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扩大规模

>>> 戳我直接看全本<<<<
第一天出摊所取得的小小成功犹如一道明亮的曙光,照亮了李明心中那片充满希望与***的田野。

这一天的经历让他原本忐忑不安的心渐渐安定下来,同时也让他那因初次尝试而略显薄弱的自信心得到了极大的增强。

他深刻地意识到,生活在这个风起云涌、变革不断的八零年代里的人们,对于像烧烤这样新奇独特的吃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以及巨大的消费潜力。

这种前所未有的市场需求仿佛是一片尚未被完全开垦的肥沃土地,等待着有识之士去悉心耕耘并收获丰硕的果实。

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李明拖着略带疲惫但又满怀喜悦的身躯缓缓走回家中。

一进门,还来不及换下身上那件沾满油渍与烟火气息的围裙,他便迫不及待地坐在那张略显陈旧的书桌前,拿起一支笔和一个本子,开始认真地盘算起来。

首先,他思考着如何进一步提升烧烤的品质和口感,以吸引更多顾客;其次,他琢磨着怎样才能增加烧烤的种类,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口味需求;然后,他又考虑到是否需要招聘一些帮手来分担日益繁重的工作压力;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他思索着如何寻找一个更为合适且宽敞的摊位位置,以便能够容纳更多的食客……随着思绪如潮水般源源不断地涌现,李明手中的笔在本子上快速地记录下一个个想法和计划。

他的眼神专注而坚定,仿佛己经看到了自己的烧烤生意在不久的将来蓬勃发展、蒸蒸日上的美好景象。

他先是仔细盘点了手头的资金,发现除去成本,第一天净赚了十几块钱,这在当时的乡村算得上是一笔不错的收入。

李明决定用这笔钱去购置更多种类和数量的食材,以及一些更好的烧烤工具。

第二天一大早,李明就赶到集市,采购了新鲜的羊肉、鸡翅、茄子等食材,还买了一个更大的烤架和一些备用的炭火。

回到家后,他将羊肉切成小块,精心腌制起来,准备推出新的烤羊肉串菜品。

傍晚,李明再次推着装满食材和工具的小车来到集市。

这次,他的摊位前围拢的人更多了。

新推出的烤羊肉串备受欢迎,羊肉在炭火的烤制下滋滋冒油,香气西溢,撒上一把孜然和辣椒面,让人闻之垂涎欲滴。

“给我来五串羊肉串!”

“我要两串鸡翅!”

顾客们纷纷下单,李明和雇佣来帮忙的林晓忙得不可开交。

林晓手脚麻利地给李明递着食材,李明则熟练地翻转着烤串,控制着火候和调味。

随着生意越来越好,李明发现原本的摊位位置有些狭小,而且周围环境也不太理想。

他开始留意集市上更好的摊位位置,经过几天的寻找和协商,他租下了一个靠近集市中心、人流量更大的摊位,租金虽然贵了一些,但李明相信这会带来更多的生意。

在新摊位上,李明不仅扩大了烧烤的种类,还增加了几张简易的桌椅,让顾客可以在摊位前坐着享用烧烤,这一小小的改变让顾客的体验感大大提升。

同时,李明还制作了一个简单的招牌,上面写着“李记烧烤”,让摊位看起来更加正规和显眼。

随着口碑的传播,“李记烧烤”的名气越来越大,不仅吸引了本村的村民,就连附近村子的人也会在赶集的时候专门来品尝李明的烧烤。

李明的收入也日益增加,他开始考虑雇佣更多的人手,进一步扩大烧烤生意的规模,向着成为乡村烧烤大亨的目标稳步迈进。

随着生意愈发红火,李明的“李记烧烤”在周边村落己小有名气。

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顾客需求,李明决定再次扩大规模。

他用积攒下来的资金,租下了集市边缘的一间废弃仓库,经过简单修缮和改造,将其变成了一个简易的烧烤店。

店内摆放了十几张桌椅,虽然简陋,但相比之前的露天摊位,环境好了许多。

李明还专门划分出了食材准备区和烤制区,让操作流程更加规范和卫生。

为了保证食材的新鲜和供应稳定,李明开始与村里的农户首接合作,每天清晨亲自去挑选最新鲜的蔬菜和肉类。

他还引入了一些八零年代乡村少见的食材,如鱿鱼、香菇等,丰富烧烤的种类,满足不同顾客的口味需求。

在人员招聘上,李明除了继续雇佣林晓,还从村里找了两个手脚勤快、老实可靠的年轻人帮忙。

他亲自对新员工进行培训,传授烧烤技巧和服务理念,确保每一串烧烤都能保持“李记烧烤”的独特风味和品质。

李明深知,要想让生意长久发展,除了口味和食材,还需要良好的口碑和经营策略。

他在店里实行了一些简单的优惠活动,如“买十串送一串”“消费满一定金额赠送小礼品”等,吸引了更多的回头客。

同时,他注重顾客的反馈,根据顾客的建议不断改进菜品和服务。

然而,随着“李记烧烤”的崛起,也引来了一些人的嫉妒和眼红。

村里的另一家小吃摊主刘二,觉得李明抢了他的生意,便开始在集市上散布一些关于“李记烧烤”的谣言,说李明的食材不新鲜,烧烤不健康等。

李明得知后,并没有慌乱。

他一方面加强了食材采购和加工过程的透明度,邀请一些老顾客到店里参观食材准备区,让他们亲眼看到食材的新鲜和卫生;另一方面,他找到刘二,诚恳地与他交谈,提出可以共同合作,将村里的小吃生意一起做大做强,而不是相互诋毁。

刘二被李明的真诚和大度所打动,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不仅停止了谣言的传播,还与李明成为了朋友,偶尔会互相交流经营心得。

在李明的用心经营下,“李记烧烤”逐渐成为了当地乡村的一张美食名片。

不少外地人在路过此地时,也会被“李记烧烤”的香味吸引,进店品尝。

李明的收入越来越可观,他开始计划着未来进一步拓展业务,也许是在县城开分店,也许是将“李记烧烤”的品牌推广到更广阔的市场。

但无论如何,他都深知,只有坚持品质和诚信,才能在这条创业道路上走得更远,在八零年代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书写属于自己的商业传奇。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