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感觉自己在不断下坠,仿佛跌入了一个无底深渊。
不知过了多久,意识渐渐回笼,鼻尖萦绕着一股若有若无的檀香。
睁开眼,入目是雕花的木质床顶,繁复的纹路间隐约可见斑驳的漆面。
我猛地坐起身,一阵眩晕袭来,连忙扶住床沿。
触手是冰凉的木质,带着岁月沉淀的温润。
"这是哪里?"我喃喃自语,声音却把自己吓了一跳。
这声音......怎么变得如此年轻?低头看去,身上穿着一件月白色的长衫,布料柔软,针脚细密。
这不是我的衣服,更不是医院的白大褂。
我颤抖着抬起手,这双手修长白皙,指节分明,分明是个年轻人的手。
"少爷,您可算醒了!"一个清脆的声音从门外传来,紧接着一个梳着双丫髻的丫鬟推门而入,手里端着一个青花瓷碗,"老爷和夫人都急坏了,您这一昏就是三天......"我张了张嘴,却不知该说什么。
丫鬟将药碗放在床头的矮几上,絮絮叨叨地说着:"少爷您也是,非要亲自去采那株灵芝,结果从山崖上摔下来......"我强压下心中的震惊,故作镇定地问道:"今日是何年何月?"丫鬟愣了一下,随即笑道:"少爷这是摔糊涂了?今儿个是雍正三年四月初八啊。
"雍正三年?我眼前一黑,差点又晕过去。
作为一名医学博士,我清楚地记得,雍正三年是公元1725年。
我竟然穿越到了近三百年前的清朝!"少爷,您先把药喝了吧。
"丫鬟端起药碗,一股浓重的药味扑面而来。
我下意识地皱了皱眉,作为一名现代医生,我太清楚这碗药里可能含有什么了。
"等等,"我抬手制止了她,"这药方是谁开的?""是城东的孙大夫开的,说是补气养血的方子。
"丫鬟疑惑地看着我,"少爷您不是一向最信孙大夫的医术吗?"我接过药碗,仔细闻了闻。
当归、黄芪、党参......确实都是补气血的药材,但配伍却有些问题。
黄芪用量过大,反而会抑制当归的药效。
更糟糕的是,我闻到一丝若有若无的苦杏仁味——这药里居然含有少量苦杏仁!在现代医学中,苦杏仁含有氰苷,过量服用会导致氰化物中毒。
虽然这碗药里的苦杏仁含量不至于致命,但长期服用也会对身体造成损害。
"这药......"我刚要开口,突然一阵剧烈的头痛袭来,大量陌生的记忆如潮水般涌入脑海。
原来这具身体的主人叫林墨,是苏州府一个药材商人的独子,自幼体弱多病,却对医术颇有兴趣。
三天前为了采摘一株罕见的灵芝,不慎从山崖跌落......我扶着额头,冷汗直流。
丫鬟见状连忙要来扶我,我摆摆手:"无妨,只是有些头晕。
这药......先放着吧,我待会再喝。
"丫鬟犹豫了一下,还是退了出去。
我靠在床头,努力消化着这些信息。
既然上天让我来到这个时代,又给了我一身医术,或许这就是我的使命。
在这个医学落后的年代,不知有多少人因为错误的治疗而丧命。
我起身走到铜镜前,镜中映出一张清秀的面容,约莫十七八岁的年纪,眉眼间还带着几分稚气。
这具身体虽然瘦弱,但底子并不差,只要好好调理......突然,前院传来一阵喧哗声,夹杂着女人的哭泣和男人的呵斥。
我推开房门,循声而去。
穿过回廊,来到前院,只见一群人围在那里,地上躺着一个面色发青的孩童。
"让开!"我快步上前,"我是大夫!"## 《医道大清》第二章 初显身手人群自动分开一条路,我快步走到孩童身边。
那是个约莫七八岁的男孩,面色青紫,嘴唇发绀,呼吸急促而微弱。
我蹲下身,手指搭上他的脉搏——脉象细数,这是典型的窒息症状!"怎么回事?"我一边检查一边问道。
一个妇人哭喊着:"小宝刚才在吃汤圆,突然就......"她话未说完,我已经明白了。
这是气管异物梗阻!在现代,这种情况需要立即进行海姆立克急救法。
但在这个时代,我若贸然去抱一个陌生孩童,只怕会引起非议。
然而看着孩子越来越微弱的呼吸,我知道不能再犹豫了。
"把孩子扶起来!"我厉声道,同时从背后环抱住男孩的腹部。
周围响起一片惊呼,但我顾不得许多,一手握拳,拇指侧顶住男孩的上腹部,另一手握住拳头,快速向上冲击。
一下、两下、三下......我能感觉到男孩的身体在剧烈颤抖。
突然,"噗"的一声,一个圆溜溜的汤圆从男孩口中喷出,紧接着是剧烈的咳嗽和喘息。
"好了,好了......"我轻轻拍着男孩的后背,看着他青紫的脸色渐渐恢复红润,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神医!真是神医啊!"男孩的母亲扑通一声跪在地上,连连磕头。
周围的人群也发出惊叹声,议论纷纷。
我扶起妇人:"快带孩子回去休息,这几日饮食要清淡,切忌再吃这种粘稠的食物。
"看着母子二人千恩万谢地离开,我这才发现自己的后背已经被冷汗浸透。
这具身体太过虚弱,方才一番急救已经耗尽了力气。
"少爷!"丫鬟小翠气喘吁吁地跑来,"老爷让您赶紧去前厅,有贵客到访!"我整理了一下衣衫,跟着小翠往前厅走去。
远远就听见父亲爽朗的笑声:"孙太医大驾光临,寒舍蓬荜生辉啊!"孙太医?我心中一动。
走进前厅,只见一位身着官服的中年人正与父亲对坐饮茶。
那人面容清癯,双目炯炯有神,举手投足间自有一股威严。
"墨儿,快来见过孙太医。
"父亲招呼道,"这位就是太医院院判孙思邈孙大人。
"我上前行礼,心中却掀起惊涛骇浪。
孙思邈?那不是唐代的药王吗?怎么会在雍正年间?孙太医打量着我,忽然问道:"听闻林公子方才救了一个噎食的孩童?""正是。
"我恭敬答道。
"不知林公子用的是何法?老夫行医数十载,从未见过如此奇术。
"我心中一紧,这要如何解释?海姆立克急救法是20世纪才发明的,我总不能说是从未来学来的。
"这个......"我灵机一动,"是晚辈偶然在一本古籍上看到的,名为'腹冲法'。
方才情急之下,斗胆一试,没想到真的奏效了。
"孙太医眼中精光一闪:"哦?不知是哪本古籍?""这个......"我正不知如何作答,忽然看见孙太医腰间别着一个青玉葫芦,上面刻着"回春"二字。
这个葫芦......我猛地想起,在太医院的古籍中记载,雍正年间确实有一位孙姓太医,因医术高明被封为院判,后来却因牵涉宫廷秘案而被贬。
难道就是眼前这位?"林公子?"孙太医的声音将我的思绪拉回。
我定了定神:"那本古籍已经遗失,晚辈也只是记得只言片语。
不过......"我话锋一转,"晚辈观孙太医面色,似乎近日睡眠不佳,夜间多梦易醒,且常有胸闷之感?"孙太医一怔,随即笑道:"林公子好眼力。
老夫近日确实......""孙太医是否常在子时之后才就寝?"我打断道,"且喜饮浓茶?"孙太医放下茶盏,神色变得严肃起来:"林公子如何得知?"我微微一笑:"太医面色晦暗,眼周发青,这是肝气郁结之相。
太医右手食指有轻微颤抖,这是长期饮浓茶所致。
太医方才饮茶时,左手不自觉地按揉膻中穴,说明胸闷不适。
而太医官服下摆有褶皱,想必是昨夜又在太医院值夜,子时之后才歇息。
"孙太医猛地站起身,眼中精光四射:"好!好!好!"他一连说了三个好字,"林公子年纪轻轻,竟有如此眼力,实在令老夫汗颜。
"父亲在一旁听得目瞪口呆,我心中却暗暗叫苦。
这下可好,本想低调行事,却一不小心露了太多本事。
在这个时代,太过出众未必是好事,尤其是牵扯到太医院这种地方......果然,孙太医接下来的话让我心头一沉:"林公子可愿随老夫入太医院?以公子之才,假以时日,必成大器!## 《医道大清》第三章 太医院我心中一凛,太医院那是什么地方?那是宫廷御用的医疗机构,稍有不慎就会卷入宫廷斗争。
历史上,不知多少太医因为牵涉宫廷秘闻而丧命。
"孙太医厚爱,晚辈愧不敢当。
"我连忙推辞,"晚辈才疏学浅,恐怕......""诶,"孙太医摆摆手,"林公子不必过谦。
老夫在太医院数十载,还从未见过如公子这般天赋异禀之人。
"他说着,从袖中取出一块玉佩,"这是太医院的通行令牌,公子若改变主意,随时可来寻我。
"我双手接过玉佩,触手温润,上面刻着"太医院"三个篆字。
父亲在一旁连连道谢,脸上是掩饰不住的喜色。
送走孙太医后,父亲拉着我的手,语重心长地说:"墨儿,这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啊!若能进太医院,咱们林家......""父亲,"我打断道,"此事还需从长计议。
太医院虽好,但......"我顿了顿,"孩儿觉得,还是先在民间行医,积累经验为好。
"父亲还想再劝,我连忙转移话题:"对了,父亲可知道孙太医为何会来苏州?""这个......"父亲捋着胡须,"听说是因为皇上最近龙体欠安,孙太医是来江南寻药的。
"我心中一动。
雍正皇帝......历史上记载他晚年确实身体欠佳,最后更是突然驾崩,死因成谜。
难道这其中有什么隐情?正思索间,小翠慌慌张张地跑来:"少爷,不好了!前街的王大娘突发急症,已经昏过去了!"我立即起身:"快带我去!"跟着小翠一路小跑,来到前街的一户人家。
屋里挤满了人,床上躺着一位五十多岁的妇人,面色苍白,呼吸急促。
"让开!"我挤开人群,上前查看。
王大娘的手脚冰凉,脉搏细弱,这是休克的症状!"快去准备热水和干净的布巾!"我一边吩咐,一边解开王大娘的衣领,保持呼吸道通畅。
"林公子,我娘她......"一个中年汉子焦急地问道。
"别急,"我快速检查着王大娘的情况,"大娘最近可有什么不适?""我娘这几天一直说头晕,今天早上还说胸口闷......"我心中一沉,这很可能是急性心肌梗死!在这个没有现代医疗设备的年代,这种病几乎是致命的。
"快去取我的药箱来!"我对小翠喊道,同时开始为王大娘做心肺复苏。
周围响起一片惊呼,但我顾不得许多,一下一下地按压着。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我的额头渗出冷汗。
这具身体实在太虚弱了,但我不能放弃。
终于,在我快要力竭的时候,王大娘突然咳嗽了一声,缓缓睁开了眼睛。
"娘!"中年汉子喜极而泣。
我长舒一口气,擦了擦额头的汗:"快,把药箱给我。
"打开药箱,我取出银针,在王大娘的内关、膻中等穴位施针。
这些都是能够缓解心绞痛的穴位。
同时,我开了一副药方:丹参、三七、川芎......这些都是活血化瘀的药材。
"按这个方子抓药,三碗水煎成一碗,早晚各服一次。
"我叮嘱道,"切记要让大娘卧床休息,不可劳累。
"中年汉子千恩万谢,我却心事重重。
在这个时代,像王大娘这样的病人太多了。
没有现代医疗设备,没有急救药物,很多在现代很容易治疗的疾病在这里都是致命的。
回到家中,我把自己关在书房里,开始整理记忆中的医学知识。
既然来到了这个时代,我就要尽自己所能,改变些什么。
夜深人静时,我取出孙太医给的玉佩,在烛光下细细端详。
太医院......也许,那里才是我真正能发挥作用的地方。
但我知道,一旦踏入那个地方,就再也无法全身而退了。
宫廷斗争、权力倾轧,这些都将成为我必须面对的挑战。
我握紧玉佩,心中已经有了决定。
既然上天让我来到这个时代,又给了我一身医术,那我就不能辜负这份机缘。
太医院,我来了!## 《医道大清》第四章 入京次日清晨,我向父亲表明了入京的打算。
父亲虽然担心,但见我态度坚决,也只能点头同意。
"墨儿,"父亲从柜中取出一叠银票,"这些你带着,京城不比苏州,处处都要用钱。
"我接过银票,心中感慨万千。
这具身体的父亲虽然是个商人,但对儿子的疼爱却是真真切切的。
"父亲放心,"我郑重道,"孩儿一定会小心行事。
"收拾好行装,我带着小翠踏上了前往京城的路。
临行前,我将整理好的几本医书交给父亲,嘱咐他若有病人,可按书中所写诊治。
一路北上,所见所闻令我感慨不已。
沿途的百姓大多面黄肌瘦,疾病缠身。
每到一处,我都会停留几日,为当地百姓义诊。
在扬州,我遇到一个患了肺结核的少女。
在这个没有抗生素的年代,这种病几乎是不治之症。
我开了个方子,用百部、白及等药材,配合针灸治疗。
一个月后,少女的病情竟然大有好转。
在徐州,我救治了一个被毒蛇咬伤的农夫。
用雄黄、半边莲等药材外敷,配合放血疗法,硬是将他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每治好一个病人,我的名声就传得更远。
等我到达京城时,"神医林公子"的名号已经传遍了半个江南。
京城繁华,却让我感到压抑。
高墙深院,处处透着森严。
我按照孙太医留下的地址,找到了太医院。
"站住!"门口的侍卫拦住我,"太医院重地,闲人免进!"我取出玉佩:"在下林墨,受孙太医之邀前来。
"侍卫见到玉佩,脸色一变,连忙进去通报。
不多时,孙太医亲自迎了出来。
"林公子!"孙太医满脸喜色,"老夫等你好久了!"我拱手行礼:"晚辈路上耽搁了些时日,让孙太医久等了。
"孙太医拉着我的手:"来来来,快进来。
正好今日太医院有个疑难病例,老夫正愁无人商议。
"跟着孙太医走进太医院,我立刻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