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秋日重逢深秋的北京,银杏叶正黄得灿烂。
顾青言站在金融街高层办公室的落地窗前,望着楼下街道两排金灿灿的银杏树。十年了,
他已成为这家投行最年轻的董事总经理,西装革履,眉宇间褪去了大学时的青涩,
多了几分商海沉浮历练出的锐利与沉稳。“顾总,会议五分钟后开始。”助理轻声提醒。
他点头,最后看了眼窗外那片金色,转身走向会议室。手机在这时震动,
是一条大学校友群的消息,关于校庆活动的通知。顾青言划开屏幕,
目光在那些熟悉又陌生的名字间掠过,最终停留在一个久违的名字上——沈轻语。
群里有人说,她也会来。顾青言的指尖微微一顿,随即锁屏,深吸一口气,
推开了会议室的门。两个小时的专业讨论和数据分析后,会议结束。顾青言回到办公室,
手机屏幕上又亮起几条新消息。大学室友赵宇轩私信他:“校庆回来吗?
听说沈轻语从国外回来了,也会参加。”他拿起手机,打字回复:“项目忙,不一定有空。
”那边立刻发来个白眼表情:“装,继续装。十年了,好歹见一面吧?
人家现在可是知名建筑师,混得不错,没给你丢脸。”顾青言没再回复,将手机搁在桌上,
重新拿起一份并购方案审阅,却发现自己很难集中精神。窗外阳光正好,映得满室通明,
也映亮了他心底某个尘封已久的角落。十年前,也是这样的银杏时节。
第二章:初遇银杏道2008年的北京秋日,天空湛蓝,阳光透过已经开始泛黄的银杏树叶,
在校园小路上洒下斑驳光点。顾青言骑着自行车匆匆穿过校园,
差点撞到突然从路口拐出来的人。他猛捏刹车,轮胎与地面摩擦发出刺耳声响。车没全停住,
前轮轻轻擦过来人的小腿,留下一道浅浅灰痕。“对不起!你没事吧?”他赶忙下车道歉。
被撞的女生穿着简单的白色毛衣和蓝色牛仔裤,怀里抱着的几本书散落一地。她蹲下身去捡,
摇了摇头:“没事。”声音清泠泠的,像秋日泉水。顾青言也赶紧帮她捡书,
目光掠过封面——《建筑空间组合论》、《华夏意匠》。是大二的教材,看来是师妹。
“真不好意思,我赶时间...”他抬头,看清对方容貌的瞬间,话尾消失在空气里。
女孩也正好抬眼看他。四目相对,两人都怔了怔。她有一双很特别的眼睛,不是纯粹的黑色,
在阳光下透着淡淡的琥珀色,眼神清澈而宁静,像是能倒映出整个秋日的天空。鼻梁挺直,
唇色偏淡,整张脸看起来干净又带着几分疏离。顾青言感觉自己的心跳漏了一拍,
随即加速跳动起来。“你是建筑系的?”他问,声音莫名有点干涩。“嗯。”她点头,
接过他递来的最后一本书,站起身,“谢谢。”“我是经管学院大四的,顾青言。
”他自我介绍,下意识理了理被风吹乱的头发。“沈轻语。”她轻声回应,
目光在他脸上停留片刻,像是记住了他的样子,然后微微颔首,“我先走了。
”没有多余的话,她抱着书转身离开,背影清瘦挺拔,步伐不疾不徐。顾青言站在原地,
望着她远去的身影,直到消失在银杏大道的尽头,才想起自己原本是要赶去实习面试的。
他蹬上车继续狂奔,心里却莫名回荡着那个名字——沈轻语。
第三章:绘图室的邂逅之后几天,顾青言总是不自觉地在校园里寻找那个身影。
经管学院和建筑学院一个在东区一个在西区,平时交集不多,
但他开始经常“偶然”路过建筑馆,甚至跑去蹭建筑史的讲座。周三下午,
他终于在建筑馆二楼的绘图室找到了她。沈轻语正专注地对着绘图板,手里的铅笔快速移动,
勾勒出流畅的线条。阳光从窗外洒进来,为她侧脸镀上一层柔和光晕,几缕碎发垂落额前,
她也顾不上整理。顾青言在门口站了好一会儿,才轻轻敲门。沈轻语抬起头,
眼中闪过一丝讶异:“是你。”“路过,顺便来看看。”顾青言走进来,
看到她绘图板上的设计草图,“这是你的设计作业?”“嗯,一个小型图书馆设计。
”沈轻语稍稍侧身,让他看得更清楚。图纸上的建筑造型简洁现代,
却巧妙地融入了传统中式屋檐的元素,光影处理得十分精妙。顾青言虽然不懂建筑,
却能看出设计者的用心和才华。“很棒。”他由衷赞叹。沈轻语微微笑了:“谢谢。
不过还得修改很多次。”“你经常在这里通宵?”顾青言注意到墙角堆放着的毯子和枕头。
“赶图的时候是常事。”她放下铅笔,揉了揉酸痛的后颈,“建筑系就这样。
”顾青言看着她眼下的淡淡青影,忽然说:“一起吃晚饭?我知道东门外新开了家云南菜,
听说不错。”沈轻语犹豫地看了眼未完成的设计图。“吃饱了才有力气继续战斗嘛。
”他补充道,眼神期待。最终她点了点头:“好吧,正好需要换换脑子。
”第四章:云南小馆的夜那家小店装修朴素,但菜品地道。过桥米线的热气氤氲中,
他们聊了很多。顾青言发现沈轻语并非表面看上去那么冷淡,谈到感兴趣的话题时,
她眼里会有光,手势也会变多。“我最喜欢云南的传统民居,特别是白族的三坊一照壁,
完美适应当地气候,又充满生活美学。”她说这话时,手指无意识地在桌上画着布局,
“现代建筑常常忽略了人与环境的和谐。”顾青言专注地听着,虽然不太懂建筑术语,
但被她的热情感染:“没想到你对传统建筑这么有研究。”“建筑是凝固的历史,
记录着人的生活。”沈轻语语气认真,“好的建筑应该让人感到幸福,
而不仅仅是遮风避雨的地方。”说完她似乎意识到自己说得太多,
有些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吃米线。顾青言看着她微红的耳尖,觉得心跳又快了半拍。饭后,
他们并肩走回校园。秋夜的微风带着凉意,吹落片片银杏叶。走到建筑馆楼下,
沈轻语停下脚步:“谢谢你的晚餐,我得上去了。”“明天晚上有个法国建筑师的讲座,
听说很不错,要一起去吗?”顾青言几乎是脱口而出。沈轻语有些惊讶:“你知道那个讲座?
票很难拿的。”“正好有朋友多了一张票。”他其实拜托了好几个人才弄到票,
但不想让她觉得有压力。她思考片刻,点点头:“好,明天见。
”第五章:空间与情感讲座很精彩,结束后两人还沉浸在讨论中。走在回宿舍的路上,
顾青言忽然问:“你刚才提问时说的‘空间情感’,能再给我讲讲吗?
”沈轻语眼睛一亮:“就是建筑空间给人的情感体验。比如高耸的空间让人感到敬畏,
低矮的空间让人感到亲密;明亮的空间开朗,昏暗的空间静谧。
好的设计师要懂得运用这些来创造想要的氛围。”她边说边用手比划着,
不时指向路过的建筑举例说明。顾青言看着她神采飞扬的样子,觉得比任何建筑都要迷人。
“你看这个走廊。”她忽然拉着他走到一栋老建筑前,“拱形的顶,两侧有壁灯,
晚上光线柔和,走在这里总会不自觉地放慢脚步,有种穿越时空的感觉。
”顾青言确实感到了那种宁静氛围,但更多是因为她握着他的手腕。她的手指纤细却有力,
温度透过衣袖传到他的皮肤上。沈轻语似乎也意识到这一点,突然松开手,
轻咳一声:“就是这类意思。”气氛忽然有些微妙。两人默默走了一段,直到宿舍区路口。
“谢谢你今天邀请我听讲座。”沈轻语说,声音比平时柔软。
“谢谢你给我讲解那么多建筑知识。”顾青言回应,“晚安,沈轻语。”“晚安,顾青言。
”他看着她的背影消失在楼门口,心里涌起一种前所未有的充实感。
第六章:通宵的模型随着见面次数增多,顾青言发现了沈轻语更多的面貌。
她可以在绘图室连续熬夜三天,
整一个檐角的角度;也会在雨天偷偷喂校园里的流浪猫;她对建筑设计有着近乎固执的坚持,
却很容易在其他事情上妥协让步。十一月初,顾青言要去上海参加一个金融论坛,为期三天。
回来那天,他特意带了沈轻语提过的上海小笼包,赶在晚饭时间送到建筑馆。
绘图室里只有她一人,正对着一模型发愁。那是个精致的建筑模型,
但显然某个部分出了问题。“怎么了?”顾青言放下还温热的小笼包。
沈轻语叹了口气:“结构计算有误,这个悬挑部分承受不住重量,明天就要交了。
”顾青言仔细看了看模型:“我能帮什么忙吗?”“你会用激光切割吗?”她苦笑着问,
随即摇摇头,“开玩笑的,这个得重做部分结构。你先回去吧,我今晚注定要通宵了。
”顾青言没有离开,而是脱下外套:“告诉我怎么做,我手还算巧,小时候经常做模型飞机。
”沈轻语犹豫地看着他。“多一个人多一双手,不是吗?”他拿起说明书,
“先教我认这些工具。”那晚,他们真的通宵了。顾青言学得很快,
虽然比不上沈轻语的熟练,但足以完成基础工作。凌晨四点,模型终于修复完成,
甚至比原来更加稳固。沈轻语长舒一口气,脸上虽有疲惫,却带着满足的笑:“谢谢你,
顾青言。没有你,我肯定做不完。”“不客气。”他看着她眼下的青影,心疼又敬佩,
“你总是这么拼吗?”“建筑是我的选择,就得负责到底。”她轻声说,眼神坚定。那一刻,
顾青言知道自己彻底沦陷了。第七章:初雪的表白冬雪初降时,
他们已经成了旁人眼中的“一对”。虽然谁都没有正式表白,
但默契地一起自习、吃饭、散步。顾青言甚至在她的影响下,
能分辨出包豪斯和巴洛克的区别;而沈轻语也会偶尔关心股市行情,
虽然她说那像是“合法的堵伯”。十二月的一个夜晚,小雪纷飞。他们从图书馆出来,
发现地上已经积了薄薄一层白色。沈轻语忽然孩子气地伸出手接雪花,
侧脸在路灯下柔和美好。“顾青言,”她忽然转头看他,眼神清澈认真,
“下学期我要去德国交换一年,已经定了。”顾青言愣住了,雪花落在他的睫毛上,
冰凉一片。他早知道沈轻语优秀,有机会出国交换,但没想到这么快。“恭喜你。
”他最终说,声音有些干涩,“哪个大学?”“慕尼黑工大。”她轻声回答,
观察着他的表情,“三月份走。”两人沉默地走在雪中,脚步声咯吱作响。
直到快到沈轻语宿舍楼下,顾青言才开口:“还有三个月。”“嗯。”她点头。
“那这三个月,我能正式地追你吗?”顾青言停下脚步,认真地看着她,
“不是一起吃饭讨论作业的那种,而是以男人的身份,追求我喜欢的女孩。
”沈轻语的脸颊在寒冷中泛红,不知是冻的还是别的原因。她久久地望着他,
雪花落在她的发梢和肩头。“好。”最终,她轻声回答。
第八章:三个月的约定接下来的三个月,是他们最甜蜜的时光。
顾青言果然“正式”地追求她,每天送不同的花——不是花店买的昂贵花束,
而是路边采的野菊、一枝独秀的红梅、甚至是用银杏叶折成的玫瑰。沈轻语每次都笑着收下,
把它们放在绘图室的窗台上。他带她去听音乐会,
虽然两人都在中途睡着;她拉他去逛建筑展览,却能滔滔不绝讲解三小时。
他发现她喜欢吃甜食却总克制着,
于是总借口“买一送一”带她去尝新出的甜品;她知道他经济不宽裕,
就总“多做了一份”晚饭带到自习室。那个冬天格外寒冷,
但他们在一起的每个时刻都温暖如春。一月初,沈轻语因为一个设计竞赛又要通宵。
顾青言陪她在绘图室,帮她做模型的小零件。夜深人静,
只有切割板材的细微声响和两人的呼吸声。“你为什么喜欢金融?”沈轻语忽然问,
手上还在精细地打磨一个楼梯模型。顾青言思考了一会儿:“说实话,
最开始是因为觉得能赚钱。我爸以前做生意失败,家里欠了很多债,我看着妈妈偷偷哭,
就想着以后一定要有能力保护在乎的人。”沈轻语停下手中的活,静静看着他。
“后来真的学了,发现金融不只是赚钱的工具。”他继续说,“它能资源配置,
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帮助好想法变成现实。就像你设计的建筑,如果没有资金支持,
就永远只是图纸上的梦想。”沈轻语微微笑了:“没想到我们的专业还能有这么浪漫的联系。
”“是啊,”顾青言也笑,“我帮你实现建筑的梦想,你帮人们创造幸福的空间。
”凌晨三点,模型终于完成。沈轻语满意地看着作品,转身对顾青言说:“谢谢你,
又一次救了我。”“不客气。”他看着她被灯光柔和勾勒的侧脸,忍不住轻轻吻了她的额头。
两人都愣住了。这是他们第一次有如此亲密的接触。沈轻语的脸瞬间红透,但没有躲开。
顾青言鼓起勇气,小心地吻上她的唇。那个吻很轻,带着模型胶水的味道和冬夜的凉意,
却让两人的心跳都加快了。“这是我第一次接吻。”分开后,沈轻语小声承认,
手指无意识地摸着刚刚被吻过的嘴唇。“我也是。”顾青言诚实地说,耳根发烫。
两人相视而笑,气氛尴尬又甜蜜。第九章:离别的站台离别的日子终究到来。
春寒料峭的三月,机场送行大厅里,沈轻语办理登机手续,顾青言站在一旁。
“到了记得报平安。”他嘱咐道。“嗯。”她点头,眼睛有些发红。“德国冬天冷,多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