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酒局与田埂

>>> 戳我直接看全本<<<<
王承宇到瀚海资本报到的第一天,就被林薇拽进了一场“融资酒局”。

车子停在陆家嘴江边的“云顶会所”门口时,他看着玻璃门里映出的自己——新熨的白衬衫,林薇昨天送的银色钢笔别在口袋里,手里攥着笔记本,像个刚入学的学生,和周围穿高定西装、戴名表的人格格不入。

“别紧张,就当去听个热闹。”

林薇拍了拍他的肩膀,指尖带着淡淡的香水味,“今天的主角是林晓,她开的‘智投科技’在做炒股AI工具,想找张总(张启明)融2000万。

你多听少说,看看别人是怎么谈融资的——这比你在学校学的‘估值模型’有用多了。”

王承宇点点头,跟着林薇走进包厢。

里面己经坐了五个人,正中间是张启明,他旁边坐着个穿黑色吊带裙的女人,妆容精致,手里端着红酒杯,却笑得有些不自然——林薇偷偷跟王承宇说,这就是林晓。

另一边坐着个肚子滚圆的男人,胸牌上写着“私募总监刘坤”,正搂着林晓的肩膀,语气油腻:“小林啊,你那AI工具我看了,挺有意思的,但能不能赚钱,还得看‘落地场景’嘛——比如,能不能先给我们私募做个定制版,看看效果?”

林晓的肩膀僵了一下,还是笑着举杯:“刘总放心,只要资金到位,定制版肯定优先给您做。”

她仰头喝了半杯红酒,喉结动了动,王承宇注意到她的手指在杯壁上攥得发白。

“资金不是问题。”

刘坤捏了捏林晓的胳膊,眼睛却瞟着张启明,“张总,您觉得呢?

智投科技这项目,咱们两家一起投,你占60%,我占40%,怎么样?”

张启明端着茶杯,慢悠悠地吹了吹:“我得先看看林总的‘诚意’——刘总刚才说的定制版,多久能做出来?

要是三个月内做不出来,这钱投进去,不就成了打水漂?”

“诚意”两个字,张启明说得格外重。

林晓的脸瞬间红了,她放下酒杯,手指绞着裙摆:“张总,定制版需要组建专门的技术团队,三个月……有点紧,但我会尽力。”

“尽力可不够啊。”

刘坤凑到林晓耳边,声音压得低,却能让包厢里的人都听见,“小林,昨晚你跟我说‘有办法让张总放心’,怎么现在又含糊了?

是不是觉得我们俩的‘私下沟通’还不够?”

这话一出,包厢里的空气瞬间变了味。

林晓的脸从红转白,眼泪差点掉下来,她赶紧端起酒杯,又喝了一杯:“刘总说笑了,我不是那个意思……我今晚就跟技术团队开会,保证三个月内出定制版。”

王承宇坐在角落,手里的笔记本没敢动笔。

他看着林晓强颜欢笑的样子,想起群面时自己说的“要讲真话”,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堵着——这就是林薇说的“谈融资”?

靠讨好、靠模糊的“私下沟通”,而不是靠项目本身的价值?

“小王,你怎么不喝酒?”

林薇突然递给他一杯啤酒,眼神示意他别多管闲事,“陪张总喝一杯,以后你可是要跟着我做项目的,得跟张总混个脸熟。”

王承宇接过酒杯,站起身,对着张启明举了举:“张总,我是王承宇,刚入职,以后请您多指教。”

他没敢多说话,仰头喝了一口,啤酒的苦味在嘴里散开,像他此刻的心情。

张启明瞥了他一眼,没怎么在意,继续跟刘坤聊:“智投科技这项目,我觉得可以投,但金额得砍一半,1000万——而且,AI工具的核心数据,我们瀚海要优先获取,不然怎么保证我们的投资安全?”

“1000万?”

林晓猛地抬头,声音有点发颤,“张总,1000万不够啊!

技术团队、服务器、推广,至少要2000万……不够就再想办法嘛。”

刘坤拍了拍她的脸,语气轻佻,“比如,多跟我们‘沟通沟通’,说不定张总心情好了,就愿意加钱了。”

林晓没说话,只是端着酒杯,一口接一口地喝,眼泪终于忍不住,掉在了酒杯里。

王承宇看着她的样子,心里突然想起实习时见过的那个买“星河文创”的老太太——都是被资本逼着走投无路,只是老太太是散户,林晓是创业者。

他掏出手机,偷偷给林晓发了条消息:“别喝太多,身体要紧。”

没过多久,林晓借口去洗手间,王承宇也跟着出去。

走廊里,林晓靠在墙上,捂着嘴哭,看见王承宇,赶紧抹了把眼泪:“你……你别笑话我。”

“我不笑话你。”

王承宇递过去一包纸巾,“我只是觉得,你的项目明明挺好的,为什么要……挺好有什么用?”

林晓打断他,声音带着绝望,“公司下个月就发不出工资了,技术团队己经走了三个人。

我找了十家投资机构,只有张总和刘总愿意谈——他们要的不是项目,是‘我听话’。”

她从包里掏出一份AI工具的演示报告,递给王承宇,“你看,这个工具能自动识别K线里的‘主力出货信号’,散户用它,至少能少亏30%。

可他们根本不看这个,只问我‘能不能定制’‘能不能私下沟通’……”王承宇翻着报告,心里有点酸。

报告里的数据分析得很细,甚至标注了“星河文创”暴跌前的三个出货信号,要是散户能看到,说不定就不会被套牢。

可这么好的项目,却要靠创始人“妥协”才能拿到投资——这就是资本的现实?

“我再问你个问题。”

林晓看着他,眼神里带着点期待,“你觉得,我要是不答应他们的‘要求’,还有别的办法吗?”

王承宇愣住了。

他想说“有”,可他刚入职,没资源没人脉,帮不了林晓;他想说“没有”,又觉得太残忍。

最后,他只能实话实说:“我不知道……但我觉得,就算拿到钱,要是丢了自己的底线,以后可能会更后悔。”

林晓笑了笑,笑得有点惨:“后悔?

我现在连‘不后悔’的资格都没有。”

她拍了拍王承宇的肩膀,“谢谢你的纸巾,也谢谢你的实话——你比他们都干净,希望你以后别变成他们那样。”

回到包厢时,酒局己经快结束了。

张启明和刘坤己经签了初步的投资意向书,金额1000万,附加条款里写着“智投科技需在三个月内完成私募定制版,并优先向瀚海和刘坤团队开放核心数据”。

林晓拿着意向书,手在发抖,却还是笑着跟张启明、刘坤握手。

王承宇跟着林薇走出会所时,晚风带着江水的腥味,吹得他脑子清醒了些。

林薇看着他沉默的样子,拍了拍他的胳膊:“别想太多,这就是行业规则。

林晓要是想活下去,就得遵守规则——你以后也会明白,有时候‘妥协’不是错,是为了走得更远。”

“可这规则是错的。”

王承宇忍不住反驳,“她的项目能帮散户少亏钱,却要靠‘讨好’才能拿到投资,这合理吗?

那些散户被机构骗,被概念套,难道不就是因为好项目拿不到钱,坏项目却能靠炒作圈钱?”

林薇停下脚步,看着他,眼神复杂:“王承宇,你刚毕业,眼里只有‘对和错’,但行业里更多的是‘能和不能’。

你觉得规则错了,可你现在改变不了它——你能做的,是先在规则里活下去,等你有能力了,再去改规则。”

她顿了顿,又说,“明天跟我去绿源农业调研,看看真正的‘基本面分析’是怎么做的——不是看财报上的数字,是看田埂里的粮食,看老农的表情,这比你今天想的‘对错’更实在。”

第二天一早,王承宇跟着林薇去了郊区的绿源农业种植基地。

车子开了两个小时,才到一片绿油油的玉米地。

一个皮肤黝黑的老农正蹲在田埂上,手里拿着个玉米棒,眉头皱得紧紧的。

“李叔,今年的玉米收成怎么样?”

林薇走过去,熟稔地跟老农打招呼,还递过去一包烟。

李叔接过烟,叹了口气:“收成是比去年多两成,可收下来没人要啊!

粮贩子说今年玉米供大于求,压着价,一斤才给八毛钱,还不够化肥钱。”

他指着旁边的仓库,“你看,去年的玉米还堆在里面呢,都快发霉了。”

王承宇跟着他们走到仓库门口,推开门,一股潮湿的霉味扑面而来。

里面的玉米堆得像小山,有些己经发黑。

他掏出笔记本,想记点什么,却不知道该写什么——绿源农业的财报上写着“去年营收增长15%,存货周转率1.2次”,可眼前的景象,根本不像财报里说的那么好。

“林总,这……”王承宇有点懵,“财报里说存货周转率1.2次,说明存货卖得还挺快的,怎么会堆这么多?”

“因为财报里的‘存货’,不止玉米。”

林薇蹲下来,捡起一个发黑的玉米棒,“绿源农业还做蔬菜加工,去年把蔬菜加工品的营收算进了‘农产品销售’,才把存货周转率拉上去的。

但玉米是他们的主要业务,占营收的60%,这部分存货堆着卖不出去,财报里可没写得这么细。”

她转头问李叔:“粮贩子最近还来吗?

有没有说什么时候涨价?”

“来是来了,可价压得更低了。”

李叔摇着头,“他们说,今年全国玉米都丰收,要等明年春天才可能涨价——可我们的玉米等不到明年,再放就全烂了。”

王承宇看着那堆玉米,突然明白林薇昨天说的“基本面分析”是什么意思。

散户看绿源农业的财报,会觉得“营收增长,存货周转正常”,是只好股;可只有到田埂上,看老农的表情,看仓库里的存货,才知道这只股的“底子”己经烂了——这就是机构和散户的信息差,也是主力能“割韭菜”的原因。

“你觉得,绿源农业的股票现在能买吗?”

林薇突然问王承宇,眼神里带着考验。

王承宇想了想,结合昨天酒局的事,还有眼前的存货,慢慢说:“不能买。

虽然财报好看,但主要业务玉米卖不出去,存货堆着会减值,明年的净利润肯定会跌。

而且粮贩子说要到明年春天才可能涨价,短期看不到好转——散户要是只看财报买了这只股,肯定会被套。”

“说得对,但不够全。”

林薇补充道,“还有一点,绿源农业去年靠蔬菜加工品拉营收,今年蔬菜价格涨了30%,加工成本也会涨,这部分利润可能会被吃掉。

所以这只股,不仅短期不能买,长期也得谨慎——除非他们能找到新的销售渠道,或者转行做高附加值的农产品。”

她顿了顿,又说:“这就是主力和散户的区别。

主力会派人来田埂上看,会跟老农聊天,会查粮贩子的报价;散户只会看财报,看研报,看K线里的‘上涨信号’。

等散户看到‘玉米丰收’的新闻,以为是利好,冲进去买的时候,主力早就知道存货堆着卖不出去,己经开始悄悄出货了——这就是人性博弈,主力利用信息差,赚散户‘想当然’的钱。”

王承宇把林薇的话记在笔记本上,旁边画了个玉米的符号,又标注了“存货减值风险加工成本上涨”。

他想起林晓的AI工具,要是能把“田埂调研”的信息放进工具里,散户是不是就能少被骗?

可林晓现在要靠“妥协”才能拿到投资,这工具能不能做出来,还是个未知数。

“对了,下周三跟我去见苏曼。”

林薇突然说,打断了王承宇的思绪,“上次‘智联科技’的报告,苏曼挺认可你的,这次想跟你聊聊‘散户投资习惯’——她手里有2亿闲钱,想做个‘散户教育’相关的基金,要是能谈成,这会是你入职后的第一个大项目。”

王承宇心里一动,苏曼?

就是那个差点因为报告漏洞没投资的女富豪?

她想做“散户教育”基金?

这是不是意味着,他真的能做些“帮散户少亏钱”的事,而不是像张启明、刘坤那样,只想着赚快钱?

可他没敢高兴得太早。

想起昨天的酒局,想起林晓的遭遇,他忽然觉得,苏曼的“散户教育基金”,可能没那么简单——资本从来不会做“慈善”,苏曼要的,说不定也是“利益”,只是包装成了“教育”的样子。

回去的路上,王承宇翻着笔记本上林晓AI工具的照片,又看了看绿源农业仓库的速写,心里反复琢磨:下周三见苏曼,他该说真话,还是该顺着苏曼的意思说?

要是苏曼的“散户教育”只是个噱头,他该怎么办?

车子驶进市区,高楼大厦渐渐取代了田野。

王承宇看着窗外掠过的“瀚海资本”广告牌,上面写着“专业、诚信、共赢”,忽然觉得有点讽刺——在这个行业里,“专业”可能是包装谎言的工具,“诚信”可能是妥协的筹码,而“共赢”,往往只是主力赢,散户输。

他攥紧了口袋里的银色钢笔,林薇说“写报告要像做人,一笔一划都要扎实”。

可在这样的现实里,他真的能守住“扎实”吗?

下周三的苏曼之约,会是他实现“守夜人”理想的开始,还是另一场人性博弈的开端?

他不知道,只能在笔记本上写下:“下周三,见苏曼——说真话,还是说场面话?”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