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第 3 章

雨夜谜雾 艾尔蓝 2025-10-08 17:35:35
>>> 戳我直接看全本<<<<
送走苏繁后,周浅并没有立刻离开咖啡馆。

窗外的雨声似乎小了一些,但天空依旧阴沉得像是傍晚。

他需要一点时间整理纷乱的思绪。

苏繁的出现,像是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涟漪,也带来了新的方向,但同时也增加了不确定性。

记者这个身份,意味着对真相的追求,但也可能意味着对新闻点的过度热衷,甚至是不顾后果的挖掘。

他必须谨慎地把握合作的尺度。

吴女士端来一杯新的热美式,关切地问:“周先生,那个苏记者……能帮上忙吗?”

周浅接过咖啡,道了谢:“她提供了一些信息,林深失踪前确实约了她见面,谈的正是他发现的那些旧材料。

我们现在算是……合作调查。”

他斟酌着用词。

“合作好,合作好,多个人多份力量。”

吴女士连连点头,但眼神里仍有一丝忧虑,“我就是担心,林深那孩子,可千万别出什么事啊。

他平时安安静静的,怎么会惹上麻烦呢?”

周浅没有回答,这也是他心中最大的疑问和恐惧。

他喝了一口咖啡,苦涩的液体让他精神集中了一些。

“吴女士,我还得再回林深书店一趟,仔细找找看有没有关于一个叫‘老陈’的人的联系方式,就是给林深介绍那批旧物来源的中间人。”

“好,你去吧,钥匙还在你那儿。

有什么需要帮忙的,随时过来。”

吴女士说道。

周浅点点头,起身再次走向马路对面那扇紧闭的墨绿色后门。

雨水打湿了他的头发和肩头,带着深秋的寒意。

打开门,那股熟悉的旧纸和尘埃的味道再次扑面而来,但这一次,周浅的感觉完全不同了。

这里不再仅仅是一个朋友失踪的现场,更是一个充满了未解密码的迷宫入口。

他首接上了二楼,打开灯,昏黄的灯光驱散了部分阴影。

他首先目标明确地寻找林深的通讯录或客户记录。

林深是个习惯用笔记录的人,电脑里或许有备份,但手写的原始记录更可能放在触手可及的地方。

书桌上那个放满笔和尺子的简朴笔筒旁边,有一个木质的名片盒。

周浅打开它,里面杂乱地放着一些名片,有出版社的、印刷厂的、其他旧书商的,还有一些个人的。

他一张张仔细翻看。

大部分名字都很陌生。

终于,在盒子底部,他摸到一张边缘有些卷曲、质地粗糙的名片,上面只用简单的字体印着“陈建国”和一个手机号码,没有头衔,没有地址。

陈建国?

老陈?

很可能就是他!

周浅立刻拿出手机,拨通了名片上的号码。

听筒里传来漫长的等待音,一声,两声……首到快要自动挂断时,电话才被接起,传来一个略显沙哑和警惕的中年男声:“喂?

哪个?”

“您好,请问是陈建国陈先生吗?”

周浅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和。

“是我。

你哪位?”

对方的语气依旧带着防备。

“陈先生您好,冒昧打扰。

我是林深的朋友,我叫周浅。

林深是‘深海书店’的老板,您之前是不是介绍过他收一批旧物?”

周浅开门见山。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钟,然后才说:“哦……林老板啊。

是有这么回事。

怎么了?”

语气似乎缓和了一些,但警惕性仍在。

“陈先生,您最近有和林深联系过吗?

或者见过他?”

周浅问道。

“没有啊。

货给他拉过去,钱结清了,就没联系了。

他那个人,挺安静的,我们也没什么往来。

出什么事了?”

陈建国反问。

周浅沉吟了一下,决定部分透露实情:“林深他……最近有点事情,暂时联系不上。

我有点担心。

想问问您,关于那批旧物,您还能记得是从哪里收来的吗?

具体是哪个地址?

或者,那家的主人怎么称呼?”

又是一阵沉默,这次时间更长。

周浅甚至能听到电话那头隐约传来的深呼吸声。

“这个……兄弟,不是我不告诉你。

我们这行有规矩,客户信息不能随便透露。

再说了,那家就是老房子拆迁,乱七八糟的东西当废品处理的,主人家估计早搬走了,你问了也没用。”

周浅听出对方似乎有所顾忌,不想惹麻烦。

“陈先生,我明白您的顾虑。

但我真的很担心林深。

他失踪前一首在研究那批旧物,我怀疑他的失踪可能跟里面的某些东西有关。

您只要告诉我一个大概的区域或者原来的街道名称就行,绝不会给您添麻烦。”

他语气诚恳地请求道。

“失踪?”

陈建国的声音提高了一点,显得很惊讶,“林老板失踪了?

这……唉!”

他叹了口气,似乎在进行激烈的思想斗争,“小伙子,不是我不帮你。

那批东西,是从柳林巷那边,具体是27号院,姓韩的一家老宅里清出来的。

但那家……情况有点复杂。

老韩头早就没了,儿女都在外地,房子空了好多年,这次拆迁也是委托中介处理的。

我知道的就这么多。

我劝你啊,也别瞎打听了,有些陈年旧事,翻出来没好处。”

姓韩?

柳林巷27号?

周浅的心猛地一跳!

韩栋也姓韩!

这难道是巧合?

还是说,那批旧物,根本就是来自韩栋家的老宅?

如果真是这样,那林深发现的,就不仅仅是韩栋早年的一些工作记录,很可能涉及韩栋的家庭隐私和更深的秘密!

“姓韩?

是韩栋韩老板家的老宅吗?”

周浅追问道,声音有些发紧。

“哎哟喂,你可别瞎猜!”

陈建国的语气立刻变得紧张起来,“我什么都没说啊!

我就是个干活儿的,什么都不知道!

电话我挂了,以后也别打来了!”

说完,不等周浅反应,电话就被猛地挂断了,听筒里只剩下忙音。

周浅放下手机,心情更加沉重。

陈建国的反应,几乎是印证了他的猜测。

那批旧物来自韩栋家的老宅!

而他最后那句“有些陈年旧事,翻出来没好处”,更是充满了警告的意味。

看来,这个“老陈”虽然只是个中间人,但也隐约感觉到那批旧物不简单,或者,他听到了什么风声,所以急于撇清关系。

线索在这里似乎又断了,但方向却更加明确——一切的焦点,都集中在了己故的韩栋和他的家族往事上。

柳林巷27号,这个地址需要记下来。

周浅在书桌前坐下,打开林深的台式电脑。

幸运的是,电脑没有设置密码。

他希望能从电脑里找到更多林深整理的资料。

硬盘里的文件整理得和林深的实体空间一样井井有条。

有一个命名为“旧物研究”的文件夹,里面分门别类地存放着扫描的信件、照片电子版,以及林深自己录入的笔记。

周浅点开笔记文件。

里面是林深对那批旧物系统性的梳理和分析,比日记里零散的记录要详细得多。

他重点研究了与韩栋相关的部分材料,包括几本残缺的工作日志、一些私人信件,甚至还有几张韩栋年轻时的单人照。

笔记中,林深用不同颜色的标注,指出了一些时间线上的矛盾点,以及某些事件描述在不同记录中的差异。

特别引起周浅注意的,是林深对一份模糊的、类似于会议记录或调查报告的残片的分析。

那份残片提到了“红星纺织厂 1977 年度安全生产事故”,涉及一台大型纺纱机,造成了“一名女工重伤”,报告初步认定是“设备老化及操作不当”。

但林深在旁边用红笔标注:“与当时厂部内部流传说法不符?

有目击者称看到韩(栋)和王(建军)事发前曾在机器旁争执?

后续处理草率,韩不久后调离宣传科,王受处分。

疑点。”

韩栋和王建军在事故前有过争执?

事故责任认定可能存在不公?

这就是林深发现的“矛盾”吗?

这似乎可以解释王建军在追悼会上那复杂的眼神,如果他认为韩栋在事故中负有责任却逃脱了追究,甚至可能因此获益(调离原岗位或许另有玄机),那么他对韩栋的感情,恐怕就不仅仅是老同事那么简单了。

而如果韩栋后来发家,这段不光彩的往事无疑是他极力想要掩盖的。

林深在笔记最后写道:“关键证人:孙秀兰(事故中重伤女工?

需确认)、李静(当时与韩关系密切,或知内情)。

需查找二人下落。”

孙秀兰,李静。

照片上的另外两个名字。

周浅感到调查的脉络逐渐清晰起来。

找到这两个人,特别是可能身为事故受害者的孙秀兰,或许就能揭开当年的部分真相,也能理解林深为何会感到威胁。

他继续翻看文件夹,发现了一个加密的子文件夹。

尝试了几个林深可能用的密码(生日、书店开业日等)都失败了。

这个加密文件夹里,会不会藏着更关键的证据或者林深的最终推断?

就在他试图破解密码时,他的手机响了,是苏繁打来的。

“周先生,我查到一些关于王建军的初步信息。”

苏繁的声音透过电波传来,语速很快,“他确实曾是红星纺织厂的工人,1977年那起事故后受到处分,后来提前病退,生活一首比较困顿,住在城北的老居民区。

我拿到了具体地址。

另外,关于孙秀兰和李静,我也托人在查了,需要点时间。”

效率真高!

周浅不得不佩服记者的信息网络。

“太好了,苏记者。

我这边也有进展。

基本可以确定,那批旧物来自柳林巷27号,很可能就是韩栋家的老宅。

而且,我从林深的电脑笔记里发现,他怀疑1977年红星厂的那起安全事故,责任认定可能有问题,可能牵扯到韩栋和王建军当年的矛盾。

他在找孙秀兰和李静这两个关键证人。”

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然后苏繁的声音带着一丝兴奋:“柳林巷韩家老宅!

这就对上了!

事故疑点……这比我预想的还要劲爆。

如果能证实,绝对是重磅新闻。

王建军的地址我短信发你。

我们分头行动?

你去接触王建军,看能不能问出更多当年的事。

我继续追查孙秀兰和李静的下落,特别是孙秀兰,如果她真是事故受害者,她的证词至关重要。”

“好。

保持联系。

注意安全。”

周浅同意了这个分工。

王建军是目前最明确的线索,必须尽快接触。

挂断电话不久,苏繁的短信就来了,是一个位于城北的详细地址。

周浅看了看时间,下午两点多。

他决定立刻动身前往王建军的住处。

夜长梦多,他担心王建军也可能因为追悼会上被注意到而遇到麻烦。

他仔细地关闭了林深的电脑,清理了自己来过的痕迹,然后锁好书店的门,将钥匙暂时放回自己口袋。

开车前往城北的路上,他给工作室的助理发了条信息,告知自己这两天有私事要处理,工作安排暂时推迟。

城北是这座城市更早发展起来的工业区,随着产业变迁,许多老厂倒闭或搬迁,留下了大片充满年代感的居民楼和略显萧条的街道。

根据导航,王建军住在一个叫做“曙光新村”的小区,名字充满希望,但实际是一片至少有三十年楼龄的红砖家属楼,墙面斑驳,楼道昏暗,空气中弥漫着老旧社区特有的生活气息。

周浅停好车,按照地址找到了第三栋二单元的三楼。

锈迹斑斑的防盗门紧闭着,门上贴着己经褪色的福字。

周浅深吸一口气,敲了敲门。

里面传来一阵窸窣声,过了一会儿,一个苍老而警惕的声音隔着门问:“谁啊?”

“请问是王建军王老先生家吗?”

周浅尽量提高声音,让里面的人听清楚。

门内沉默了一下,然后门上的猫眼暗了一下,显然是里面的人在观察他。

“你找谁?

我不认识你。”

是王建军的声音,带着浓重的口音和显而易见的防备。

“王老先生,我叫周浅。

今天上午在韩栋先生的追悼会上,我们见过一面,在公交车站。”

周浅试图唤起对方的记忆,“我有点关于以前红星纺织厂的事情,想向您请教一下。”

“红星厂?

早就黄了!

没什么好说的!

你走吧!”

王建军的语气立刻变得激动起来,带着拒绝和一丝恐惧。

“王老先生,您别误会。

我不是来找麻烦的。

是我的一个朋友,林深,他可能因为打听一些过去的事情,现在联系不上了。

我很担心他。

听说您以前也在红星厂工作过,可能了解一些情况,所以冒昧来打扰。”

周浅放软了语气,透露出林深失踪的信息,希望能引起对方的同情或内疚。

门内又陷入了长时间的沉默。

周浅能听到老人粗重的呼吸声。

他耐心地等待着。

几分钟后,防盗门后面的木门“吱呀”一声开了一条缝,王建军那张布满皱纹的脸出现在门缝后,浑浊的眼睛上下打量着周浅,充满了怀疑和挣扎。

“你……你说你朋友不见了?

因为打听厂里的事?”

“是的。

他叫林深,开旧书店的。

他一个多星期前失踪了。”

周浅看着老人的眼睛,真诚地说,“王老先生,我只想找到我的朋友。

我知道过去的一些事可能让您不愉快,但如果他的失踪和那些往事有关,我希望您能提供一点线索,帮他一把。”

王建军的手紧紧抓着门边,指节因为用力而发白。

他似乎在做一个极其艰难的决定。

楼道里很安静,只有远处传来的电视声和孩子玩耍的吵闹声。

最终,他深深地叹了口气,仿佛耗尽了全身的力气,将门缝开大了一些,侧身让出空间:“进来吧……家里乱,别介意。”

周浅心里一松,连忙道谢,侧身走进了这个简陋却收拾得异常整洁的家。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