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认同彼此

>>> 戳我直接看全本<<<<
是的,在氤氲的茶香和越谈越投契的氛围中,兆缨和梓棉都惊喜地发现,她们之间的共鸣远不止于 “慢生活” 的追求和对传统美学的喜爱,更触及了更深层次的价值观和生活理念。

当聊到各自如何看待 “成功” 和 “幸福” 时,这种共鸣尤为明显。

兆缨先坦诚道:“以前在工科领域,总觉得成功就是升职加薪,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项目。

但接触摄影后,我对‘成功’的定义完全变了。

现在觉得,能自由地做自己喜欢的事,能用镜头记录下那些不被注意的美,哪怕只是感动了自己,或者一小部分人,就很有价值。

幸福对我而言,不是拥有多少物质,而是内心的丰盈和安宁。

比如,拍到一张满意的照片,或者像今天这样,在一个雨天,遇到一个能聊得来的朋友,喝一杯热茶,就觉得很幸福。”

梓棉静静地听着,不住地点头,眼中闪烁着深深的认同:“兆缨,你说出了我一首想说却没能准确表达的话。”

她轻轻放下茶杯,“我家里人也曾希望我找一份‘稳定体面’的工作,觉得开花店、画画是‘不务正业’。

但我总觉得,生活的意义不在于活成别人期望的样子,而在于找到能让自己心安和快乐的事。

对我来说,每天和花草为伴,看着它们从种子到开花,或者在画布上用笔墨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小世界,那种踏实和满足感,是任何外在的评价都替代不了的。”

她顿了顿,看向窗外雨后初霁的天空,继续说道:“我觉得,我们都在努力‘向内求’,而不是‘向外求’。

不是去追逐外界定义的光鲜亮丽,而是回归内心,寻找真正能滋养灵魂的东西。

这种东西,可能是你镜头下的光影,也可能是我笔下的山水,或者是我们共同感受到的这份雨中的宁静。”

“向内求……” 兆缨咀嚼着这三个字,心中豁然开朗,“对!

就是这种感觉!

我们都更注重精神世界的富足,而不是物质的堆砌。

我们都愿意花时间去做一些‘无用’的事 —— 比如为了等一束光等上半天,为了画好一片叶子反复琢磨 —— 但正是这些‘无用’的事,构成了我们生活中最有价值、最让我们感到自己‘活着’的部分。”

梓棉笑了,眼中是找到知音的欣喜:“你说得太对了!

那些看似‘无用’的时光,其实是在喂养我们的灵魂。

我们不追求那种轰轰烈烈、转瞬即逝的绚烂,反而更偏爱细水长流、润物无声的平淡与真实。”

她们还聊到对 “缺憾” 的看法。

兆缨提到自己有时会故意保留照片中一些不完美的元素,比如一道划痕,一片落叶,因为她觉得那才是生活的本真,“完美” 往往显得刻意和疏离。

梓棉则分享了她对水墨画中 “留白” 和 “写意” 的理解:“真正的美不在于面面俱到,而在于意境和想象。

有时候,一点残缺,一点含蓄,反而更能引人深思,更有韵味。”

这让兆缨想起自己拍摄的那些残荷:“是啊!

就像我拍的残荷,它们凋零了,不完美了,但那种倔强的生命力,那种历经风霜后的沉静,比盛开时的娇艳更打动我。”

梓棉接口道:“这就是‘残缺美’吧。

我们都能欣赏这种不完美中的力量和诗意,这或许也是一种对生活本质的接纳 —— 接纳不完美,才能更好地感受完美。”

在这些深入的交谈中,她们发现彼此不仅是 “美” 的同好,更是 “生活哲学” 上的知己。

她们都珍视内心的感受胜过外界的评价,都追求精神的丰盈而非物质的奢华,都认同 “无用之用” 的价值,都能在平淡和不完美中发现生活的真谛。

这种深层次的价值观共鸣,像一道温暖的光,照亮了彼此的内心。

她们不再仅仅是萍水相逢、因雨结缘的陌生人,而是在精神层面上找到了深刻连接的伙伴。

“真没想到,” 兆缨感叹道,“原本只是想避个雨,却像是找到了失散多年的朋友。”

梓棉眼中也满是笑意和温暖:“我也是。

兆缨,我觉得…… 我们的相遇,或许不仅仅是因为这场雨。”

窗外,雨停了,阳光穿透云层,洒在湿漉漉的荷叶上,折射出耀眼的光芒。

茶室里,两颗因深刻共鸣而越走越近的心,也如同这雨后的阳光,充满了温暖与希望。

她们知道,这次相遇,将是她们生命中一段珍贵友谊的开始,甚至可能是更多故事的序章。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