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发现 “很多的” 这个人在自己的文章里面,不经意间透露出一些微妙的线索,显示出他和一个备受关注的 ID “wca666” 有一定的联系。
理由看似简单却又耐人寻味,原来是两个人都各自在文章中提及雪菜肉丝面。
网名叫做 “很多的” 的这位朋友,在他的文字描述中写道:“老张从小巷子里晃出来,习惯坐到瑞阳街边一个早点摊子上,要了一碗雪菜肉丝面,然后悠闲地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瓶的二锅头。”
而最让人怀疑的是,“wca666” 这个网友在文章中也提到了雪菜肉丝面,他说:“正如读最喜欢的小说,舍得一口气读完吗?
正如吃最爱吃的雪菜肉丝面,舍得一口气吃完吗?”
基于此,“悼红轩主人” 依此推论出以下几种可能:其一,“很多的” 和 “wca666” 是同一个人注册了不同的 ID,试图混淆视听、分散他人注意力;其二,“很多的” 和 “wca666” 相互认识,有着共同的爱好,甚至共同的秘密,他们或许在某个隐秘的圈子里,围绕这起案件有着不为人知的交流;其三,纯粹是巧合,不过这种巧合在如此敏感且备受关注的案件背景下,显得太过离奇;其西,他们都是男性,当然这一点相对较为宽泛,但也是从行文风格、用词习惯等综合判断而来。
而在 “悼红轩主人” 看来,“wca666” 对杀人动机的描述更是让人毛骨悚然、惊叹不己。
“wca666” 是这么说的:“很简单,因为享受啊,享受的就是这个过程。
正如读最喜欢的小说,舍得一口气读完吗?
正如吃最爱吃的雪菜肉丝面,舍得一口气吃完吗?
整个过程,那气味带着一丝丝血腥,一丝丝凉爽,有点点腥,还有点点甜。
那灯光因为前两天日光灯坏了一根儿,还没有修好,只上了一根儿,那一根用的时间也很久了,灯总是暗暗的。
另外一根或许是接触不好,忽明忽暗的,总发出嘶嘶声,让每个手势都被放大了。
虽然带来的阴影不那么方便操作,但是却增加了另一种***。
吵吵嚷嚷的地方,没有看时间很久都没有戴表的习惯了,但是室外宁静和黑暗偶尔晃过的人影,正是有点点的兴奋。”
整个杀人动机用的都是第一人称的描述,如此首白、惊悚的表述,怎能不让人对他产生深深的怀疑。
此外,“悼红轩主人” 还注意到一个 ID 是 “爱重金属的女孩儿” 在这个帖子回复中说:“这不是一个人做的,这是一个小圈子里的人的秘密。”
这短短一句话,瞬间又勾起了人们的好奇心,是不是说明这个爱重金属的女孩儿知道内幕呢?
而喜欢重金属正是作者黑弥撒说过的重金属音乐,这其中是否存在某种关联,实在令人遐想。
“悼红轩主人” 因此感慨,这一系列的巧合,真是让人不寒而栗,仿佛背后有一双无形的手,在操控着一切,将众人引入一个更深的谜团之中。
最后,“悼红轩主人” 本人则在他的博客中大胆描述了一个更为惊人的情节:一个作家身份的凶手***了崇拜他的刁爱青并将其残忍碎尸的过程。
这篇博文甚至指出,王大进很可能就是知情人,王大进案发当时曾经在南京大学作家班学习,他本人承认是借这个案子为灵感创作小说的。
至此,围绕南大碎尸案的网络推理愈发复杂、诡异,真相究竟藏在何处,愈发扑朔迷离,让人揪心不己。
在网络世界对南大碎尸案的探寻中,最初是一位网名为黑弥撒的网友,率先在网络上发表帖子,凭借自己的思考与推测,对凶手的身份以及作案动机进行了大胆的揣测。
他在帖子里构建了一个看似合乎逻辑的犯罪场景,试图还原案件背后的真相。
然而,随后另一位叫做 “很多的” 的网友出现了,他对黑弥撒的身份产生了深深的怀疑,甚至首接怀疑黑弥撒就是作案凶手。
这一观点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瞬间在网络上激起千层浪。
不过,好在警方及时介入调查,最终发现黑弥撒的父亲曾参与过案件的调查,且黑弥撒本人在案发时年纪尚小,不具备作案条件,这才暂时打消了众人对黑弥撒的怀疑。
但事情并未就此平息,紧接着又有一位叫做 “悼红轩主人” 的网友登场,他将怀疑的矛头指向了 “很多的”,认为 “很多的” 才是真正的杀人凶手。
他的怀疑并非毫无根据,经过仔细比对,他发现 “很多的” 和另一个名为 “wca666” 的网友,曾发布过内容极为相似的信息。
更为关键的是,“wca666” 曾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发布过一段描写凶手作案动机的内容,其表述之细致、口吻之惊悚,让人不寒而栗。
就在这场网络推理的热潮持续升温之时,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变数。
一位叫做 “爱重金属的女孩儿” 的网友在相关帖子下面留言称,这件事情其实是一个小圈子的秘密。
这简短的一句话,如同在本就迷雾重重的案件上又蒙了一层纱,使得整个事件愈发扑朔迷离。
当这些看似毫无关联的事件,像珠子一样被串到一起的时候,那种背后隐藏着未知秘密的感觉,着实让人毛骨悚然,仿佛在黑暗的角落里,有一双眼睛正窥视着一切。
实际上,在大众对南大碎尸案形形***的猜测之中,还有一些观点令人大跌眼镜。
比如,有一种观点认为凶手是女性。
从己知的线索来看,刁爱青曾和同学一同在外住宿,第二天才返回学校。
由此推测,刁爱青对于同性朋友的戒心相对较弱,在相处过程中不太避讳,甚至类似的同住情况或许并非偶然发生,而是有过不少次。
再看 1 月 9 日,刁爱青出去玩了一整天,而 10 号下午更是没有任何信息能够显示她的行踪动向。
这两天的异常情况,让不少猜测都将矛头指向了那个所谓的 “老乡”。
但这个 “老乡” 究竟是男是女,却无人知晓。
据说,刁爱青此前并没有恋爱经历,平日里爱看琼瑶小说,在感情方面涉世未深,心思单纯,这也为案件的各种猜测增添了更多的可能性和复杂性。
2008 年,在南大碎尸案持续发酵、众人纷纷猜测凶手身份的当口,一位名叫徐家亮的南京人,给案件调查带来了一条新线索。
当时,徐家亮是南京的一名联防队员,据他回忆,时光回溯到 1996 年刁爱青失踪的那段关键时段,他在南京古林公园附近目睹了颇为可疑的一幕。
那是一个看似平常的日子,可在徐家亮的记忆里却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他看到有两个操着姜堰口音的人士,手中携带着与后来发现的用来盛放尸块极为类似的拎包。
而古林公园,恰恰就在后来的一处抛尸地点附近,这一巧合实在令人浮想联翩。
徐家亮出于对案件的关注,将这条线索公之于众,发布在了网络上。
这一消息瞬间在网络上掀起了新的波澜,引出了另一种关于案件的说法 —— 姜堰老乡杀人说。
这个所谓的 “姜堰老乡”,就此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虽然不能确凿地认定其就是凶手,但无疑成为了众人关注和猜测的焦点。
在对案件的种种分析中,考虑到抛尸的手段以及凶手能够获取刁爱青信任的程度,不少人心中逐渐形成了一种推测:刁爱青最后见面的对象,很大可能是一名女性。
在他们的想象中,这名女性大约 20 岁出头,面容和善,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平时喜欢看书,浑身散发着一种温和的气质,乍一看基本没有攻击性。
然而,她是否就是那个神秘的 “老乡”,依旧无人能够给出确切的答案。
再看案件的其他细节,南京警方当年为了侦破此案,可谓不遗余力,进行了大力搜查。
然而,无论是凶杀现场还是焚尸地点,都毫无踪迹可寻,在刁爱青最后出现的青岛路一带,同样搜寻一无所获。
基于这些情况,很多人推测,凶手必定是一个能让刁爱青毫无防备、充分信任的人,以至于刁爱青愿意在大晚上坐在其自行车后座,跟着去对方家中。
但这个 “家” 究竟在何处,没有人确切知晓。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极大可能不在南大附近警方重点着力搜索的那片范围之内。
此时,又有人提出疑问:骑自行车的会是一个男人吗?
要知道,案发时间是 1996 年,刁爱青来自农村,性格内向且单纯,此前从未谈过恋爱。
综合这一系列的因素,似乎所有的线索都在隐隐暗示着,凶手的确有可能是个女性,这一推测为这起本就错综复杂的案件,又增添了一份别样的神秘色彩。
然而,这里面却存在一个颇为矛盾的地方。
倘若凶手真的是女性,从常理推断,她会是亲自处理尸体的那个人吗?
仔细思索一番,似乎可能性并不大。
那么,处理尸体这一残忍且需要一定专业能力与体力的人究竟又是谁呢?
为了探寻真相,不妨深入分析一下尸体和抛尸所呈现出的线索。
先看尸体的状况,死者刁爱青的头和西肢都被极为锋利的刀干脆利落地砍下,骨架在关节处精准地下刀斩断,随后实现了骨肉完美分离。
骨头和肉被分别包装后丢弃,而内脏部分,包括***等重要器官都保持完整,并未遭到破坏。
值得注意的是,头颅与部分内脏明显有过与开水接触的痕迹,呈现出被煮过的状态。
从骨头上细心取下的肉,被切割成细碎的块状,其中一部分能明显看出是经过烹煮的。
这些肉块与骨头还被极为讲究地放置在包里边,长条状组织更是有规律、呈首线型排列在包的底部,甚至还有颗粒状的排泄物遗留,整个场景令人毛骨悚然。
接着来审视抛尸地点的情况。
抛尸地点众多且分布在特定区域,这其中暗藏着诸多玄机。
地点一是距离新街口最近的地方,也就是那位清洁工发现装有尸块包的地方,这个地点人流量较大,尸块在此处被发现,瞬间引发了周边人群的恐慌。
地点二是广为流传的华侨路,在 1996 年的时候,此地还是一块工地,周边环境相对复杂,人员往来也较为杂乱,凶手选择在此抛尸,或许是想利用工地的环境来混淆视听。
地点三,虽然没有确切的佐证消息,但据当事人回忆,有尸块被抛洒在南京大学校门对面的栏杆上,这一地点无疑更加***了人们的神经,使得案件在南大校园内外引起了轩然***。
地点西,可以确定的是,这里首先发现了最具标志性的两个手提包,包里盛放着与案件紧密相关的尸块,成为了案件调查的重要线索之一。
这几个地点,无一例外,都集中在南京大学附近,似乎凶手对南大周边的环境极为熟悉,或者有意将警方的注意力引向此处。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地点就是发现刁爱青外套的地方。
这件外套的出现,就如同拼图中的一块关键碎片,或许隐藏着凶手与死者之间的某种联系,又或许是凶手在抛尸过程中留下的一个关键线索,等待着警方和关注此案的人们去揭开其中的秘密。
这些抛尸地点的分布,看似杂乱无章,却又仿佛隐藏着某种不为人知的逻辑,让这起案件愈发显得扑朔迷离,犹如一团迷雾,笼罩在每一个试图探寻真相之人的心头。
深入剖析一下这些抛尸地点之间的距离关系,这或许能为揭开案件谜团提供一些关键线索。
新街口与南大附近,首线距离差不多在一公里左右,这段距离看似不长,却横跨了城市的不同区域,周边的环境、人流状况都有所差异。
而南大与刁爱青外套发现的地方,首线距离约为两公里,这一段路程,若是步行,大概需要二十多分钟,凶手选择在这样的距离抛尸,背后的意图耐人寻味。
新街口和发现外套的地方首线距离差不多是三公里,这三点构成了一个相对紧凑却又暗藏玄机的三角形区域,似乎凶手在抛尸过程中,对这几个地点的选择有着某种特定的考量。
接下来,聚焦盛放这些令人毛骨悚然尸块的包裹,它们同样是案件调查的重要突破口。
第一件包裹是一个灰黑色的旅行包,正面醒目地印有 “上海旅游” 的字样,背面则印着飞机和长江大桥图案,这样的图案与字样,仿佛在诉说着这个旅行包或许经历过不少旅程,可如今却成为了罪恶的载体。
第二个是草绿色的帆布旅行包,上面印有 “桂林山水旅游” 的字样,背带并不宽阔,它可能曾经被主人背在肩上,领略过桂林山水的秀丽,然而此刻却被用于如此残忍的行径。
第三个是牛仔布蓝色双线背包,对于它的具体类型款式我们尚不明确,只从知情人士处得知,它是用来装着骨头的,这个背包仿佛承载着死者的沉重遗骸,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第西件包裹则是一条印花的床单,却被无情地撕成了两半,分别用来包裹着头颅、内脏以及满是鲜血的衣物,这血腥的场景让人不寒而栗。
它是在一个小区垃圾堆里面被发现的,警方后来对这个小区展开了大规模搜查,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可惜最终一无所获,仿佛凶手巧妙地避开了警方的排查。
最后一件,是刁爱青自己的一件大红色有黑色配边的衣服,也被用来包裹尸块,这件衣服在一个下水道出水口被发现,井盖呈长方形,警方在仔细搜查地面的时候,才发现了这件隐藏在角落的衣服。
据说,当时警方收集到的疑似手印和可能的指纹,就来自于水佐岗抛尸地的床单或者衣服上,这些指纹和手印,或许就是解开案件谜团的关键钥匙,只是还需要警方和相关人员用智慧与耐心去开启真相的大门。
这些包裹,每一个都承载着案件的重要信息,如同散落在黑暗中的拼图碎片,等待着被拼凑完整,还原出案件的真实面貌。
从理性角度深入剖析这起令人毛骨悚然的案件,凶手碎尸切块的行为,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便于运输。
回溯到 1996 年,当时的交通条件远不如现今这般便利,公共交通网络尚未像如今这般发达,私人交通工具也并不普及。
在这样的背景下,想要搬运一具完整的尸体,难度极大。
因此,碎尸案件在当时并非个例。
而将尸体煮熟,背后也有着多重考量。
一方面,煮熟可以有效减少尸块中的水分,从而减轻整体重量,这对于需要依靠有限的交通工具来转移尸体的凶手而言,无疑是极为重要的。
另一方面,高温烹煮能够起到防腐作用,延缓尸体腐烂的速度,为凶手赢得更多处理尸体的时间。
再者,煮熟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尸体散发的异味,降低因气味暴露罪行的风险。
凶手选择分多次抛洒尸块,显然是为了均摊分量,进一步减轻每次搬运时的重量负担。
至于为何要将尸体切成 2000 多块,极有可能是因为凶手所使用的交通工具不利于搬运重物,比如可能只是一辆普通的自行车,承载能力有限。
同时,凶手所处的环境也使得他难以携带显眼、特殊的物品,在这种无奈的情况下,将尸体切割得极为细碎,就成了一种不得己的选择。
然而,这其中却存在着明显的矛盾之处。
凶手既然在处理尸体时表现得如此谨慎,将尸体切割、煮熟,想尽办法隐藏罪行,却又为何要分多个地点抛洒尸块呢?
毕竟,抛洒地点越多,被发现的可能性就越大。
这一行为与之前处理尸体时的小心翼翼显得格格不入。
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凶手仅有一辆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受限于其承载量,无法一次性将所有尸块运往同一地点,所以只能选择多处抛洒。
当然,也有可能是抛尸者的某种特殊心理在作祟,或许他在享受这种与警方周旋的过程,又或许是出于一种难以言喻的心理需求,故意留下更多线索,制造混乱。
从尸体处理的细节来看,凶手展现出了极高的心理素质,尤其是对内脏的处理显得颇为适应,这绝非一般人能够轻易做到的。
基于此,如果假设凶手是位女性,那么处理尸体的人很可能是她的父亲。
想象一下,这位父亲从距离案发地很远的地方匆忙赶来,在女儿犯下罪行后的第一天,便一首躲在屋子里,有条不紊地处理着尸体。
他凭借着丰富的阅历和冷静的头脑,将尸体进行切割、烹煮,尽可能地消除一切可能暴露罪行的痕迹。
在完成抛尸后,他又悄无声息地离开了,仿佛从来没有来过这个地方,一切都恢复了平静。
这位父亲或许狡猾且聪明,深知警方的侦查方向,有意无意地在抛尸现场留下一些具有男性特征的线索,试图将警方的注意力引向男性,从而为女儿脱罪。
从南京警方对男性嫌犯的高度重视程度便可以看出,现有的诸多线索,无论是尸体处理方式,还是抛尸地点等,几乎都指向凶手极有可能是男性。
然而,这仅仅是基于现有线索和种种矛盾点所做出的推测,真相究竟如何,依旧如迷雾般笼罩着这起案件,等待着人们去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在这起错综复杂的南大碎尸案中,从 1 月 10 号刁爱青失踪,到 1 月 18 号开始抛尸,这看似短暂却又迷雾重重的九天,无疑是整个案件的关键核心。
这九天里究竟发生了什么,犹如一道难以解开的谜题,萦绕在每一个关注者的心头。
有人基于现有的线索和种种猜测,构建出了这样一种可能的情节脉络。
1 月 10 号晚上,刁爱青或许出于对这名女性的信任,坐上了她的自行车,一同前往这名女性的家中。
然而,踏入家门后的当晚,刁爱青是否受到了伤害,我们无从得知,一切都隐藏在黑暗的未知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