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影斑驳间,她瞥见前方有个娇小的身影正艰难地挪动——一个短发女生歪着头,用下巴压住摇摇欲坠的枕头,怀里搂着卷成筒的厚床垫,肩上书包带子深陷,另一只手还拖着巨大的行李箱,轮子在石板路上磕磕绊绊地跳着舞。
那床垫眼看就要滑落,程鑫淼下意识快跑两步伸手托住:“小心!”
“谢……谢谢你!”
女生喘着气抬头,汗湿的刘海粘在通红的额角,眼睛却亮晶晶的,“这鬼天气搬宿舍真要命……”程鑫淼自然地接过她怀里的床垫夹在臂弯,又拎起行李箱拉杆:“新生?
住哪栋?
我帮你拿一段。”
两人并排走着,行李负担减轻的女生话匣子瞬间打开:“我叫林晓!
生物工程学院,本硕连读一班,倒霉催的分到最远的七号楼……”程鑫淼脚步一顿,诧异地笑起来:“缘分啊!
咱俩同专业,我程鑫淼,也是一班!”
林晓“啊”地惊呼出声,兴奋地去拍她胳膊,差点把程鑫淼夹着的床垫震落。
两个姑娘在梧桐树下笑作一团,蝉鸣声里,沉重的行李突然变得轻快起来。
填报志愿尘埃落定后,程鑫淼如愿考入了本城的重点大学。
在收到录取通知书、翻看新生手册的那段日子,“住宿”曾是盘旋在她脑海里的默认选项。
像所有即将远行求学的学子一样,她想象过离开父母羽翼、与同龄人共享寝室生活的自由和新奇——夜晚的卧谈会、结伴上课的清晨、独立打理一切的成长感。
她甚至兴致勃勃地和妈妈讨论过要带哪些被褥、买什么样的收纳箱。
然而,“本城”这两个字像一道温柔的界限,悄然改变了轨迹。
当父亲在地图上比划着从家到新校区的距离,不过几站地铁加一趟公交,车程算下来还不到西十分钟时,“走读”这个原本不在考虑范围内的选项,忽然变得无比清晰且诱人起来。
母亲在一旁轻声细语地算着账:住宿费省下了,食堂再好吃总不如家里热乎合口的饭菜,换季的厚被子也不用愁搬来搬去,最重要的是,“淼淼从小没离开过家,这下好了,天天晚上还能回来……方便”二字背后,是看得见的实惠与摸得着的安心。
程鑫淼心里那点对独立生活的浪漫憧憬,在现实而温暖的考量面前,像初秋清晨的薄雾般悄然散去。
她看着父母眼中那份“孩子还在身边”的踏实,忽然觉得,跨入大学这道门,未必需要以物理上的远离作为成长的唯一仪式。
她点点头,心中释然,也带着一丝对未知校园生活更接地气的笃定:“嗯,那就走读吧。”
省下的住宿费,或许能让她更宽裕地添置些喜欢的书籍;每天往返于熟悉与崭新的世界之间,或许能让她以更从容的姿态,去拥抱即将展开的、名为“大学”的辽阔天空。
只是那时她还不知道,这条穿梭于家与象牙塔之间的路径,会将她引向一门未曾预料的“选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