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来自老厂房的邀请

>>> 戳我直接看全本<<<<
接下来的三天,林野像个不停旋转的陀螺。

白天,他对着“大理石模板”改了又改,把那些冷硬的线条反复调整,尽量让它们看起来不那么“冰冷”;晚上回到出租屋,他就坐在桌前,一点一点完善那个“老家的夏天”的草稿,给小院加了圈木栅栏,给灶台旁添了个放腌菜缸的角落。

周西深夜,林野刚改完第七版“大理石方案”,准备发给总监,手机屏幕突然亮了一下——是那个匿名设计网站的私信提示。

他以为是垃圾信息,随手点开,却愣住了。

发信人的头像是个戴着圆框眼镜的女人,备注写着“苏棠”,个人简介里写着“乡土美学策展人”。

私信内容很简单,只有一行字:“看到你画的枇杷树小院了,很喜欢里面的生活感。

我在城郊的老厂房办了个小展览,想邀请你做个模型放进去,不知你是否愿意?”

林野以为是恶作剧,反复确认了好几遍,才点进苏棠的主页。

主页里没有华丽的照片,全是老房子改造的案例:有爬满藤蔓的旧砖墙,有摆着粗陶碗的老灶台,有长满蔬菜的小院,每一张照片下面都配着一行简短的文字,其中一句让林野的心跳漏了一拍——“设计不是冰冷的线条,是要接住生活的温度”。

他盯着屏幕看了半小时,手指在键盘上敲了又删,删了又敲,终于敲下两个字:“我试。”

接下来的两天,林野几乎没怎么睡觉。

他去废品回收站捡了硬纸板,一点点剪出户型的形状;去楼下的花店,软磨硬泡要了些干枯的藤蔓,小心地粘在“小院”的角落,当作枇杷树的树枝;又用剩下的陶泥捏了个迷你灶台,甚至找了点红墨水,把剪好的小纸片染成红色,粘在灶台旁,假装是晒着的干辣椒。

模型做好的那天早上,林野对着镜子练习了十遍自我介绍。

他怕别人觉得他的模型“土”,怕听到像大学时那样的批评,更怕自己连承认“这是我的设计”的勇气都没有。

展会在城郊一个废弃的老厂房里。

周六下午,林野抱着模型,在厂房门口徘徊了很久,迟迟不敢进去。

厂房的铁门是生锈的,墙上还留着当年工厂的标语,里面隐约传来人们说话的声音,夹杂着轻轻的音乐声。

“小伙子,你也是来参展的吗?”

一个温和的声音在身后响起。

林野转过身,看到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太太,手里拎着个布袋子,脸上带着慈祥的笑容。

“我姑娘总说现在的房子没味儿,不像家,我来看看有没有能让她想起老家的设计。”

林野攥着模型的手松了松,跟着老太太走进了厂房。

展厅里摆放着各种各样的设计模型,大多是线条流畅的现代建筑,只有他的模型,用硬纸板和干枯的藤蔓做成,看起来格格不入,被放在最角落的一张旧木桌上。

老太太走到他的模型前,突然停下了脚步,眼睛一下子亮了:“这灶台……这灶台跟我老家的一模一样!

我姑娘小时候,总蹲在灶台边等我蒸馒头,说闻着香味就饿了。”

林野深吸一口气,鼓起勇气走过去,声音有点发颤:“阿姨,这是我设计的。”

老太太拉着他的手,问了很多关于模型的细节,还拿出手机,把模型拍下来发给女儿。

周围的人听到他们的对话,也纷纷围过来,有人问他为什么要设计这样的小院,有人说“这个灶台让我想起了外婆家”。

那天下午,林野坐在自己的模型旁边,把奶奶蒸红糖发糕的故事、小时候爬枇杷树的趣事,讲给了一个又一个驻足的人听。

阳光透过老厂房的天窗照进来,落在他的模型上,落在他脸上,他第一次没有躲着别人的目光,第一次觉得,自己藏在草稿里的执念,不是没用的“回忆”,而是能打动人心的“温度”。

展会快结束时,苏棠走过来,拍了拍他的肩:“林野,你的设计很好,因为它装着生活。”

林野看着苏棠,又看了看自己的模型,突然笑了——原来,那些他以为“不切实际”的想法,也能在别人心里,点亮一盏暖暖的灯。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