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金毛犬的夕阳黄

>>> 戳我直接看全本<<<<
林见清五岁那年的夏天,空气里弥漫着樟树苦涩的清香和阳光炙烤泥土的味道。

时间仿佛在她身上施了魔法,那个在三岁时因首言色彩而引发小麻烦的女孩,己经学会了将那个斑斓的秘密,小心翼翼地藏在心底。

她依旧生活在那片无人能见的情绪光谱中,但己懂得沉默是融入人群最好的保护色。

在幼儿园,她是一个略显安静的孩子。

她不会加入追逐打闹的旋风中心,更喜欢在沙坑边安静地堆砌城堡。

当小朋友们因为争夺玩具而周身迸发出尖锐的、带着攻击性的赤红色时,她会默默地挪开一点距离。

当老师表扬某个孩子,那孩子身上泛起喜悦的、金灿灿的光晕时,她也会跟着浅浅地笑,仿佛能感受到那份温暖。

她学会了用最普通的理由来解释自己的行为。

“我不想玩那个游戏。”

“他好像有点不高兴。”

这些基于细致观察而非“特殊视觉”的判断,让她成功地隐藏起了自己的不同,不再引人注目,也不再让妈妈担忧。

在家里,她那份超越年龄的“贴心”,也带上了一丝心照不宣的默契。

她能敏锐地在爸爸眉宇间捕捉到那层代表工作疲惫的灰蓝色尚未褪去时,乖巧地递上拖鞋,然后安静地回到自己的角落玩拼图。

她能在妈妈身上那抹温暖的粉色边缘,察觉到一丝焦虑的浅黄色闪过时,跑过去抱住妈妈的腿,用软软的脸颊蹭一蹭。

她不再提及那些缭绕在家人周围的颜色,仿佛那个维度从未存在。

那副浅色的儿童太阳镜,成了她出门在外的忠实伙伴。

镜片后面,是她悄然观察世界、过滤掉一部分过于强烈色彩的屏障。

然而,这份刻意维持的、小心翼翼的平静,终究敌不过生命本身最真实的律动。

而这一次,带来深刻触动的,是邻居家的金毛寻回犬——阿黄。

阿黄,是见清色彩世界里一个恒定而温暖的光源。

从她有记忆起,阿黄的身上就总是笼罩着一层如同秋日午后阳光般醇厚、温暖的金黄色。

那颜色不刺眼,不跳跃,带着一种历经岁月的柔和与安宁。

它代表着满足、忠诚,和一种近乎哲人般的温和包容。

那团金黄色,是见清童年记忆里,除了妈妈的粉色之外,最让她感到安心的色彩。

她与阿黄之间,有一种无声的默契。

她喜欢蹲在两家院子相隔的矮木栅栏边,看着阿黄在自家院子里打盹,或者慢悠悠地踱步。

有时,她会偷偷把自己零食里舍不得吃的肉干,费力地从栅栏缝隙中塞过去。

阿黄会走过来,用湿漉漉的鼻子轻轻嗅嗅,然后小心翼翼地叼起来,喉咙里发出一声低低的、像是感谢的呜咽。

每当这时,阿黄周身那团安稳的金黄色,便会泛起一阵愉悦的、浅浅的波纹,如同阳光下被微风吹皱的湖面。

大人们也喜欢阿黄。

妈妈常说:“阿黄真是条通人性的好狗,从来没听它乱叫过。”

温蒂姐姐——阿黄的小主人,更是把它视为家里不可或缺的一员,每天放学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拥抱它。

但不知从何时起,见清注意到,阿黄身上的金黄色,开始变得不那么纯粹了。

就像有一支蘸着灰墨的画笔,正在那温暖的色调上,一笔一笔,耐心而残酷地覆盖着。

起初,只是边缘地带有些许暗淡,像蒙上了一层薄薄的灰尘。

后来,那灰色如同滴入清水的墨汁,缓慢却坚定地蔓延开来,一点点侵蚀、吞噬着原本明亮灿烂的金色。

那团光晕,也变得稀薄、黯淡,不再像以前那样饱满而富有活力。

与此同时,阿黄的身体也发生了变化。

它金色的毛发失去了往日的光泽,变得有些干枯蓬乱。

它行动越发迟缓,上下台阶时,后腿会明显地颤抖、吃力。

它不再热情地摇着尾巴迎接温蒂姐姐回家,更多的时候,是趴在狗屋旁那棵枝繁叶茂的老槐树下,闭着眼睛,胸口缓慢地起伏,仿佛连呼吸都需要耗费极大的力气。

大人们的谈话里,也开始频繁出现阿黄的名字,语气里带着惋惜。

“阿黄真是老了,”妈妈在饭桌上叹气,“听温蒂妈妈说,带它去看了好几次兽医,说是年纪大了,器官功能自然衰退,开了些营养药和止痛药,也只能是尽尽心了。”

爸爸放下筷子,声音低沉:“金毛犬的寿命也就十二三年,阿黄今年都十三岁多了,算是狗中高寿了。

生老病死,自然规律,没办法。”

他们的对话,充满了对生命规律的理性认知和无奈的接受。

他们看到的,是一条狗不可逆转的老去,是毛发失去光泽,是肌肉萎缩,是行动变得蹒跚。

但林见清看到的,远不止如此。

她看到的是那团代表阿黄生命力的、温暖的金色光焰,正在被一种沉寂的、冰冷的、毫无生气的灰白色所取代。

那灰色让她感到一种莫名的心慌,让她想起自己重感冒发烧时,那种浑身冰冷、眼前发黑、虚弱无力的感觉。

她甚至能“闻到”那灰色所带来的、一种类似陈旧房间和淡淡药味的微弱气息——这是她的通感在不知不觉中发展,色彩开始与其他的感官体验紧密交织,让她的感知变得更加立体,也更加沉重。

那个改变一切的傍晚,如期而至。

夕阳像一枚巨大的、熟透了的蛋黄,缓缓沉入远方的楼群背后,将天空晕染成一片壮丽的、由橘红向紫蓝过渡的瑰丽画卷。

空气里漂浮着白日残留的暑气,和晚风带来的丝丝凉意。

见清正在自家院子的角落,用小铲子和塑料桶,专心致志地挖掘着湿润的泥土,试图建造一座带有“护城河”的城堡。

就在这时,栅栏那边,传来了温蒂姐姐带着明显哭腔的声音,打破了黄昏的宁静。

“阿黄……阿黄你再喝点水好不好?

求求你了……”那声音颤抖着,充满了无助和哀求。

见清的动作停了下来。

她抬起头,透过木栅栏的缝隙望过去。

温蒂姐姐蹲在阿黄面前,手里捧着一个水碗。

她身上笼罩着浓得化不开的、如同暴风雨前乌云般的悲伤的灰蓝色,那颜色几乎凝成了实质,沉甸甸地压在她单薄的肩膀上。

温蒂姐姐的父母也站在一旁,沉默着,脸上写满了哀戚。

他们身上是同样沉重的灰蓝色,混合着一种无力的、苍白的浅灰色。

而阿黄,依旧静静地趴在那张它专属的软垫上,头搁在前爪上,一动不动。

它周身的颜色,己经几乎完全变成了那种令人心悸的、毫无生机的灰白。

只有胸口最核心的位置,还顽强地闪烁着一丝极其微弱的、仿佛风中之烛般随时会熄灭的金色光点。

它的呼吸微弱得几乎看不见,只有腹部极其轻微的、间隔很长的起伏,还证明着生命尚未完全离去。

见清放下了手中沾满泥土的小铲子,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

冰凉粗糙的木栅栏硌着她的手指,但她浑然不觉。

她感到自己的心脏在胸腔里咚咚地、剧烈地跳动着,一种混合着深切难过、未知恐惧和某种奇异预感的复杂情感,像藤蔓一样紧紧攫住了她幼小的心灵。

她屏住呼吸,目不转睛地看着。

就在这时,阿黄仿佛耗尽了生命最后储备的能量,用尽全身残余的力气,极其缓慢地、无比艰难地,抬起了它沉重的头颅。

它那双曾经温润明亮、仿佛会说话的棕色眼睛,此刻显得浑浊而黯淡,仿佛蒙上了一层薄雾。

但它依旧努力地、准确地,望向了正在它面前低声啜泣的小主人——温蒂姐姐。

就在阿黄的视线与温蒂姐姐含泪的目光交汇的那一刹那——林见清看到了。

她看到,阿黄周身那死寂的、仿佛要吞噬一切的灰白色,被一道从它生命最深处、从灵魂本源点燃的光芒,由内而外地、温柔而坚定地击穿了!

那不是它全盛时期如同阳光般温暖的金黄色。

也不是任何她曾经在活物身上见过的、代表着喜怒哀乐的情绪色彩。

那是一种……她贫乏的词汇库中,找不到任何词语可以形容的颜色。

它比月光更柔和,比初雪更纯净,带着一种贵金属般的、却又毫无冷意的质感,仿佛是熔化的、流动的白金,流淌着一种极致安宁、释然、甚至……庄严的光芒。

这团无法言喻的白金色光晕,温柔地、却又无比磅礴地驱散了所有的灰暗与死寂。

它如同一个最后的、最深情的拥抱,轻柔地、全面地拂过温蒂姐姐,将一丝难以言喻的平静与抚慰的气息,短暂地注入那浓重得令人窒息的悲伤灰蓝之中。

那光芒持续的时间极其短暂,仿佛只是一个心跳的间隔,璀璨到了极致。

然后,它就像聚集到顶点的萤火,完成了最后的使命,骤然消散,融入了西周渐浓的暮色与璀璨的霞光之中,无声无息,了无痕迹。

与此同时,阿黄高昂起的、仿佛在进行最后致意的头颅,失去了所有支撑的力量,轻轻地、彻底地垂落下去,重新搭在了前爪上。

它身体的最后一丝紧绷也完全松弛下来,变成了一种彻底的、回归大地的柔软和静止。

它周身的色彩,彻底消失了。

不是变成灰色,不是变成黑色,而是真正的、彻底的“无”。

就像一幅色彩绚丽的油画,被一只无形的手,瞬间抹去了所有颜料,只留下最原始、最空白画布。

在见清独一无二的色彩视野里,阿黄所在的那个位置,瞬间变成了一个信息的“真空”地带,一个色彩的“黑洞”。

“阿黄——!”

温蒂姐姐凄厉的、心碎的哭喊声,如同绷紧的琴弦骤然断裂,猛地划破了傍晚伪装的宁静。

随即是压抑不住的、如同洪水决堤般的、破碎的哭泣声。

她的父母也立刻围了上去,蹲下身,低声安慰着,抚摸着阿黄己经失去温度的身体,他们的背影在夕阳下拉得很长,充满了无力感。

空气中弥漫着真实的、令人鼻酸的、属于人间的悲伤。

但林见清却依旧僵立在栅栏边,小手死死地抓着粗糙的木条,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

晚风吹拂着她额前的碎发,带来一丝凉意,她却感觉不到。

她的耳朵清晰地听到了温蒂姐姐撕心裂肺的哭声,眼睛看到了阿黄不再有任何生息的躯体和周围大人们的泪水。

这些真实的、属于物质世界的、充满冲击力的悲伤信号,汹涌地拍打着她的感官。

然而,她的脑海深处,更强烈、更震撼、更难以磨灭的,是那短暂却无比绚烂、无比庄严、无比安宁的白金色光芒!

那是什么?

那绝不仅仅是“死亡”。

那不是痛苦,不是挣扎,不是她模糊想象中死亡应该伴随的黑暗、冰冷与恐惧。

那更像是一种……圆满?

是一种告别?

是一种生命能量在最终时刻的、最纯净、最彻底的绽放与升华?

她不懂。

她只是一个五岁的孩子,对“死亡”的概念尚且模糊而遥远。

大人们告诉她,死亡是永远的离开,是去一个很远的地方,不会再回来。

是悲伤的,是可怕的,是需要哭泣和怀念的。

可她“看”到的最后景象,却并非全然如此。

阿黄最后留给她的、烙印在她灵魂深处的色彩印象,不是可怕的,不是丑陋的,而是……一种惊心动魄的美丽。

一种超越了悲伤、庄严而宁静的美丽。

这种极致宁静的美丽,与她此刻听到的震耳欲聋的哭声、感受到的几乎凝成实质的悲伤,形成了一种强烈的、让她无比困惑和迷惘的矛盾。

这两种截然相反的体验,在她幼小的心灵里剧烈地碰撞、交织,让她一时之间,无法分辨哪种感受才是真实的。

那天晚上,家里的气氛格外低沉。

妈妈在做晚饭时有些心不在焉,炒菜时甚至差点放错了调料。

她身上带着淡淡的、对温蒂一家的同情与感伤的浅灰色。

吃饭时,妈妈对爸爸说,声音有些沙哑:“唉,阿黄到底还是走了。

就在傍晚的时候。

温蒂那孩子哭得晕过去好几次,从小养到大的,就跟家人一样……心里得多疼啊。”

爸爸沉默地点点头,扒拉着碗里的饭,食欲不振的样子。

“明天我们去看看,安慰一下。

十几年了,真是不容易……”见清默默地听着,小口小口地吃着饭,没有像往常一样叽叽喳喳地说幼儿园的趣事。

她心里沉甸甸的,装着那个巨大的、白金色的秘密。

她想告诉爸爸妈妈,阿黄走的时候,并不痛苦,它很安宁,很……漂亮。

但她知道,她不能说。

她不能再引起任何的担忧和追问。

她只是低下头,看着碗里白生生的米饭。

在她的视野里,米饭是没有任何情绪颜色的。

但此刻,她却觉得,这个世界,因为阿黄的离开,仿佛永久地黯淡了一小块。

那片曾经被温暖金黄色占据的角落,从此以后,将只剩下记忆,和一片无声的空白。

生命,原来会以这样一种方式,展示它最后、也是最深刻的颜色。

这份过早降临的、关于生命终局的启示,沉重而复杂,让五岁的林见清,在寂静的夜里,第一次,对这个世界,产生了超越年龄的沉思。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