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迷雾重重
仵作初步验看,白骨属于一名年轻女性,身高约五尺二寸,死亡时间至少在三年以上。
骸骨上未见明显刀剑致命伤,但左侧肋骨有两处陈旧性断裂痕迹,颈骨处的那个小巧的青铜铃铛,成了唯一可能的身份线索。
罗巧心主动接下了排查失踪人口的苦差事。
她明白,在衙门里,要想让人信服,就得拿出真本事。
第一阶段:独自摸索,大海捞针接下来的几日,罗巧心几乎泡在了京兆府尘封的卷宗库里。
她调阅了近五年来所有报备的年轻女子失踪案,逐一核对年龄、身高。
然而,要么是时间对不上,要么是特征不符。
京城人口数十万,每年失踪者不在少数,许多底层人家的女子失踪,甚至无人报官。
她也拿着那铃铛的图样,跑遍了京城各大银楼、首饰铺。
老师傅们看了都摇头,说这铃铛做工古朴,不像近年的款式,上面的纹路也陌生,并非京城流行的花样。
线索似乎断了。
罗巧心有些气馁,坐在衙门口的石阶上,就着冷水啃着干饼,清秀的眉头紧锁。
同僚们见她如此拼命,倒也生出几分佩服,偶尔会给她递个水,分享点街头巷尾的传闻,但于案情并无实质帮助。
第二阶段:兄长“无意”的提示这日休沐,罗巧心回府,眉宇间的疲惫藏不住。
饭桌上,一家人其乐融融,绝口不提公务,但母亲长公主默默给她夹了最爱吃的樱桃肉,父亲罗文瑾状似无意地提了句:“查案如理乱麻,有时需跳出眼前方寸之地。”
饭后,三哥罗谨言“恰好”来找她,说新得了一本《前朝异物志》,里面有些稀奇古怪的器物图样,邀她同赏。
翻看时,罗谨言指着其中一页:“你看这‘清音铃’,据说源自西南苗疆一带,并非中土常见饰物,其声清越,有驱虫避秽之说。”
罗巧心心中一动,那青铜铃铛的模样浮现在脑海。
翌日,她去衙门点卯,二哥罗谨行“顺路”经过京兆府,交给她一小卷用油布包好的旧档:“谨言说你喜欢研究些古怪物件,这是我从前在一本杂书上看到的关于西南部族风俗的残页,或许有趣。”
残页上模糊记载,某些西南部落有给未嫁女子佩戴特制铃铛的习俗,寓意祈福。
方向似乎明确了——死者可能并非京城本地人,而是与西南有关。
第三阶段:醍醐灌顶,身份浮现虽然有了方向,但“西南”范围太广,关联依旧模糊。
罗巧心再次陷入困顿,对着桌上寥寥无几的线索发呆。
这时,大哥罗谨行来访,名义上是与京兆府尹商议公务。
事毕,他“顺便”来看看小弟罗巧心。
见她对案牍劳形,罗谨行温声道:“小心……小七,查案辛苦。
有时线索并非藏在浩繁卷宗里,或许就在眼前。
譬如那沁芳园,荒废前是何光景?
为何偏偏是那里?
埋尸选址,绝非无意。”
一语惊醒梦中人!
罗巧心猛地站起,眼中闪过锐光。
她立刻冲向存放京城地产舆图和旧籍的库房,费了一番功夫,查到了沁芳园的旧主——那竟是约莫八年前,因卷入一桩旧案而被抄家流放的礼部侍郎,苏明远!
苏家籍贯,正是蜀中!
而蜀地,正与苗疆接壤!
所有的线索在这一刻串联起来:西南风俗的铃铛、蜀中籍贯的园主、年轻女性、至少三年前的死亡时间……罗巧心立刻重新翻查与苏家相关的卷宗。
在苏明远被抄家的记录附件中,提到其家眷下场:苏夫人于案发前一年病故,独女苏婉清时年十五,在苏家被抄前半年,报的是“意外坠河,尸骨无存”!
年龄、身高、时间、地域关联、以及那“尸骨无存”的蹊跷……一切都对上了!
荒园白骨的身份,呼之欲出——她很可能就是当年那位本该“坠河身亡”的苏家小姐,苏婉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