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文人变商人 予人乐 2025-03-02 17:35:04
>>> 戳我直接看全本<<<<
1江南的春风总是带着丝丝温柔,穿过繁华街市,吹动古巷里的青砖小瓦,带着一缕缕茶香。

青雨巷的这家茶馆,古老而朴素,几乎是与现代世界隔绝的地方。

透过窗户,窗外的世界仿佛一幅水墨画,树影婆娑,屋檐上挂着些许未干的雨珠,远处是轻飘的白雾,隐约可以看到几条曲折的青石小路。

茶馆里,几张木质桌椅摆放整齐,老旧的木梁上落满了岁月的灰尘,几盏青铜灯笼散发着昏黄的光。

林砚坐在窗边,面前是一盏已经凉透的碗,里面的茶水变得泛黄,表面浮着一层薄薄的油渍。

他的手指轻轻抚摸着碗沿,眼神却早已游离,不再看这眼前的一切。

那是一种极为沉默的茫然,仿佛他的思绪早已飞到很远的地方,穿越了无数个时空,回到了曾经那个写字的时候充满理想和***的自己。

林砚是一位作家,至少曾经是。

当初,他的名字在文坛上曾有过一席之地,凭借几篇深刻的小说,他在文学圈里拥有了一定的声誉。

但随着电子书市场的崛起,传统出版行业的萎缩,他的书籍越来越难以找到出版商的青睐。

随着互联网文化的兴起,文学的消费也变得越来越碎片化、娱乐化。

曾经那些细腻的文字和沉淀的思想,在今天的市场中似乎失去了位置,甚至显得有些过时。

他的收入逐渐减少,除了偶尔有些出版社找上门来收录一些杂志文章,几乎没有其他的收入来源。

即使是那些曾经欣赏他作品的读者,也渐渐被各种短视频、直播电商吸引,谁还会在意一部深刻的文学作品呢?林砚有些疲惫地闭上了眼睛。

文学,曾是他的全部,他曾天真地以为自己会用一生去追求它,像一位骑士一样,披着梦想的盔甲,去捍卫属于自己的那片精神净土。

然而,现实是如此残酷,文学的土壤已经不再肥沃,他的坚持,似乎只换来了越来越多的冷眼与沉默。

就在他陷入沉思时,茶馆的门被推开,外面风尘仆仆的商人气息随着门铃的清脆响声传了进来。

林砚没有抬头,他知道,这种地方不可能经常有与自己生活格格不入的商业人士进来。

他依旧盯着自己的茶碗,仿佛那是唯一能带给他安慰的东西。

然而,那个商人似乎不是无意间进来的,而是径直朝着林砚走了过来。

那人穿着一套精致的西装,笔挺的衣领和金色领带显得格外刺眼,衬托出一股浓烈的商业气息。

林砚听到他走近的脚步声,心中忽然升起一种奇异的预感,抬起头的瞬间,视线正好与那位商人的目光相遇。

“林砚先生。”

商人微微一笑,声音沉稳而富有磁性,“打扰了,不知能否与您坐下聊一聊?”林砚微微愣了一下,随即点了点头。

面对这位穿着考究的商人,他没有过多的惊讶或者排斥,反倒是带着几分不解和好奇。

商人坐了下来,似乎早有准备,从公文包中拿出一份资料,推到林砚面前。

“林砚先生,不知道您是否愿意尝试一些不同的道路?”商人的语气中带着些许试探,但又透露出一种强烈的信心和决绝,“我来自某个电商公司,正准备寻找一些优秀的文案作家,想邀请您加入。”

“电商?”林砚愣了一下,心中闪过无数念头,但最终只简单地问了一句,“这与我有什么关系?”商人并没有立刻回答,而是微笑着翻开了手中的资料。

“我知道您是作家,您一直以来的文学创作让不少人感动,您的作品里充满了深刻的思想。

但您也知道,今天的文学市场早已不是原来的样子。

短视频、直播电商,这些新兴的媒介正占据着大部分的市场份额。

文学的地位正在急剧下滑,您可能也感受到了这种变化。”

商人顿了顿,目光直视着林砚,“而我这边,正是需要您这样有创作背景的人加入进来。

我们愿意为您提供百万年薪,帮助您将您的文字才华转化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商业文案。”

百万年薪,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

林砚听到这话时,心中微微一震。

这个商人并没有像那些寻常的销售人员一样试图讨好他,而是直截了当地把最诱人的条件摆在了桌面上。

林砚的思绪有些混乱,百万年薪,这个数字让他心动。

他已经好久没有享受过如此大的经济诱惑了,生活的压力让他开始动摇。

商人见林砚迟疑,轻轻地笑了笑,“我知道您可能会有很多顾虑,但请相信,这个机会不仅能解决您目前的困境,还能带给您一条新的生路。

在我们公司,您不仅能得到丰厚的薪酬,还能接触到更多的市场资源,甚至可以通过商业化的途径,把您的文学作品推向更广泛的读者群体。”

林砚沉默了。

他的目光不自觉地落到了那份合同上,眼前是闪亮的金钱诱惑,背后却是他坚持多年的文学理想。

他心中犹豫不决,曾经的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

眼前的这个商人,似乎能为他提供一切他所需要的物质保障,而自己再不想像过去那样,靠着几篇文章苟延残喘。

“我知道这对您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决定。”

商人语气温和,却又不容拒绝,“我不急于让您做决定,您可以再考虑一下。”

林砚望着商人那张充满自信的面庞,心中的波澜渐渐平息。

他知道,自己走到这一步,似乎再也没有回头的余地。

放弃自己的文学梦想,投入到这个商业世界里,也许能换来更多的自由与物质上的满足,但他又怎么能甘心?在那一刻,林砚感到一股强烈的孤独与无力感涌上心头。

他不知道自己该如何选择,也许,这正是属于他这个时代的文人的“末路”。

2林砚决定接受周正阳的邀请,虽然内心充满了挣扎和不舍,但现实逼迫他必须做出选择。

合同签订的当天,他站在现代化的电商公司大楼前,看着那片与他曾经生活格格不入的玻璃幕墙,他感到自己仿佛走进了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

电商产业园区位于江南城市的商业中心地带,几座高楼如同锋利的刀刃,直指天空。

园区内部宽敞、明亮,环境整洁且高效,每个人都匆匆忙忙,仿佛在这片数字化的世界里,每一秒钟都是无价的。

周围是几乎不曾见过的设备,五光十色的电子屏幕闪烁着各种数据和商品图像,空气中弥漫着一股高度集中的商业气息。

林砚第一次踏进这个地方时,感到一种深深的陌生与压迫。

他以前习惯了在安静的茶馆里坐着,手中捧着一杯茶,专心写作。

可现在,他面对的是一个极度商业化、机器化的环境,所有的东西都指向了一个目标——效率与盈利。

“林先生,欢迎加入我们公司。”

周正阳的声音如同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充满了力量和信任。

他引领林砚穿过办公区,走进了公司的一间大会议室。

会议室里,几位高管正在开会,他们一看到林砚,便不约而同地露出了热烈的笑容,仿佛林砚已经是这家公司的一部分。

“林先生,您将是我们公司文化创新部的重要成员。”

一位穿着西装的中年男子站起来,伸出手来与林砚握手,“我们的目标是让您发挥您在文学创作上的才华,将那些深邃的文字转化成能够引发用户共鸣的文案。”

林砚心中一阵发沉,随即微笑点头。

他明白,自己现在所要做的,不是再去追求那些纯粹的文学理想,而是要用另一种方式,去面对市场、面对受众。

尽管他的内心依旧渴望写作,但此刻的他,已经不再是那个沉浸在文字海洋里的作家,而是一个正在为公司效力的“文案创作者”。

他很快就意识到,这个过程与他想象的完全不同。

电商行业的高效和冷酷让他有些不适应。

每一个文案的创作,都需要经过无数次的修改、打磨,甚至是配合产品营销团队的需求,进行大幅度的调整。

原本在文学创作中无尽的自由与灵感,现在被一份份条条框框所束缚,创作的自由被快速的市场需求压得喘不过气来。

“林先生,今天的文案你看一下。”

周正阳将一份文案推到林砚面前,上面是为一款新上市的洗发水产品做的推广。

文案要求不复杂,但却也不简单,既要吸引眼球,又要符合消费者的心理需求。

那些原本优美的文字,现在被逼迫变成了各种动词、形容词的堆砌,语气轻快而又直接,仿佛一块商业化的广告牌,而非一段有思想、有灵魂的文字。

林砚感到一阵不适,他反复推敲着那些文字,仿佛自己在用一种极其生硬的方式去剖析自己曾经热爱的东西。

那一刻,他的内心愈发沉重,仿佛已经陷入了一座金丝雀的笼子,哪怕是精致的笼子,终究还是束缚住了他飞翔的翅膀。

接下来的日子,林砚逐渐适应了这份工作,但内心的空洞感却越来越深。

每当夜幕降临,办公室里只剩下空无一人的走廊和不时闪烁的电脑屏幕时,他的心情会变得异常沉重。

与那些浑身散发着商战气息的同事相比,他显得格外孤单,仿佛自己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

有一次,林砚将自己精心创作的文案提交给了周正阳。

那篇文案语言生动、情感充沛,用了许多隐喻和修辞,试图将产品的特质与消费者的内心需求联系起来。

周正阳看了一眼,脸上露出了一丝不耐烦的表情,“林先生,这篇文案不错,但可能不太符合我们的风格。

我们需要的是直白一点的,通俗易懂,让消费者一看就能理解的那种。”

那一刻,林砚的心仿佛被狠狠地捏了一下。

他不禁开始反思,自己是否真的被市场所吞噬,是否已经失去了对文学创作的那份执着与信念?那些曾经的理想和纯粹,现在似乎变得愈加模糊,仿佛是一场无法回头的梦境。

而最让他无法忍受的,还是在这种商业化氛围中逐渐丧失了对文字的热爱。

他的文字不再是传递思想和情感的载体,而成了工具,成了商品,成了被市场需求左右的产物。

尽管如此,林砚仍然在这份工作中找到了某种安慰,至少,他有了稳定的收入,有了新的生活方向,家庭也得以安稳。

然而,他也清楚地知道,自己正一步步走向一个无形的牢笼,那种曾经作为文学创作者的自由与热情,正在被一个又一个冷酷的商业规则所吞噬。

有时候,林砚站在夜色中,望着公司楼下繁忙的街道,心中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压迫感。

他不再是那个可以在茶馆中静静写作的文人,而是成为了金丝雀笼中受控的商人手中的一只工具,尽管笼子外看似光鲜亮丽,但他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