从未见过的东西——不是埋怨,而是某种骄傲。
从那以后,她不再抱怨,反而经常提醒他“该去训练了”“别忘了买新鞋,
你那双底都磨平了”。有时甚至带着女儿来看他比赛,尽管孩子大多时候只是在旁边玩玩具。
洗完澡,李明轻手轻脚走进卧室。张晓翻了个身,睡眼朦胧地问:“吃了没?”“吃了,
你快睡。”他低声说,吻了吻她的额头。“明天下班直接去赛场?我给你收拾好包了,
在门口。新买的绷带和能量胶也放进去了。”她含糊不清地说完,又沉入梦乡。
李明站在那儿看了妻子一会儿,心里涌起一股暖流。他轻轻带上门,走向女儿的房间。
小家伙睡得正香,怀里还抱着他去年赢得的纪念玩偶。
冰箱上贴着一幅稚嫩的画:一个火柴人正在跳杀,旁边写着“我的爸爸是羽毛球冠军!
”这一刻,他感到前所未有的平静与坚定。
3 伤痛抉择市业余羽毛球锦标赛在周六早晨九点准时开始。六个场地同时开打,
击球声、脚步声、裁判报分声和观众欢呼声交织在一起,空气中弥漫着汗水和松香的味道。
专业的地胶场上,选手们的身影快速移动,彩色的羽毛球在空中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
李明的小组赛被安排在二号场地。第一场对赵强,老对手了,彼此知根知底。
赵强是典型的控制型打法,擅长用精准的落点和多变的节奏调动对手。比赛开始,
赵强果然一如既往地稳健,每一个球都打在尴尬的位置,迫使李明不断转身。9-11,
李明落后进入局间休息。“不要跟着他的节奏走,”张教练递过水,“打你的快速平抽,
压他反手,他反手过渡球比较弱。”李明点头,重新上场后改变了策略,加强网前压迫,
多次采用扑网和放网结合的打法。21-17,李明逆转拿下第一局。第二局,
赵强调整战术,开始专门攻击李明的反手后场。14-16落后时,李明意识到必须改变。
他大胆采用反手吊对角线的技术,出乎赵强意料,连续得分。21-19,
李明直落两局取胜,但体力消耗不小。“明哥状态可以啊,”赵强握手时喘着气说,
“反手进步很大,今年有希望出线。”“借你吉言。”李明笑了笑,抓紧时间做拉伸恢复。
他感觉右大腿后侧有些紧绷,可能是刚才几个大跨步救球造成的。
第二场对阵一个不太熟悉的选手,李明轻松取胜。
但第三场却遇到了麻烦——对手是个左撇子,旋转和落点与常规右手球员完全不同。
左撇子选手的球路自然带有一点外旋,让李明很不适应。第一局17-21失利后,
张教练紧急指导。“他的反手其实是正手!记住这一点,”张教练比划着,
“多打他正手底线,他那个位置的转身慢。”李明恍然大悟,调整战术,
专门攻击左撇子选手的“正手”后场——即常规右手球员的反手区,果然见效。21-15,
21-13,他连扳两局获胜。“这样下去不行,”他边喝水边想,“体力分配有问题,
前面消耗太大了。”最后一场小组赛,他对阵小林子。
年轻就是资本——这句话在球场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小林子步伐轻盈,进攻犀利,
防守覆盖面极大。更重要的是,他几乎不会累。热身时,
李明就注意到小林子惊人的弹跳力和迅捷的场上移动能力。比赛开始,
小林子立即展开猛烈进攻,频频跃起扣杀,球速惊人。7-11,李明落后进入局间休息。
“他的进攻太强了,不能起高球,”张教练焦急地说,“尽量打下手球,平抽挡,
逼他打多拍,他年轻容易急躁。”李明点头,重新上场后改变了策略,
开始采用软压网和快速平抽相结合的打法,避免给对手进攻机会。这一策略见效,
小林子的失误开始增多。21-19,李明险胜第一局。但第二局开始,
小林子的速度完全提了上来,而且明显调整了战术,开始专门攻击李明的反手后场。
李明被迫满场飞奔救球,14-21大比分落败。决胜局,李明再次改变策略,
不再与对手拼速度和力量,而是通过精准的落点和多变的节奏来控制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