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山中奇遇春秋之末,世道多艰,王侯逐鹿,黎民流离。然大山深处,
却自有一方静土。山岭绵延,古木参天,飞瀑成珠,云雾缭绕。其间虎啸猿啼,麋鹿成群,
山花烂漫。此乃百兽栖息之地,亦诸多精怪潜修之所。山中有一石洞,
洞口两株古松交柯如盖,青藤垂蔓,清泉在旁潺潺流淌。洞内温润而幽深,
石壁上隐有符纹闪烁微光,似天地初开之印痕。此洞为一黄鼠狼母所居。此母非凡物,
得山川灵气滋养,修行数十载,已通人言,能辨阴阳,偶尔夜半吐纳,吸收日月之精。
是岁秋初,洞中传来幼啼,母黄鼠狼产下一子,毛色金黄,额心一点白毫如雪,双眸如星,
慧光内蕴。母黄鼠狼见之,知其非凡,取名曰“灵灵”。灵灵幼时,便随母栖息洞中。
母亲教之识草木百药,辨风声鸟语;每至晴夜,领其登高观星,指点斗柄所指,
讲述四时节令。山中灵气氤氲,灵灵自小便在清泉边打坐吐纳,汲天地之精,性情渐灵慧。
年仅数载,已能听懂百兽之语,常与山兔、鹿群同戏;又爱临溪照影,学人模样抬首伸手,
眼中闪烁着好奇。母黄鼠狼知其子天赋异禀,遂传授自修之法:采灵芝入药,敷于眉心,
夜半以月光沐浴,以松风吐纳。灵灵依教而行,日复一日。渐渐地,
它在梦中常见自己化为童子,衣青衣,面如冠玉,行走林间如履平地。每逢醒来,
心中暗生向往。至灵灵六七岁时以人年计,已能小试幻形之术。
起初不过在耳尖、尾巴处稍加变化,
或使体形大一圈小一圈;继而能在水面投出与人相似的影子,渐具模样。
母亲叮嘱:“幻形之道,贵在守心。不可伤人,不可贪玩过度。若逆此心,必反噬己身。
”灵灵虽点头应允,然少小心性顽皮,总觉世间新奇,常在林中偷偷练习。一日清晨,
山风微凉,灵灵独自出洞,至林深处练幻形。忽闻树影摇曳,有樵夫肩斧踏苔而来。
灵灵心生顽意,默念咒诀,身影渐淡,化作一青衣童子,眉清目秀,双手负背,
立于古松之前。樵夫见此童子突现林中,大吃一惊。灵灵佯作神色威严,
朗声喝道:“山神震怒,凡人速退!”声若洪钟,林鸟齐飞。那樵夫面如土色,扔下斧头,
跌跌撞撞而去。灵灵见之掩口偷笑,回到泉边照影,自觉幻术小成,心中暗暗得意。
自此之后,灵灵时或化作老翁、白衣女子,时或化作青衣童子,闪现于林间,
吓得行人目瞪口呆。但每每见人真正危难,或迷途山谷、或跌落溪涧,它又会悄悄现身相助,
或化作猎户领路,或化作老妇递药。久而久之,山民渐有传言:山神显化,护佑行人。
有人在林口立小石祠,插香祷告,称“山神灵灵”。灵灵躲在林间暗笑,却不曾起一丝恶念。
母亲知其所为,常轻叹:“顽皮小子,虽心存善意,却须记天地有序,妖不欺人,人不犯妖,
方得长久。”灵灵点头,心中却愈加好奇人世。常趴在山崖远眺,见山下村落炊烟袅袅,
牛羊成群,孩童追逐,不知何物最令它向往。这一年秋末,山林异兆频现:夜有鬼火乱飞,
昼有妖风突起,林中百兽惊惶。传言有一“妖王”自北山遁来,侵扰此地。母亲闭关修炼,
布下禁制,叮嘱灵灵不可出远门。灵灵却常在林间游走,暗暗练习法术,心中隐有不安,
却不知大劫已在眼前……秋风渐紧,山林中的灵气似也有些混乱。往日泉水清澈,映月如镜,
近来却常泛起一丝淡青的光;夜半时分,林间鬼火明灭,偶有嘶鸣之声从北山深处传来,
令百兽不安。灵灵静坐泉畔,双耳微颤,心中暗道:“母亲说有‘妖王’来此,不知何物?
怎会搅扰山川之气?”母亲闭关在洞深之处,三重石门紧闭,符文流转,灵灵不敢打扰。
它虽然听话,但年纪尚轻,心性未脱稚气。每当夜深风起,它便蹲在洞口,望着满天星斗,
心里莫名生出一种躁动,仿佛有无形之手在牵引自己出行。一日清晨,雾气未散,
灵灵沿溪而下,想采几株紫芝回去。它小心踏过苔石,
忽闻前方林间传来一阵微弱的咳嗽与叹息之声,伴着淡淡血腥。灵灵心头一紧,循声而去,
只见一株老槐树下躺着一位白发老者,面色灰白,衣衫破旧,胸口起伏微弱,
手边散落着几片符纸。灵灵暗想:“此处荒山无人,怎有老者独行至此?且身带符纸,
莫非是修道之人?”它本能戒备,又见老者眉宇间并无邪气,反透出一丝慈悲与苦楚,
心中顿生怜悯。遂收敛灵力,口中低咒,身形渐淡,化作一青衣少年模样,快步上前,
轻声唤道:“老丈何故至此?可有不适?”老者睁眼,目光微浊却深邃,似看穿幻形,
嘴角微动却未言语,只露出一抹苦笑。灵灵俯身探其鼻息,气若游丝。它心中急切,
暗道:“此人恐撑不久,再迟恐有性命之忧。”当即背起老者,身形一闪,如风穿林,
踏石跨溪,直奔自家洞府而去。一路之上,雾气渐散,阳光穿林洒在两人身上,
老者半昏半醒,只觉背上少年步履稳健如飞鸟,心中暗生疑问,却无力开口。
灵灵背他回至洞口,轻唤洞内:“娘亲,我捡得一人,似乎命在旦夕!”但洞内石门紧闭,
符光流转,母亲正在闭关,果然没有回应。灵灵只得将老者安置在洞口侧室,
取清泉洗其伤口,又采山中所识草药数味:七叶灵芝、虎耳草、青篱花,各捣为汁,
喂他饮下。又以灵力轻按老者胸口,导入温和之气,替他稳住心脉。忙完这一切,
自己额头也沁出细汗。约莫半个时辰,老者呼吸渐稳,面色略有红润,缓缓睁眼。
此时灵灵已化回原形,伏在一旁喘息,目光警惕而关切。老者目光落在它身上,先是一愣,
随即露出欣慰之色,声音微弱却清晰:“呵……竟是山中黄鼠狼精救我……有趣,有趣。
”灵灵闻言一惊,耳尖一抖,口中竟吐出人言:“老丈休怪,小兽心善,不忍见你困苦,
遂带回洞中救治。”它说完这句话,又有些不好意思,尾巴一卷,低下头。老者轻轻一笑,
抬手似欲抚摸它的头,却力气不支,手又垂落。灵灵忙伸前爪托住,送回枕上。
老者闭目调息片刻,再睁眼时,神色比方才镇定了许多,缓缓道:“小友,你可知我是谁?
”灵灵摇头,双眸好奇。老者微微一叹:“我本是修行百载的黄大仙祖师,行至此地,
欲渡众生之苦,奈何遭人暗算,身受重伤,幸遇你救援,方保一线生机。”说至此处,
他看着灵灵那双清亮的眼睛,露出一丝欣慰:“天地浩浩,善念不绝。小小黄鼠狼,
竟有此心,实乃罕见。”灵灵心中大惊,暗道:“原来真是仙师!怪不得气息不凡。
”遂恭恭敬敬伏地道:“原来前辈乃大仙化身,灵灵眼拙,不识真容,还望恕罪。
”第二章·异兆初现洞外风声渐息,暮色初起,残阳透过古松投下一道道斑驳光影。
灵灵守在侧室石床前,望着那位自称“黄大仙祖师”的老人,
心中仍有几分疑惑:这位修道百载的大仙,为何会在荒山重伤?又因何落到自己手里?
老人闭目运气,掌心轻轻结印,胸前淡淡灵光起伏,似有金线在体内游走。良久,
他缓缓吐出一口浊气,神色略显清朗。灵灵见状忙端来清泉递上,老人接过浅饮几口,
目光温和地落在它身上,笑道:“小友果然心细。你可知山外之世,正逢乱局,怨气丛生,
妖魔趁虚而入?”灵灵摇头,尾巴轻扫石地,双眸里闪过好奇与惶然。
老人抚须道:“你自幼在山林修习,不染尘埃,心存善念。这份本心,比万千术法更为珍贵。
贫道虽伤重,却能看清你的根骨与气息,若能稍加点拨,日后或可为世间添一缕清风。
”灵灵扑通一声跪伏在地,半是敬畏半是激动,口中吐出人言:“大仙若肯指点,
小兽必不敢忘恩。”话音未落,洞内忽有一阵清风拂面,檐角的草药簌簌作响,
仿佛天地也在为此刻默然。老人微微一笑,从怀中缓缓取出一枚碧玉符箓。那符长寸许,
通体温润,内里隐隐有流光闪烁,似山川之气流转其中。他举起符箓,轻声咒念,
符箓便散出一圈淡绿光晕,将整间石室都映成苍翠色彩。灵灵眼睛一亮,
本能感到一股亲切的气息。“此符名曰‘护元符’,”老人缓缓说道,
“可护你元神不受外邪侵扰,亦可助你凝练真形。修行之路,心法最重,术法次之。
你要牢牢记住,不以术害人,不以力压弱,方能日益精进。”灵灵双爪捧过符箓,
感觉一股暖流自掌心沁入全身,心口像有小小星火在跳动,温热而宁静。
它恭敬地叩头道:“多谢大仙赐符,小兽谨记在心。”老人见状,欣慰地点头,
又道:“我此来原欲寻觅有缘之徒,将所学托付,奈何受暗算,元气大损。幸遇你相救,
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今夜我便传你一篇‘清灵心诀’,可助你稳住本心、温养灵力。”言罢,
他缓缓抬手,指尖灵光凝聚,一道淡金符纹在空中旋转流转,如同细细的经文,
围绕在灵灵周身。灵灵只觉脑海中清音阵阵,仿佛有人在耳边低诵,心神渐渐宁静,
尾巴也不自觉垂下,整只身子像沉入一汪温泉之中。良久,符纹没入它的眉心,
化作一丝清凉。灵灵缓缓睁眼,只觉得山林之气愈加清晰,耳畔能听到远处泉水滴落的声音,
甚至还能分辨出百步之外野鹿心跳的节奏。它惊喜地抬头,却见老人微微喘息,
脸色比先前更显苍白,额角沁出细汗。“大……大仙!”灵灵慌忙上前,
“您身子——”老人抬手制止,淡淡一笑:“无妨,传法消耗些许元气而已。小友,
你须记得,修行之道贵在守心。我授你此诀,不为让你逞强斗狠,只望你以善念护山护人,
莫步歧途。”灵灵重重点头,眼中有了少见的郑重之色。老人抬首望向洞外暮色,
长叹一声:“我须在此地调息三日,方可勉强走动。你可在此洞静修,
把我方才所授心诀温习熟记。三日之后,我再传你几式护身之法,日后下山历练自保。
”灵灵心中一阵激动,又带着几分惶恐与期待。它回到石榻旁,盘膝而坐,
双爪捧着那枚护元符,默默运转“清灵心诀”。洞中青光流转,古松摇曳,
仿佛山川都在为这一段缘分作证。灵灵自从获知老人真身之后,心中既惊且喜。
她自幼虽有异能,却未遇真师指点,只凭山中灵气与百兽习性自行悟道,今日得见仙师,
宛若迷途遇灯。于是愈发恭敬,整日伺奉汤药,殷勤照料。那老人调息数日,气色渐复,
晨起便在洞外清修,口诵真言,指画符咒。灵灵在一旁伏地观之,耳濡目染,
渐能听懂其中奥妙。老人见她慧根深厚,笑道:“汝天赋异禀,若肯勤勉,可修大道,
济世苍生。”遂传授她“敛形化影”之术,使其可化为烟雾、可隐于林木,
又传“驭风逐影”步法,使其奔行若电,出入无声。灵灵勤习不辍,常在夜色之中练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