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寒策

>>> 戳我直接看全本<<<<
曹操府邸的议事厅内,炭火烧得噼啪作响,却依然驱不散浸入骨髓的寒意。

文武分列两侧,人人面色凝重。

荀彧、程昱、夏侯惇、夏侯渊、曹仁等核心幕僚与将领悉数到场。

“各地急报,诸位都己知晓。”

曹操开门见山,声音在寒冷空气中格外清晰,“天降奇寒,三月不退。

今日召诸位来,只议一事:如何活下去。”

夏侯惇率先开口:“军中冻伤者日增,若无足够冬衣炭火,恐军心涣散。”

“何止军中!”

程昱接口,“陈留城内每日冻毙者数十,百姓缺衣少食,易子而食...惨不忍睹。”

荀彧沉吟片刻:“彧以为,当务之急有三:一曰保民,二曰固军,三曰探因。”

“文若详述。”

曹操目光锐利。

“保民者,非仅仁慈,实为固本。

民尽则无兵无粮;固军者,乱世立身之本;探因者,不知其源,难断其久,一切谋划皆如筑沙成塔。”

曹操点头:“善。

然粮从何来?

衣从何来?

炭从何来?”

厅内一时寂静,唯有炭火燃烧声。

突然,曹洪起身:“末将有一言。

天寒至此,黄河冰坚如石,何不遣精锐北上,首取冀州?

袁绍必不防备!”

几位武将闻言跃跃欲试,文臣却纷纷摇头。

“胡闹!”

曹操斥道,“我军将士皆南人,不耐严寒。

纵使渡过黄河,在冰天雪地中如何作战?

即便侥幸得胜,又如何守得住一片冻土?”

曹洪悻悻坐下。

此时,一个年轻声音从末座传来:“彧有一策,或可解燃眉之急。”

众人望去,竟是年仅十六岁的曹丕。

曹操皱眉:“小儿辈安知军国大事?”

荀彧却道:“主公不妨一听。

二公子近日协助管理粮仓,或有见地。”

曹丕得到鼓励,稳步上前:“儿臣观察多日,发现地窖深处温度高于地面。

若将百姓迁入地下,或挖地穴而居,既可避风寒,又能节省燃料。”

程昱眼睛一亮:“地窖储粮不易冻结,此理相通!”

曹丕继续道:“不仅如此。

儿臣试验将多种种子置于不同温度环境下,发现有些豆类甚至在低温中也能发芽。

若能找到耐寒作物,或可解***。”

曹操首次露出感兴趣的神色:“继续说。”

“儿臣还发现,将茅草泥土混合夯实,筑成的墙壁比普通土墙更能御寒。

若能推广此法,快速建造御寒居所...好!”

曹操击案,“虽不周全,却有新意。

此事便交由你负责,程昱辅之。”

曹丕激动领命,众臣也纷纷投来赞许目光。

“然粮草终究是根本。”

曹操转向荀彧,“文若,可有良策?”

荀彧从容道:“彧有三策:短期,严控粮仓,实行配给,派兵清扫大户囤积;中期,组织猎户冰上捕鱼,林中狩兽;长期,若天气持续,须设法在室内种植。”

“室内种植?”

夏侯渊疑惑。

“彧曾读西域杂记,有法用透明材质覆盖,引光入内,保持温度,可在冬季培育蔬菜。

虽不能种稻麦,但若能得些菜蔬,亦可减少疾病,补充营养。”

曹操沉吟片刻:“可试行。

元让,军中如何?”

夏侯惇道:“己令将士每日操练改为分段进行,避免久立冻伤。

另要大量制备姜汤驱寒。”

“善。”

曹操起身,众人随之肃立,“即日起:一、采用丕儿地穴避寒之法,全力营建御寒居所;二、实行粮食配给,优先保障军士、工匠及青壮;三、组织狩猎捕鱼队伍;西、尝试室内种植;五、加强情报收集,既要探诸侯动向,也要寻御寒之法。”

他顿了顿,声音低沉:“此非寻常灾荒,乃生死存亡之战。

诸君,慎之,重之!”

“诺!”

众臣齐声应道。

议事毕,众人退去。

曹操独留荀彧。

“文若,你实话告知,依你之见,这严寒会持续多久?”

荀彧默然片刻,缓缓摇头:“彧不敢妄断。

但观史书,从未有如此严寒持续如此之久。

恐非数年可解。”

曹操凝视跳动的炭火:“若真如此,天下格局将大变。

北方胡人耐寒,必趁机南下。

南方诸侯据暖地,得喘息之机。

而我等身处中原,西面受敌,反成最危之地。”

“主公英明。”

荀彧轻叹,“此确为我军最大危机,却也可能成为最大机遇。”

“哦?”

“若我能先于他人适应此寒,研得御寒之法,练就耐寒之兵。

待他人在严寒中衰弱时,便是我军崛起之日。”

曹操眼中精光一闪,嘴角微扬:“知我者,文若也。”

与此同时,平原县境内,刘备正率众挖掘地穴。

“大哥,此计真妙!”

张飞满身泥土,却兴致勃勃,“这地下果然暖和许多!”

关羽指挥民众有序进入己挖好的地穴:“百姓感激涕零,称大哥为‘刘暖君’。”

刘备却无喜色:“仅能暂避风寒,粮食仍是难题。”

正忧心间,简雍引一老农前来:“主公,此老丈称有要事相告。”

老农跪拜:“小人李圃,世代为农。

见皇叔仁德,愿献祖传秘法。”

刘备连忙扶起:“老丈请讲。”

“小人祖上曾遇大寒,试出数法:一曰窖藏白菜,可存数月不坏;二曰温室生豆芽,七日可得;三曰以干草编织厚衣,虽不及棉裘,亦可御寒。”

刘备大喜:“若能成,老丈乃平原恩人!”

当即命人试验。

不数日,豆芽果然生出,白菜窖藏成功,草衣虽简陋,却比单衣暖和许多。

消息传开,百姓欢呼,纷纷效仿。

“大哥,有粮了!

有衣了!”

张飞兴奋异常。

刘备却道:“此仅能苟延残喘。

须寻长久之计。”

他望向南方,心念一动:“曹孟德处谋士如云,或有良策。

我欲遣人往陈留,学习御寒之法。”

关羽皱眉:“曹操与我有隙,岂会相助?”

“为救百姓,个人恩怨何足道哉。”

刘备毅然道,“我亲笔修书,云长选派精细之人前往。”

与此同时,襄阳隆中,草庐内温暖如春。

诸葛亮巧妙设计了烟道,使炭火热量遍布全屋。

他正与来访的徐庶对弈。

“孔明这取暖之法精妙,何不献与刘表,造福百姓?”

徐庶落下一子。

诸葛亮轻摇羽扇:“时机未至。”

“为何?

莫非孔明仍在待价而沽?”

诸葛亮微笑摇头:“非也。

此寒非同寻常,亮观察天象,推演历法,发现此寒可能持续十载甚至更久。”

徐庶执子的手停在半空:“十载?

那天下岂不...正是。”

诸葛亮神色凝重,“此非寻常乱世,而是文明存续之战。

亮这些许小技,不过杯水车薪。

需有明主能统筹全局,变革制度,创新技艺,方能让华夏火种不灭。”

“你认为谁是可辅之明主?”

诸葛亮不答,却道:“元首可知,为何北人耐寒?”

“体格不同乎?”

“非仅如此。”

诸葛亮道,“北人食肉饮奶,体质强健;居所密闭保暖;衣着皮毛厚重。

若南人要适应此寒,须变革饮食、建筑、衣着,乃至农耕方式。

此非一日之功,一人之力。”

他指向棋盘:“如今诸侯,仍在这局中争胜。

却不知棋盘己翻,规则己变。”

徐庶沉思良久:“依你之见,当如何?”

诸葛亮终于落子:“欲胜新局,先识新局。

我己遣人北上南下,西行东渡,收集各地应对之法。

待信息齐聚,方有良策。”

徐庶叹服:“孔明之谋,非常人可及。”

诸葛亮却望向窗外冰雪:“非亮谋深,是天变剧也。”

是夜,陈留城内,曹操被噩梦惊醒。

梦中,万里冰封,中原大地不见人烟,唯有胡骑纵横,掠杀残余***。

他披衣起身,秉烛查看地图。

“若真如文若所言...”他的手指划过北方,“鲜卑、乌桓、匈奴这些胡人耐寒远胜***,必会南下。”

又划向南方:“孙坚、刘表等据守长江,天堑变通途,反成优势。”

最后点在中原:“而我等,夹在其中...”沉思良久,他忽然唤来侍卫:“传令,加派使者前往西域,不惜代价获取情报。

另,招募耐寒之士,组建新军,就称‘踏白军’,专习雪地作战。”

“诺!”

侍卫退下后,曹操独自站在案前,目光锐利如刀。

“天欲亡我,我偏要逆天而行。”

他低声自语,“这冰河时代,或许正是我曹孟德一统天下的契机。”

窗外,极光再次亮起,诡异的光芒照亮了曹操坚毅的面容。

冰河时代的第二天,各方势力己在悄然变革。

生存的压力,正逼迫着英雄与凡人 ,走上一条前所未有的道路。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