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深秋的风刮过城市高楼间的缝隙,发出呜呜的呼啸,像是某种不甘的呜咽。
顾林站在窗前,望着外面被暮色过早吞噬的天空,深深地吸了一口烟,刺得肺叶微微发疼。
这间不足二十平米的一居室,是他在这座城市挣扎两年后,唯一的立足点。
墙角堆着几箱打包好的行李,在无声地暗示着主人可能即将要离开这座城市。“吕晓,保重,
祝你幸福!”他在心里默念着,带着一种近乎仪式感的诀别,那个名字是他的整个青春。
两年前的夏天,与无数被推向社会洪流的同龄人一样,顾林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
四顾茫然。农村的父母无法给他任何关于城市择业的安排和建议。
父亲总是重复着那句:“在外头好好的,找个安稳工作。”可这外头究竟在哪里啊?
在经历了几个日夜的辗转反侧后,顾林买了一张东去的硬座火车票。
绿皮火车在广袤的平原上哐当作响地行驶了十几个小时,才到达这座遥远的北方省会城市。
顾林选择这里的理由其实很简单,简单到近乎自私和缥缈,
甚至有些可笑——仅仅只是为了一个人,
一个在他心底最柔软、也最怯懦角落里藏了多年的人——吕晓。那是他的高中同学,
是他整个灰暗青春期里,唯一的光源。记忆里的吕晓,长相清丽,皮肤白皙,
扎着长长的马尾,笑起来眼睛像两弯新月。是那种站在人群里会自发光的女孩。
而顾林自己呢,则是班里最不起眼的那一类。成绩长期在中下游徘徊,
性格内向甚至有些木讷,唯一的亮点是会画画,其他近乎……一无是处。
顾林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注意吕晓,但高三那年,在注定各奔东西的离别刺激下,
他鼓足了一万分的勇气,用了整整三个晚自习,字斟句酌地写了一封蹩脚的情书。
信里的词句,混杂着当时最流行的歌曲,他记得那个晚自习之后,教室里还有些人,
他心脏狂跳,像做贼一样,飞快地将那封折成歪歪扭扭心形的信,塞进了吕晓的手里。
他既期待又害怕,想象着吕晓看到信时的各种反应。然而,
他等来的是一场委婉但无比坚定的拒绝。那是一张A4作业纸,算上标点一共九个字,
“抱歉,好好学习吧!”那一刻,世界的声音仿佛都消失了,那种巨大的窘迫和羞耻感,
如同冰冷的潮水,瞬间将他淹没,成了他整个青春期最浓重的一笔灰暗。此后很长一段时间,
他在学校里都尽量避免与吕晓碰面,即使偶然遇到,也会立刻低下头,快步走开。
青春的爱意永远深刻而坚韧,大学其间,顾林依旧对吕晓念念不忘,
可那次的失败让他怯懦无比,甚至连加一个联系方式的勇气都没有。
他只能扮演一个“偷窥者”的角色,悄悄的以别人的QQ空间为跳板,
去了解吕晓的动态、去“瞻仰”早已刻在心底的相貌。他知道这种执着很傻,甚至有些病态,
但他控制不了。于是,在他得知吕晓留在了那座城市后,一种近乎本能的冲动驱使了他。
他想,哪怕只是离她近一点,呼吸着同一座城市的空气,走过她可能走过的街道,
仰望她可能仰望过的同一片天空,似乎也能弥补一些当年那份笨拙告白带来的遗憾,
以及内心深处因巨大差距而产生的、根深蒂固的自卑感。
这是一种卑微的、自我安慰式的靠近。通过同学群和偶尔的QQ空间动态,
他知道吕晓进入了省城一家很好的医院,成为了一名护士,工作稳定,前景可期。而他自己,
则在这座城市一家小型建筑设计公司,担任着最底层的绘图员,拿着微薄的薪水,
每天应付着苛刻挑剔的老板和反复无常的客户。现实的骨感,让他无数次在深夜里感到窒息。
虽然已经身处同一座城市,甚至可能就在某个街角擦肩而过,
但巨大的现实差距和过往被拒的经历,像一道无形的鸿沟,
让顾林连发出一条普通问候信息的勇气都没有。至于“重新追求”的念头,
那更是只存在于夜深人静时,他自己都不敢当真的胡思乱想之中。他能做的,
只是通过一切可能的渠道,默默地、远远地关注着吕晓的生活。
她的QQ空间成了他最主要的信息来源。他一次次点开那个需要权限的相册,
但都以失败告终。命运的转折,发生在一个同城高中同学聚会上。那天,
内心充满了抗拒和恐慌。那是他时隔四年后,第一次在现实世界中见到吕晓。比起高中时代,
吕晓出落得更加漂亮,褪去了少女的青涩,增添了几分职业女性的干练和优雅,言谈举止间,
气质愈发夺目。顾林的心脏缩紧,他不敢看向吕晓的方向,更不敢主动过去和她说话。偶尔,
他们的目光会有瞬间的交汇,吕晓会对他礼貌地微笑点头,而顾林则会像被烫到一样,
迅速移开视线,脸颊发烫。他害怕一开口,
那精心掩饰的、积攒了多年的卑微感就会倾泻而出,惊扰了那份在他看来遥不可及的美好。
聚会散场后,顾林心里充满了巨大的失落和一种如释重负的虚脱。他更加确信,
他们根本就是两个世界的人。那次聚会,非但没有拉近距离,反而像一面清晰的镜子,
照见了他与她之间那道无法逾越的鸿沟,也让他更加蜷缩进自己的壳里。然而,
连他自己都未曾料到,改变这一切的契机,竟会源自一个加班的深夜,
和那场搅乱了理智的醉酒。第二章 醉酒的改变那晚的情景,如同被酒精浸泡过的胶片,
在顾林的记忆里有些模糊,却又带着强烈的、不真实的色彩。
公司刚刚搞定了一个极其难缠的客户方案,整个团队连续加班了近一个月,人都快被熬干了。
项目终于敲定的那一刻,部门主任难得地大发善心,宣布请全部门的人吃饭庆祝。席间,
自然是觥筹交错,气氛热烈。平日里被压力和疲惫压抑已久的同事们,此刻都放开了束缚。
劝酒声、笑闹声充斥着包间。顾林酒量很浅,平时几乎滴酒不沾。但在那种环境下,
由不得他推辞。主任亲自敬酒,同事起哄,一轮又一轮,他硬着头皮,
杯中的啤酒、白酒混杂着下肚,意识开始变得轻飘飘的。
不知是怎么回到那间寂静的出租屋的,或许是同事送他,或许是他自己踉跄着打车回来。
记忆在这里出现了断层。他只记得一头栽倒在那张吱呀作响的单人床上,
感觉整个世界都在天旋地转。酒精像野火一样在他身体里熊熊燃烧,
烧掉了平日谨小慎微、步步为营的理智,
也烧软了那根名为“自卑”、深深扎在他心底多年的硬刺。
一种平时被死死压抑的、莽撞的勇气,混合着长期积郁的孤独和渴望,在酒精的催化下,
不受控制地奔涌而出。房间里没有开灯,只有手机屏幕的光,在黑暗中刺得他眼睛发涩,
流泪。他瘫在床上,像一滩烂泥,
但手指却鬼使神差地、异常灵活地点开了手机屏幕上的QQ图标。
那个几乎沉寂的、被他设置了免打扰的高中班级群,此刻显得格外醒目。
地找到了那个熟悉到刻骨铭心、又陌生到不敢触碰的卡通头像——心脏在胸腔里疯狂地擂动,
几乎要跳出来。酒精麻痹了他的克制力,却放大了他内心深处积压已久的情感。
那些憋了多年、在心底反复咀嚼、却从未敢说出口的话,此刻混着浓烈的酒气,
像决堤的洪水,一股脑地倾泻在小小的手机对话框里。他语无伦次,
手指在冰冷的屏幕上飞快地敲击,写了又删,删了又写。思绪混乱,词不达意,
但核心意思却清晰得可怕:诉说从未消失的爱意,表达着未曾熄灭的倾慕。
诉说来到这座城市的真实原因,
坦承自己一直以来的关注和不敢靠近的怯懦……他把自己最脆弱、最真实的一面,
毫无保留地摊开在了那个闪烁的光标之前。最后,他几乎是闭着眼,用尽全身最后一丝力气,
按下了那个绿色的发送键。“咻——”的一声,发送成功的提示音,在寂静的凌晨里,
显得格外清晰、刺耳。这声音像一盆带着冰碴的冷水,从头顶瞬间浇下,
穿透了酒精带来的混沌和燥热,让他一个激灵,清醒了大半。恐慌和后悔,排山倒海般涌来,
瞬间将他吞没。他猛地坐起身,他迅速退出QQ,甚至想立刻卸载这个“罪魁祸首”的软件。
冷汗瞬间浸湿了他的后背。他觉得自己像个彻头彻尾的小丑,完成了一场荒诞至极的独角戏,
而接下来要面对的,必然是预料之中的、彻底的漠视,或者更糟,是礼貌而疏远的回应,
那将是对他可怜自尊的最后一击。那一夜,剩余的时光,
是在极度的懊恼和忐忑不安中度过的。他在狭窄的床上辗转反侧,
酒精带来的晕眩被清醒后的恐惧取代。每一次闭上眼睛,
似乎都能看到吕晓看到信息时那惊讶、或许还带着厌恶的表情。他设想了无数种糟糕的结局,
每一种都让他如坠冰窟。天色就在这种煎熬中,一点点泛白。第二天一整天,
顾林都处于精神恍惚的状态。他不敢登录QQ,害怕看到那个空荡荡的对话框,
或者更害怕看到一句冰冷的回复。工作时错误百出,被老板训斥了几句,
他也只是麻木地点头。时间过得异常缓慢,每一分钟都是折磨。直到晚上,
拖着灌了铅般的双腿回到出租屋,在经历了漫长的心理挣扎后,
他才终于鼓起一种“视死如归”的勇气,颤抖着手指,再次点开了那个企鹅图标。
心脏提到了嗓子眼。他甚至不敢直接看对话框,而是先瞥了一眼消息列表。
吕晓的头像安静地待在列表里,没有任何新消息提示的红色数字。他的心,像绑了一块巨石,
一点点向下沉去。果然,还是打扰了,还是被无视了。一种巨大的失落和自嘲淹没了他。
他苦笑着,准备退出这个让他经历一夜煎熬的软件。然而,
就在他的手指即将触碰到退出键的那一刻,“嘀嘀”一声清脆的提示音,
毫无征兆地响了起来!顾林的心跳骤停了一瞬。他几乎是屏住呼吸,点开了那个闪烁的头像。
时间是前一天晚上,在他发送那条漫长的、酒后的“胡言乱语”之后不久。
吕晓的回复很简单:“顾林?你没事吧你?”后面跟了一个流汗的尴尬表情。
没有预想中的严厉斥责,也没有冰冷的无视。这句带着些许疑惑的询问,像一道强光,
瞬间驱散了他心中积压的阴霾,将他从自我审判的谷底猛地抛上了云端!
巨大的喜悦和难以置信的庆幸冲击着他,让他几乎要叫出声来。他激动得手指发抖,
连忙回复:“没事没事!昨晚公司聚餐,喝多了点……胡言乱语,你别介意啊!
”他试图用轻松的语气掩饰自己的慌乱。过了一会儿,吕晓回复了:“哦,以后少喝点酒。
看了你发的……有些小感动,真的。但只是感动,你别再胡思乱想了哦!
”后面跟了一个俏皮的表情。
虽然这句话后面紧跟着看似明确的拒绝和划清界限的提醒——“只是感动,
你不要再胡思乱想了!”——但这句回复本身,以及后面那个表情,在顾林看来,
却如同天籁!从那天起,他们之间仿佛打破了某种坚冰,
开始了频繁的、通过QQ对话框进行的交流。网络,这个虚拟的空间,
成了顾林最好、也是最安全的保护色。
第三章 屏幕两端的星河在那个小小的、发着光的手机对话框里,
顾林仿佛卸下了所有现实中的沉重枷锁,
奇迹般地变成了另一个人——一个自信、幽默、甚至偶尔有些大胆的顾林。距离产生了美,
也更产生了勇气。他不再需要面对吕晓真实的目光,
不需要担心自己因紧张而僵硬的肢体和词不达意的言语。文字给予了他思考和修饰的空间。
他小心翼翼地寻找着各种话题,像一个耐心的猎人,布置着精妙的陷阱。
从工作中遇到的趣事当然是经过精心美化和过滤,隐去了所有不如意和卑微的部分,
到对这座城市不同角落的感受和发现,再到对一些社会热点的简单看法他会提前做点功课,
以显得自己不那么浅薄。吕晓的回应总是很及时,语气温和,
偶尔也会跟他吐槽一下医院工作的辛苦,遇到难缠病人时的无奈,或者值夜班后的疲惫。
每当这时,顾林就会感到一种被需要、被信任的窃喜。
他贪婪地捕捉着吕晓文字里流露出的每一点情绪波动,然后给予最贴心、最及时的回应。
他悄悄记住了她大致的工作排班表,在她下夜班的清晨,准时发去问候:“下班了吧?
辛苦啦,赶紧回去好好休息。”在她抱怨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时,他会绞尽脑汁,
想尽办法编几个蹩脚的笑话,或者分享一些搞笑的网络段子,试图逗她开心。
他开始重拾闲置已久的画笔,把吕晓曾经在空间发过的、一些不太清晰的生活照,
精心画成可爱的Q版漫画,然后拍照发给她看。吕晓总是很惊喜,回复说:“画得真好!
没想到你还有这手艺!”“好可爱呀,谢谢!”这些积极的反馈,对顾林而言,
是世界上最甜的蜜糖。他们的聊天内容,渐渐从浮于表面的日常分享,
不可抑制地滑向更私人的、带有暖昧色彩的领域。他们开始回忆高中时代的趣事,
聊起那些共同的老师和同学,分享彼此大学期间的零星片段。顾林不再刻意掩饰自己的感情,
他开始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叫她“亲爱的”,会在每晚睡前,雷打不动地发一句“晚安,
明天见”。吕晓似乎也并不排斥这种程度的亲昵,有时甚至会顺着他的话题,
一起半真半假地、带着玩笑口吻幻想未来。有一次,聊到对未来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