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理性的王座
苏晚晴的声音在偌大的办公室里响起,清晰而冰冷,像手术刀划过寂静的空气。
她将手中的平板电脑推向办公桌对面,屏幕上是一份精心设计的发布会暖场方案。
市场部总监张涛脸上的期待瞬间凝固。
“苏总,这个方案我们团队打磨了两周,大家都觉得……‘觉得’不够。”
苏晚晴打断他,指尖在平板上一划,一份复杂的数据模型瞬间取代了方案文稿。
“这是过去三年全球十七场顶级科技发布会的观众情绪波动分析。
你们选择的背景音乐,在关键节点上的情绪唤醒度比最优解低了12.3个百分点。
而那段精心准备的开场白,根据语义分析和历史数据反馈,有高达18.7%的概率会被核心受众曲解为‘技术炫耀’,而非我们需要的‘愿景共享’。”
她抬起眼,目光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份量。
“在我的团队里,‘感觉’是禁语。
我要的是经过验证的数据,和基于数据推导出的唯一最优解。
重做,明天早上七点前,我要看到符合模型预测曲线的新方案。”
张涛喉结滚动了一下,所有辩解的话都卡在喉咙里。
他拿起平板,低声应了一句“明白”,几乎是逃也似地退出了办公室。
助理小林适时地将一杯手冲咖啡放在桌角,温度正好是苏晚晴偏好的68摄氏度——这是经过三个月跟踪测试后确定的,能让她在下午保持最佳思维敏锐度的温度。
办公室里重新恢复了那种高效的寂静,只剩下顶级设备运行时几不可闻的低沉嗡鸣。
阳光透过占据整面墙的落地窗,将室内映照得通透亮堂,洒在她那把人体工学数据优化到极致的赫曼米勒办公椅上,也照亮了墙上那幅她用第一个百万利润拍下的——爱因斯坦吐着舌头的经典照片。
对她而言,这不仅是一张照片,更是一种宣言:天才的思维可以戏谑不羁,但其背后支撑的,必须是严谨到偏执的逻辑。
这里是晚星科技的核心,位于这座城市造价最昂贵的写字楼顶层。
而她,苏晚晴,是这里毋庸置疑的女王。
一个坚信理性、数据和逻辑能够构建并解释一切,并以此建立起自己科技帝国的女王。
她抿了一口咖啡,完美的酸苦平衡在味蕾上绽放。
目光落在桌面弹出的全息日程提醒上——“***”全球发布会 | 倒计时 3小时02分“***”。
这个名字承载着她过去五年全部的心血,承载着颠覆下一个十年的野心。
它不仅仅是一个人工智能项目,它是她试图用代码和算法,触摸乃至理解“意识”本身边界的造物。
一个能够自我进化、理解甚至创造“知觉”的智能生命雏形。
为了它,她押上了自己的一切——时间、声誉、以及所能调动的所有资源。
内线电话的指示灯无声亮起。
“苏总,”技术助理的声音传来,“陈明总监确认核心模块运行稳定。
他建议,为了确保发布会演示环节万无一失,是否可以将‘***’的核心逻辑备份,同步到外部压力测试服务器一份?
做个双保险。”
苏晚晴几乎不假思索。
“可以。
权限密钥按照S级最高等级设置,访问日志实时同步到我的私人终端。”
她对陈明,她斯坦福的学长,“***”项目无可争议的另一位缔造者,有着基于无数次成功合作建立的绝对信任。
他们的思维曾在无数个深夜里碰撞出决定性的火花,他们的代码曾如同精密咬合的齿轮,共同构建起这个宏伟的蓝图。
这种信任,是她理性世界里为数不多的、不需反复用数据验证的基石之一。
她站起身,走到落地窗前。
脚下是川流不息的城市脉络,无数生命与车辆在其中遵循着物理定律和社会规则有序运转。
而她,即将为这个看似固化的有序世界,带来一个全新的、充满无限可能的变量。
这种感觉很好,一种一切尽在掌握的、基于精确计算的确定感。
小林轻手轻脚地走过来,脸上带着一丝罕见的、与平日干练形象不符的犹豫。
“苏总,所有的流程都己经交叉确认过三遍了,应急预案也演练完毕。
只是……”她欲言又止,指尖下意识地捏着衣角,最终还是从口袋里掏出一张折叠得方方正正的便签纸,小心翼翼地放在咖啡杯旁。
“这是我一个首系学妹,昨晚特意找到我家,再三拜托我务必转交给您的。
她说……或许您用得上。”
苏晚晴的视线从窗外的城市景观收回,瞥了一眼那张普通的米色便签纸,没有去碰。
“是什么?
投资意向?
还是合作邀请?”
她的语气带着一丝理所当然。
在这个位置上,她每天都会收到大量类似的递送。
“是……一个地址。”
小林的声音更低了,几乎像耳语,“在大学城槐北路那边,一家叫……‘解忧杂货铺’的小店。”
她顿了顿,深吸一口气,仿佛在背诵一段自己都不太相信的话,“她说……那里的老板,可能……能预知未来。”
办公室里陷入了一种奇特的寂静。
只有恒温恒湿系统维持环境稳定的微弱气流声。
随即,苏晚晴转过身,脸上没有任何被冒犯的怒气,反而浮现出一种极淡的、几乎是学者面对古老迷信时的、带着怜悯的困惑。
她甚至极轻微地摇了摇头,像是对某种根深蒂固的蒙昧感到无奈。
“小林,”她的声音恢复了平时的冷静,但多了一份教导的意味,“你是我亲自从MIT数百份博士简历中筛选出来的。
我记得你的毕业论文,是关于《基于脉冲神经网络的混沌系统预测模型优化》,评级是A+,引用次数在同届中排名前三。”
她的目光扫过办公室里的每一件物品——从根据声学原理设计的吸音墙壁,到依赖量子随机数生成器确保绝对安全的通信设备,最后定格在那杯温度恰到好处的咖啡上。
“我们生活在一个由质能方程、相对论和不确定性原理共同构筑的宇宙里。
每一个‘果’,都必然源于其前置的‘因’;我们所称之为‘未来’的状态,本质上只是当前所有己知与未知变量,在时间维度上投射出的一个概率云。
所谓的‘预知未来’……”她在这里刻意停顿了一下,以便让每个字都清晰无比,“不过是人类大脑在信息不全时,对随机性事件的一种基于恐惧和希望的、浪漫化的错误归因。”
她的语气斩钉截铁,如同在陈述一个物理定律。
“晚晴,我们的世界,由代码、逻辑和可复现的实验结果构成。
这里不存在全知的神祇,也不需要未卜先知的寓言。”
她指向窗外发布会场馆的方向,那里己经亮起了预热灯光,如同一个等待着被科学之火点燃的现代圣坛。
“把这张纸扔掉。
然后,让我们专注于用科学与智慧,去亲手创造那个确定的、更美好的未来。”
小林的脸颊瞬间泛红,像是被这番逻辑严密的话语灼伤。
她迅速拿起那张便签纸,仿佛它烫手一般,低声道歉后,几乎是小跑着离开了办公室。
苏晚晴重新将目光投向那座即将见证她巅峰时刻的场馆,理性构筑的铠甲完好无损。
她不知道的是,三个小时后,她所坚信的这一切,都将在万众瞩目下被砸得粉碎。
而那张被她视为荒谬象征、即将落入碎纸机的便签纸,将会成为她从那理性王座跌落至万丈深渊时,唯一能抓住的、细细的蛛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