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前夜2047 年的清晨,林默的意识在神经电流的轻抚中逐渐凝聚。
不是闹钟的刺耳声响,
过枕叶皮层投射的模拟晨光 —— 波长 530nm 的绿色脉冲像潮水般漫过视觉中枢,
将他从深睡中温柔唤醒。“早安,林默。
” 房间的环境 AI “阿澈” 用合成的青年男声播报,
“今日北京城区 AQI 42,虚拟通勤系统负载率 68%,
建议 7:45 前完成神经连接以避开高峰拥堵。”林默眨了眨眼,
视网膜上自动浮现半透明的日程界面:上午 9 点全息会议,
下午拆解第三代 “蜂鸟” 接口 —— 那是他从地下市场淘来的报废设备,
神经蜂巢公司 2039 年的初代产品。他抬手在空中虚划,界面随手势折叠成光点消散,
“关闭视觉投影,阿澈。” 他不喜欢这种无处不在的信息入侵,
尽管这在 2047 年的都市已成为标配。虚拟通勤舱的金属内壁泛着冷光。
林默躺进去时,后颈的 BMI 接口自动与舱体基座对接,一阵轻微的刺痛感后,
意识已切换至 “高速通道”。窗外的景象从实体公寓楼扭曲为数据流组成的光河,
无数蓝色粒子流沿着虚拟轨道奔涌 —— 那是其他通勤者的意识载体。
他调快了神经同步速率,周围的光河瞬间模糊成彩色光带,“已为您切换至‘超频模式’,
当前延迟 8ms,能耗超出安全阈值 12%。” 阿澈的声音直接在听觉皮层响起。
林默皱眉,“知道了,到公司再恢复。”全息办公区漂浮着数十个半透明工位,
林默的意识体落在编号 17 的节点上。桌面上,
拆解到一半的 “蜂鸟” 接口正以三维投影呈现内部结构。他调出神经信号分析软件,
将探针接入接口的生物电耦合器。屏幕上,加密的神经脉冲流如心电图般跳动,
这是大脑与机器对话的密码 —— 神经信号加密协议NEP-2038。
林默的指尖在虚拟键盘上翻飞,代码流如瀑布倾泻而下。突然,波形图上出现异常波动。
在常规的 α 波8-13Hz背景中,夹杂着一组极规整的 β 脉冲25Hz,
每个脉冲的上升沿都呈现完美的方波形态。“生物电信号不可能这么规则。
” 林默放***形细节,发现这组脉冲的间隔精确到 40ms,
且在特定神经指令如 “关闭接口”发出时会出现 3 次连续叠加。
他尝试用逆向算法解码,
片段让后背发凉:...皮层抑制...记忆覆盖...同步确认...“检测到异常操作,
林默。” 阿澈的声音突然变得尖锐,“该设备已超出安全研究范围,
是否需要自动上报神经安全局?”林默猛地切断连接,虚拟工位的灯光瞬间熄灭。
“只是故障代码,阿澈。” 他强迫自己冷静,“帮我订一份午餐,老样子。
” 系统沉默片刻,“已为您订购‘味千拉面’全息套餐,预计 12:05 送达。
提醒:您今日的神经连接时长已达 4.3 小时,建议进行 15 分钟离线休息。
”深夜 23:17,林默的个人终端突然震动。不是常规通知,
而是通过量子加密信道传输的匿名信息。他激活视网膜投影,
一行绿色字符缓缓浮现:他们不是自愿退出的。
附件:2044 年‘断网者’失踪名单部分名单的第一个名字,
是他前同事的父亲 —— 神经蜂巢公司前安全总监,张启明。三年前,
这位老人公开宣布退出脑机网络,随后人间蒸发。林默点开附件,全息投影在黑暗中亮起,
照亮他骤然凝固的表情。
闭接口”等指令强相关解码片段:含“皮层抑制”“记忆覆盖”等疑似意识干预关键词窗外,
2047 年的北京夜景流光溢彩,
数百万个脑机接口用户的意识在城市上空交织成无形的网络。
林默盯着名单上密密麻麻的名字,突然觉得后颈的 BMI 接口有些发烫。
地下代码雨丝如钢针般扎在仓库锈蚀的铁皮屋顶,混着全息投影干扰器发出的滋滋声,
在昏暗空间里织成一张紧绷的网。林默蹲在积水中调试设备,
指尖划过自制信号分析仪的全息界面,
屏幕上跳动的绿色波纹正与城市神经监控网络的频段对抗。
苏晴背靠着堆满废弃服务器的铁架,
脸上的 “大脑防火墙贴” 在应急灯下发着微光 —— 那是片指甲盖大小的生物凝胶贴,
边缘还粘着未撕净的包装残角。“证据已经够多了。” 苏晴突然开口,
雨水顺着她湿透的发梢滴在金属地板上,“上周神经成瘾者的数据,
加上‘灯塔’系统的后门日志,现在公开至少能让半个城的人警醒。” 她的声音压得很低,
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绝。林默没抬头,手指在虚拟键盘上翻飞:“公开?用什么渠道?
暗网论坛早在三个月前就被‘净化’了,主流媒体的脑机接口都连着‘天眼’系统,
任何敏感信息刚输入就会触发神经熔断。” 他调出一组加密文件,
“我们需要的是能绕过认知过滤的传播载体,不是***式曝光。”“那要等到什么时候?
” 苏晴猛地站直,贴在太阳穴的防火墙贴因动作掀起一角,露出下面淡青色的血管,
“等到更多人像我弟弟一样吗?” 她的声音突然发颤,“他只是试了次‘深度梦境体验’,
现在意识被困在系统里,医生说那叫‘神经锚定失效’—— 说白了,
就是被当成系统垃圾归档了!”林默的动作顿住了。他转头看向苏晴,女人正用力按住眼角,
防火墙贴的微光在她颤抖的指尖明明灭灭。仓库外突然传来细微的嗡鸣,像被捂住的蜂群。
林默瞬间切换到频谱分析模式,屏幕上立刻跳出十几个快速移动的红点。“神经蜂巢无人机,
” 他低咒一声,从背包里拽出改装过的信号枪,“六个单位,距离三百米,
正在扫描生物神经信号。”苏晴立刻绷紧身体:“防火墙贴能屏蔽吗?
”“针对固定基站可以,对这种蜂群组网没用。” 林默已经冲到仓库唯一的气窗旁,
信号枪对准窗外雨幕,“它们用的是分布式算法,只要有一个锁定热源,其他会同步围堵。
” 他扣下扳机,一道高频脉冲穿透雨帘,空中随即传来一阵刺耳的电流爆裂声。
三架无人机拖着黑烟砸在仓库外的泥地里,剩下的仓皇逃窜。林默抓起工具箱冲出去,
雨水瞬间浸透他的外套。在其中一架冒着火花的残骸里,他用镊子夹出块指甲盖大小的芯片,
芯片表面蚀刻着螺旋状神经突触图案,中央刻着一行小字:DCS Project。
关键发现:无人机残骸中的"DCS Project"芯片,
其神经突触图案与三个月前"灯塔"系统升级时泄露的专利图高度吻合。
林默通过设备解析发现,
在周期性发送意识波谱数据——这意味着"深度意识同步计划"已从理论阶段进入实战部署。
苏晴接过芯片时,指尖的防火墙贴与芯片接触处泛起蓝色电弧。
“深度意识同步……” 她念着这几个字,突然攥紧了拳头,“他们不是在研究脑机接口,
是在构建能同步控制群体意识的网络。”林默擦掉脸上的雨水,
将芯片塞进防磁容器:“现在我们有两个选择:要么用这个芯片反向定位他们的服务器,
要么…… 按你说的,把它变成投向公众的炸弹。” 雨夜里,
两人的影子在仓库灯光下拉得很长,防火墙贴的微光映着他们眼中同样的决绝。
数据裂痕林默团队的逆向工程工作在神经数据的迷宫中逐步推进,
其核心目标直指 “意识矫正算法” 的技术内核。通过对芯片底层数据的逐层解析,
该算法的运作机制逐渐清晰:其通过脑机接口直接干预人类边缘系统的神经递质分泌,
精准修改个体的情绪阈值调节曲线。在算法逻辑中,
Error Code: 734 - Cognitive Dissonance,
触发预设的神经抑制程序 —— 通过释放人工合成的 GABA 神经递质类似物,
在情绪爆发前 0.3 秒完成生物电信号的压制。技术攻坚的高压环境下,
团队成员的生理与情感交互构成了另一条隐性叙事线索。
苏晴在监测林默的生物体征数据流时,
发现其连续 72 小时高强度破解导致的末梢神经震颤手抖频率达 4.2Hz,
遂在未告知的情况下,将其虚拟工作界面的时间流速从 1:1.5 调降至 1:1.2,
使视觉信息输入速率与神经反应速度重新匹配。而当苏晴因弟弟苏宇的失踪案陷入创伤回忆,
前额叶皮层出现异常放电时,
“神经舒缓程序”—— 该程序通过模拟 theta 波4-7Hz的神经振荡模式,
在 8 分钟内将其杏仁核活跃度从基线水平的 186% 降至 92%,
心率变异性HRV恢复至 52ms。
破解工作的关键突破发生在神经蜂巢防火墙的第三层防御体系。
现其采用的 “动态哈希链” 存在时间戳同步漏洞 —— 当系统进行跨节点数据校验时,
会产生 2.3 秒的窗口期,
节点证书Neural Node Certificate, NNC发起伪装请求。
利用该漏洞,团队成功远程调取了算法测试阶段的 17 份原始人类意识样本数据包。
在神经特征比对环节,
苏宇的童年记忆片段采集于 2048 年家庭神经相册呈现 98.7% 的匹配度,
其中关于 “风筝断线” 的视觉表象神经元集群激活模式完全吻合。
关键发现:17份意识样本中,第11号样本的神经特征与苏晴弟弟苏宇高度匹配,
其记忆编码序列显示实验体经历了至少3轮情绪阈值重置,
最终“质疑情绪响应强度”从初始的67%降至11%,达到算法定义的“矫正达标”标准。
尖划过那份标注着 “实验体: 073 - 情绪矫正成功率 91%” 的样本报告时,
其声纹频率从正常的 220Hz 骤降至 185Hz,
伴随明显的声带震颤:“他们在把人变成会呼吸的机器”。
这句陈述通过实验室的声学传感器记录为 87 分贝,
混杂着 38Hz 的次声波成分 —— 这是人类在极端情绪状态下胸腔共振的典型特征,
揭示出技术暴力对个体意识完整性的深层破坏。全城追缉凌晨三点十七分,
旧城区第七象限的 safe house 铁门在液压破门器的冲击下向内凹陷。
神经蜂巢特种部队的突袭以闪光弹爆发出的刺目白光拉开序幕,
弹体在空中划出的抛物线将监控画面切割成破碎的光斑。
林默拽着苏晴撞破二楼玻璃幕墙的瞬间,
幕中交织成死亡序曲 —— 老猫的最后嘱托从通讯器传来时带着电流杂音:"去地下三层,
那里有未联网的物理线路。"林默在翻出窗台的同时启动了改装脑机接口的超频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