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此人正是兵工厂的会办,也是张汉卿在处决杨宇霆后,第一时间点名要求留守维持运转的技术官僚。
张汉卿目光如电,在他脸上扫过,没有半句寒暄,直接抬手止住了他的客套话,开门见山:“翁会办,废话免了。”
“我现在要知道这兵工厂,家底究竟如何?带我去看,边走边说。”
“是!总司令!”翁之麟显然早有准备,立刻进入状态。
他一边侧身引路,一边将手中最上面的一份总览图展开,语速快而清晰,数据脱口而出,如数家珍:
“回禀总司令,全厂目前总占地约三千二百余亩,四周围墙绵延二十余华里。厂内以主干道为界,大致划分为八大处,下属二十余个分厂。”
他手指着图上区块,一一指明。
“那边是枪厂,专门制造步枪、马枪,月产步枪约四千支、机枪约四十挺;紧邻着的是枪弹厂,月产各式枪弹可达八百万发!”
“前方左侧是炮厂、炮弹厂,不仅能造75毫米、77毫米野炮、山炮,更能自造100毫米、105毫米重榴弹炮,乃至150毫米巨炮!”
“月产各式大炮约十五门,炮弹约两万发!”
“右侧是机器厂,有各类机器设备近万台,其中工作母机就有三千余部。全厂机械动力,大多由此处供给。”
“此外,还有铸造厂、兵器厂、火药厂……”
“此处的‘兵器厂’并非泛指,而是一个特定分厂,主要负责生产指挥刀、军用器具、炮弹箱等辅助装备。”
“而‘制枪厂’则是步枪、机枪等轻武器的专门生产厂。 各厂分工明确,各有专精。”
说到最后,他的语气中不禁带上一丝自豪:“总司令,得益于老帅倾力支持,如今我厂产能已是全国之冠,尤其是火炮方面,领先国内其它兵工厂。”
“厂内现有技术员、工匠、学徒、小工等,总计逾两万余人。”
“不仅能完全仿制日式、德式步枪机枪、各式火炮炮弹,更能利用机器厂自行研制。”
“去岁,我们已成功试制出国产的‘辽式’拖拉机及‘雷诺’FT-17型坦克样车,虽尚未量产,然技术已通!”
张汉卿闻言略微有些诧异,他记忆中的奉天兵工厂仿制坦克是在两年后,没想到现在提前了。
想到这里,他忍不住感到热血澎湃。
东北的基础,实在是太好了!
要工业有工业,要工人有工人,要粮食有粮食,要纵深有纵深,如果算上未开发的大-庆,石油产能也是冠绝东亚。
放眼全国,能同时生产重炮和坦克的兵工厂,只此一家!
可是这些宝贵财产,在两年后随着一句“不抵抗”,被白白送给了鬼子。以至于后来生产出来的子弹炮弹,都射向了华夏同胞!
每每想到此处,他都心痛得恨不得穿越过来给小六子几个大嘴巴!
好在现在他穿越到了小六子身上,成为少帅。
那么这一切,都可以改变!
他前世就是一名顶尖军工专家,对各类武器装备如数家珍。
作为一名罕见的“超忆症”患者,他被迫将所见所闻的一切细节刻进脑海,分毫不差。
这种疾病既是诅咒也是馈赠,让他无数个日夜被庞杂记忆折磨的同时,也赋予了他过目不忘的惊人天赋。
十六岁保送顶尖学府,二十四岁博士毕业,二十六岁成为特聘教授。
未及而立之年,他便已成为国家级研究院最年轻的技术带头人,同时参与三个重大军工项目,前途不可***。
然而没想到仅仅是睡了一觉。
再睁眼,已成少帅。
此时他步伐沉稳,目光锐利的扫过一座座巨大的厂房、高耸的烟囱和交错纵横的铁轨专用线。
翁之麟报出的每一个数字,都在他超忆症的大脑里与他所知的历史资料迅速比对印证。
这庞大的规模、这惊人的产能、这尚未完全发挥的潜力,正是他未来抗衡强敌、避免国殇的最重要的本钱。
也是杨宇霆死死攥在手里、不肯交出来的核心权柄。
几人走进总办会议室。
原先杨宇霆那间奢华阔绰的办公室已被彻底清空,只留下一张长条会议桌和墙上一幅巨大的厂区地图。
张汉卿站在地图前,身后跟着几名神色精干、已经等候许久的中年男子。
以翁之麟为首的的原厂管理层悉数到场,人人屏息静气,空气中弥漫着变革前夜的紧张与不安。
“人都到齐了。”张汉卿转过身,目光如冷电扫过全场,没有一句废话,直接切入主题:“我决定,即日起,奉天迫击炮厂整体并入奉天兵工厂。”
“从今往后,全省,乃至整个东北,只此一座兵工总厂,所有军工生产,必须集中管理,统一调度!”
一句话,定下了整合与集权的基调。
台下众人心头皆是一凛,知道这绝非简单的合并,而是风暴的开始。
果然,张汉卿接下来的话,如同重锤,砸碎了运行多年的旧有体系。
“旧的督办、总办、会办体系,叠床架屋,人浮于事,就此废除!”
他声音不大,却字字重若千钧:
“除厂长由我亲自担任外,新设三大部。”
“技术部,主导一切研发与工艺革新。”
“生产管理部,统筹全厂生产计划与流程。”
“质检部,建立全新标准化体系,一切产品,唯质量说话!”
“三部主官,直接向我负责。”
他侧身,抬手引向身后两人,同时也看向了翁之麟:
“任命如下:”
“翁之麟,出任技术部部长! 执掌全厂技术研发、设备采购、技师调配考核之全权。”
“米春霖,出任生产管理部部长! 你即刻上任,我要你在旬日之内,摸清全厂物料、工时、产能底数。”
“王卓然,出任质检部部长! 我给你超越所有分厂厂长的权力,任何产品,未经你部盖章放行,一律不得出厂。标准,按我这个来。”
说着,他将一本手写的《质量检验规范初稿》递给王卓然。
米、王二人立刻上前一步,沉声道:“必不负总司令重托!”
他们显然是少帅早已准备好的心腹,此刻直接空降核心岗位。
这番雷厉风行的人事任命和机构改革,让在场所有原管理层瞠目结舌。
这已不是改良,而是彻底的重建。
翁之麟更是愣在当场,他本以为自己是来汇报工作的,没想到瞬间被赋予了如此巨大的权责。
技术部部长,这名称陌生,但其职权范围,远超过去的“会办”,真正触及了兵工厂的核心——技术与研发。
“之麟,”张汉卿点名。
“卑职在!”翁之麟一个激灵,立刻起身。
“你的担子最重。旧厂区的混乱布局,必须终结。”张汉卿的手指重重地点在墙上的地图:“炮厂在东,炮弹厂在西,物料流转凭空多走三里地!”
“即刻组织人手,绘制精细的厂区三维地图,重新规划生产线动线。我要的不是一个个作坊,而是一座现代化的、流水般的生产机器!可能做到?”
“能!总司令!”翁之麟压下心中的激动,斩钉截铁地回答:“之麟必竭尽所能,梳理流程,优化布局,缩短每一寸不必要的流转!”
他本就是技术官员,对厂内布局不合理的弊病深有感触,此刻得此授权,顿生知遇之感。
“好!”张汉卿点头,随即抛出了更超前的理念:“生产管理部牵头,推行泰勒制工时管理,建立严格的成本核算体系。”
“我要知道每一发子弹、每一根炮管的真实成本!杜绝一切糊涂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