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绝望中的“臭”希望
穿越己经五天了,她终于彻底认清了一个残酷的现实:没有系统提示音在脑海中响起,没有随身空间任她存取,更没有原主留下的什么特殊记忆或者技能金手指。
她,曾可妮,一个普通的平面设计师,除了会用PS和AI软件,看过无数小说电视剧外,在这个生产力低下的古代农村,简首一无是处。
“老天爷,你玩我呢?”
她对着茅草屋顶无声地呐喊,“就算不给开挂,好歹给个新手大礼包吧?
比如一袋种子或者什么美食系统也行啊!”
没有任何回应,只有窗外母鸡咯咯的叫声和风吹过茅草的沙沙声。
曾可妮长叹一口气,认命地从床上爬起来。
额头的伤己经结痂,虽然还有点疼,但至少不再头晕目眩了。
饥饿感如影随形,驱使着她必须做点什么。
她坐在床边,开始努力回忆自己看过的那些种田文。
那些穿越女主都是怎么发家致富的?
“造纸?”
她喃喃自语,随即摇头,“得了吧,连具体用什么树皮、怎么沤制都不知道。”
“玻璃?”
这个念头让她兴奋了零点五秒,然后迅速破灭,“先不说原料,那得多少度的高温?
我这小身板连个炉子都砌不起来。”
“肥皂?”
她继续思索,“好像是用猪油和碱...碱从哪里来?
草木灰?
比例是多少?
完全没概念啊!”
曾可妮越想越绝望。
作为一个理科生,她的化学知识仅限于高中课本,早就还给老师了。
那些穿越小说里动不动就造火药、制水泥的女主都是怎么记住那么多配方的?
“诗词歌赋总行吧?”
她不死心地想,试图从记忆中扒拉出几首唐诗宋词。
“床前明月光...下一句是什么来着?
疑是地上霜?
然后呢?
举头望明月...低头...低头思故乡?”
她磕磕巴巴地背完,自己都觉得汗颜。
就这水平,想去才女路线简首是自取其辱。
更何况这个架空的朝代,李白杜甫存不存在都是个问题。
曾可妮瘫回床上,望着屋顶,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席卷全身。
这就是信息时代人类的通病——看似懂得很多,实则都是碎片化的浅层知识,真到要用时,什么都拿不出手。
“难道我真的要在这个时代饿死吗?”
她哀嚎一声,用被子蒙住头。
但胃部的空虚感不容忽视,咕噜咕噜地***着。
曾可妮想起早上那碗能照见人影的野菜糊糊,和父母省下来给她的那小半个杂粮饼子。
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她猛地坐起身,眼神逐渐坚定。
既然那些高大上的发明创造搞不来,那就从最基础的开始。
她看过那么多美食文、种田文,总该记得些简单易行的小吃做法吧?
曾可妮开始在记忆中搜索:糖葫芦?
需要糖,成本太高。
煎饼果子?
没有绿豆面,没有薄脆。
肉夹馍?
肉太贵了...一个个想法被否决,她的心情越来越沉重。
就在她几乎要再次陷入绝望时,一个念头突然闪过脑海——臭豆腐!
对呀!
臭豆腐!
这东西在种田文里简首是穿越女发家致富的标配神器!
成本低,只需要黄豆和简单的调料;技术含量相对不高,主要是发酵过程;最关键的是,味道极具冲击力,容易让人记住,一旦接受这个设定,很容易成为回头客。
而且,在这个没有各种添加剂和化学调味品的时代,纯天然发酵的臭豆腐说不定别有一番风味?
曾可妮的眼睛亮了起来,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一线曙光。
但很快,现实的问题接踵而至——启动资金为零。
她连买黄豆的钱都没有,更别说油和调料了。
午饭时,曾可妮看着碗里少得可怜的食物,鼓起勇气开口:“爹,娘,我...我想试试做点小买卖。”
曾大壮和柳氏同时愣住了,面面相觑。
“妮儿,你说什么?”
柳氏担忧地看着她,伸手摸了摸她的额头,“是不是伤还没好利索,说胡话了?”
曾可妮躲开母亲的手,认真地说:“我没说胡话。
我想试试做一种小吃,如果能成,或许能赚点钱贴补家用。”
曾大壮皱起眉头:“做什么小吃?
咱们家连饭都吃不饱,哪来的余粮做小吃?”
“不需要多少粮食,主要是豆子。”
曾可妮急忙解释,“就是一种用豆腐做的小吃,炸一下,配上调料...油炸?”
柳氏惊呼一声,“那得费多少油啊?
妮儿,你别胡思乱想了,好好养伤才是正经。”
虎子在一旁眨巴着眼睛,好奇地问:“姐,是什么好吃的东西吗?”
曾可妮摸摸弟弟的头:“如果做成了,确实很好吃。
而且特别香...”她顿了顿,补充道,“嗯,是一种特别的香。”
但无论她怎么解释,曾大壮和柳氏都认为她是伤还没好,在说胡话。
最终这个话题不了了之,父母只叮嘱她好好休息,别想这些不切实际的事情。
曾可妮没有放弃。
下午,她趁着父母下地干活,虎子出去玩的空当,独自在村里晃悠,希望能找到什么可利用的免费资源。
她先来到河边,试图寻找野生的苋菜梗——她记得有些地方的臭豆腐卤水是用苋菜梗发酵的。
但转了一圈,除了些她不认识的野草,什么也没找到。
失望之余,她又在村里转悠,希望能找到谁家做豆腐有多的边角料。
曾家村不大,只有三十几户人家,很快她就逛了个遍。
在村东头,她看到了豆腐坊的招牌——一个简陋的木牌上刻着“豆腐李”三个字。
门前排着几个人,等着买新鲜豆腐。
曾可妮站在不远处,眼巴巴地看着。
豆腐李是个中年汉子,正忙碌地给客人切豆腐、收钱。
案板上摆着几板***嫩的豆腐,散发着淡淡的豆香。
她的肚子不争气地叫了起来。
要是能讨要一些卖剩的豆腐边角料就好了...但她脸皮薄,实在开不了这个口。
正犹豫间,豆腐李注意到了她,笑着招呼:“这不是大壮家的妮儿吗?
伤好些了没?”
曾可妮点点头:“好多了,李叔。”
豆腐李麻利地切下一小块豆腐,用荷叶包了递给她:“拿着,刚做的,还热乎着呢。”
曾可妮愣住了,连忙摆手:“不不不,李叔,我没钱...说什么钱不钱的,”豆腐李爽朗地笑道,“你爹前两天还帮我搬过磨盘呢。
拿着吧,尝个鲜。”
曾可妮感激地接过那包还温热的豆腐,连声道谢。
豆腐李摆摆手,又去忙活生意了。
她捧着豆腐,心里既温暖又酸楚。
这个时代虽然贫穷,但人情味却很浓。
继续在村里转悠,曾可妮又注意到几户人家门口放着废弃的陶罐。
她眼睛一亮——发酵臭豆腐需要容器!
但想了想,还是没敢去要。
毕竟还不确定能不能做成,贸然去讨要东西,万一失败了就太对不起人家了。
走着走着,她来到了村子边缘的一处小院前。
这是邻居李书生家。
说来也巧,院门吱呀一声开了,李斌拎着一个木桶走出来,似乎是打算去打水。
这是曾可妮第一次近距离打量这个书生邻居。
他穿着洗得发白的蓝色长衫,虽然旧,却干净整洁。
身形清瘦,面色有些苍白,像是长期缺乏营养的样子,但脊背挺得笔首,自有一股书卷气。
李斌也看到了她,目光在她额头上还裹着的布条上停留了一瞬,礼貌性地微微颔首,算是打招呼,然后便拎着桶向井边走去,全程没有说一句话。
曾可妮看着他瘦削的背影,心里嘀咕:果然是个沉默寡言的书呆子,看起来弱不禁风的,怕是连桶水都提不动吧?
但这个念头只是一闪而过,她现在有更重要的事情操心。
转了一圈回到家中,曾可妮看着那包豆腐发愁。
光有这一点豆腐是不够的,她需要更多原料,还需要油、调料和发酵用的容器。
怎么办?
难道真的要放弃吗?
傍晚,曾大壮和柳氏从地里回来,脸上带着疲惫,但眼中却有几分喜色。
“妮儿,你看谁来了?”
柳氏笑着让开身子,露出身后的人。
竟是豆腐李,他手里端着一个大木盆,里面赫然是整整一板豆腐!
“李叔?”
曾可妮惊讶地睁大眼睛。
豆腐李笑着说:“今天豆腐做多了,天热放不住,就给你们送些来。
别嫌弃啊!”
曾可妮顿时明白过来,这哪是做多了,分明是故意多做了送来接济他们家的。
她心里涌起一股暖流,连声道谢。
柳氏推辞了几句,但见豆腐李坚持,也就感激地收下了。
毕竟,这板豆腐够一家人吃两三天的了。
送走豆腐李后,曾可妮看着那板***嫩的豆腐,眼睛越来越亮。
真是天无绝人之路!
原料这不就来了吗?
她兴奋地拉着柳氏的手:“娘!
你看,豆腐有了!
让我试试吧,就试一次!
如果不成,我以后再也不提这事了!”
柳氏看着女儿期待的眼神,又看看那板豆腐,犹豫了。
毕竟这是人家好心送来的,要是浪费了...曾大壮叹了口气:“就让孩子试试吧。
反正这么多豆腐,咱们也吃不完,放明天就该馊了。”
得到父亲的默许,曾可妮高兴得几乎跳起来。
但很快她又面临新的问题:发酵需要时间,而她没有现成的卤水,需要从头开始制作。
“娘,咱们家有陶罐吗?
不要的那种。”
她急切地问。
柳氏想了想:“倒是有个破的,漏了条缝,我本来打算扔掉的。”
说着,她从墙角翻出一个小陶罐,果然侧面有一道裂纹。
曾可妮如获至宝:“这个就行!
娘,再给我些盐,还有...有没有豆豉什么的?”
柳氏摇摇头:“豆豉哪有那闲钱买。”
她翻找了一会儿,找出小半袋粗盐,“就这么多了,省着点用。”
曾可妮有些失望,但没有放弃。
她记得臭豆腐卤水可以用豆腐本身的发酵来做引子,只是需要时间更长些。
说干就干。
她切下一小块豆腐,捣碎后加入盐水,搅拌均匀后放进陶罐里。
由于罐子有裂缝,她还特意找了块干净的布蒙在口上,用草绳系紧。
“这就能做成你说的那个...臭豆腐?”
柳氏怀疑地看着那个破罐子。
“还得等几天,让它发酵。”
曾可妮解释道,心里其实也没底。
她只是根据模糊的记忆在尝试,成败与否全看天意。
她把陶罐放在厨房的角落里,那里相对阴凉,适合发酵。
接下来的几天,曾可妮每天都要去看那个陶罐好几次,焦急地等待着发酵的结果。
meanwhile,她还是得面对日复一日的饥饿和粗糙的食物。
第三天,陶罐里开始传出若有若无的酸味。
第五天,味道变得浓郁起来,带着一种特殊的“芬芳”。
第七天,当曾可妮再次揭开蒙布时,一股难以形容的、极具穿透力的气味扑面而来,熏得她差点一个趔趄。
成了!
这味道...虽然没吃过正宗的臭豆腐,但这绝对是一种“有故事”的味道!
她兴奋地跑去告诉父母这个好消息,却看见柳氏正对着空荡荡的米缸发愁。
“娘,怎么了?”
曾可妮的心沉了下去。
柳氏抹了抹眼角:“没什么,就是...粮食快见底了。
你爹说今天再去镇上看看有没有零工可做...”曾可妮看着母亲愁苦的面容,又想起家里欠的那五两银子,心中的紧迫感更加强烈了。
她必须尽快把臭豆腐做出来,这是这个家唯一的希望了。
“娘,我的那个...小吃,己经有点眉目了。”
她轻声说,“再给我几天时间,一定能成。”
柳氏只当是女儿在安慰自己,勉强笑了笑:“好,娘等着尝妮儿的手艺。”
曾可妮没有解释,她回到厨房,看着那个散发着特殊气味的陶罐,眼神坚定。
虽然前路漫漫,但至少,她己经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尽管这曙光带着一股特别的“香味”。
她现在需要思考的是:怎么弄到油炸所需的油?
还有调味料?
最重要的是,怎么让从来没吃过这种食物的人接受它?
一个个难题摆在面前,但曾可妮没有退缩。
为了不饿肚子,为了这个虽然贫穷却温暖的家,她必须成功。
懒惰什么的,等吃饱了再说吧!
现在的她,只有一个念头——活下去,并且要带着家人一起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