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筹集资金

>>> 戳我直接看全本<<<<
安抚好员工后,苏威深知,若要将革新蓝图变为现实,资金就是那不可或缺的“燃料”,可在 1989 年为困境中的江州汽车厂筹措资金,每一步都荆棘丛生。

银行贷款之路,被现实的重重障碍堵得严严实实。

此前,厂子因连年亏损、负债高筑,信用评级低到尘埃里。

苏威带着财务科长一次次踏入银行那威严的大门,每次都怀揣精心准备、装订成册的项目计划书,眼中满是恳切与期盼。

然而,银行信贷经理们一看到是江州汽车厂的申请,便无奈地摇头叹气。

有位资深经理首言不讳:“苏厂长,不是我们不想帮,实在是你们厂的财务状况太糟糕了。

账目上亏空巨大,资产负债率高得离谱,放贷风险极高,上头审核根本通不过。

就拿你们现有的生产设备来说,大多是五六十年代的老古董,抵押价值有限,一旦违约,银行可就血本无归了。”

苏威的心像被重锤猛击,可他咬咬牙,告诉自己,绝不能在这儿倒下。

向私人借款,同样希望渺茫。

那个年代,个人财富积累缓慢,手头宽裕些的人少之又少。

即便听闻有少数略有资产者,苏威托人辗转介绍,上门拜访,也多是无功而返。

有一回,经朋友热心牵线,认识了一位早年靠跑长途运输攒下些家底的钱老板。

苏威满怀热忱赶到他家,在昏暗的灯光下,将汽车厂的现状、未来革新规划一一道来,还特意带上了技术骨干手绘的几款新车概念图。

可钱老板仔细端详许久,又反复询问诸多细节后,还是面露难色,委婉拒绝:“苏厂长,我这点辛苦钱,是准备给孩子成家、养老用的。

投给你们厂,风险太大,万一打了水漂,我这一家子后半辈子咋过呀。”

那一刻,苏威尝到了被现实无情拒绝的苦涩。

就在几乎山穷水尽之时,苏威把目光投向了政府扶持资金。

他明白,这是厂子起死回生的最后一线生机。

于是,他开启了没日没夜准备申请材料的艰难征程。

这份申请书堪称一部“鸿篇巨制”,不仅有对国内汽车市场未来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发展趋势的深度剖析,预测随着经济腾飞、百姓生活水平提高,私家车需求将呈井喷式增长,江州汽车厂凭借革新后的新技术、新产品有望抢占可观市场份额;还详述了对江州本地及全国汽车产业链的巨大拉动作用,如能新增上下游就业岗位数千个,带动零部件产业技术升级换代,促使特种钢材、电子元器件等相关产业蓬勃发展。

同时,附上了前期己取得一定研发成果的新型发动机拆解图、各项性能测试数据,时尚新颖且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车身设计模型,以及详尽到每一分钱用途的资金使用规划,力求让政府看到他们破釜沉舟、志在必得的决心。

准备妥当后,苏威开始频繁穿梭于政府各部门之间。

起初,由于前来寻求资金支持的企业众多,工作人员对他并不热情,他常常在走廊尽头的长椅上一等就是大半天,饿了就啃几口随身带的干粮,渴了就喝几口凉水。

但他没有丝毫抱怨,利用这些等待的时间,反复研读申请书,设想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应对之策,甚至还模拟与审核官员的对话场景,不断优化自己的汇报方式。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有机会向一位分管工业的副市长当面汇报。

副市长认真听完苏威的讲述,翻看那厚厚的申请书,眼中不时闪过一丝赞许:“小苏啊,你这个想法很有魄力,也看得出你为厂子付出了不少心血。

不过,政府资金必须严谨审核,要对纳税人负责。”

随后,副市长安排了一个由汽车行业资深专家、知名经济学家和严谨的财务审计人员组成的专业团队,深入江州汽车厂进行全面评估。

等待评估结果的日子里,苏威心急如焚,却也没闲着,继续寻找其他潜在资金源。

偶然得知,市里有几家效益较好的国有企业有闲置资金,正寻求投资项目。

苏威马不停蹄地去联系,一家家上门游说。

在一家机械加工厂,厂长起初态度冷淡,苏威便带着他走遍厂区每一个角落,参观陈旧老化的生产车间,毫无隐瞒地展示那些故障频发的老设备,详细讲解革新计划中的技术亮点,还现场演示了新型发动机样机的部分性能。

看到苏威的诚意和专业,厂长态度有所松动:“我考虑考虑,下周给你答复。”

几天后,市政府的评估结果传来,认为江州汽车厂的项目可行,有潜力获得长远发展,决定给予一笔可观的扶持资金。

几乎与此同时,那家机械加工厂厂长也打来电话,愿意投资入股,与我们共担风险、共享收益。

资金难题终于有了转机,消息传回厂里,工人们欢呼雀跃。

手握资金,苏威知道,技术革新的关键一战即将打响,他们离改变江州汽车厂命运的时刻越来越近了。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