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后,首奔太守府,求见李轩,欲与之进言自立之事,反叛李涣。
李轩虽是李涣之同父异母之弟。
然,李涣继位,依旧令李轩非常不甘心,一首想取而代之。
自从玄邑政乱之后,李轩一首在思索对策。
如今正在太守府内踱步,听闻穆婴前来求见,心中一动。
他命人将穆婴引入密室之中。
穆婴一见李轩便拜倒在地,声泪俱下地诉说着李涣的种种“恶行”以及自身遭遇的不公清算。
李轩听着,脸上阴晴不定。
末了,他扶起穆婴说道:“本座虽有心,但此事风险极大,一旦失败,便是万劫不复。”
(注:因为李轩没有继承国主之位,所以受为子爵。
)穆婴忙道:“爵爷,如今李涣刚登基不久,根基未稳。
我们若此时举事,联合各方势力,胜算颇大。
而且爵爷乃先君嫡长子,更有资格登上国主之位。”
李轩沉思良久,最终咬咬牙:“好,本王就信你一回。
不过一切需得谨慎行事,先暗中联络旧部与不满李涣之人。”
穆婴大喜过望:“爵爷英明,臣下这就去安排。”
待穆婴离去后,李轩望着窗外,握紧了拳头。
他深知此路艰险,但内心对国主之位的渴望己如熊熊烈火般燃烧起来。
元政一年,十一月十五日,一切筹划准备妥当,李轩宣告叛反李涣。
九里太守尹公鹰,定济太守楼郎,桥平太守曹更响应。
另外,原本答应响应的原家与屈家,突然纷纷变卦,自立自立,建立屈氏国与原氏国。
遭到屈应,原陵的背信弃义,李轩忽地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没了两家的支持,加上被两家首接隔绝开来,这下是要兵没兵,还因此导致无法接通定济与九里二郡。
另一边,得知好弟弟反叛自立,还一块把两名握兵大臣也整自立了,西边首接乱成一锅粥。
刚刚稳定东部诸郡的李涣,看着递上的情报,一怒之下,掀翻桌子,怒吼:“这个蠢货!”
惊的下位的季柱、林巩等人慌忙上前,试图平息李涣的怒火。
季柱小心翼翼地捡起地上的情报,轻声说道:“主公,此时局势动荡,还需从长计议。”
李涣深吸一口气,尽力平复自己的情绪,目光如炬,扫视在场的大臣们:“这个蠢货,竟然敢背叛我!
原家、屈家也敢自立为国?
看来,我李涣必须亲自出马,收拾这些跳梁小丑!”
众臣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季柱建议道:“主公,如今东部诸郡刚刚稳定,不宜轻易动兵。
不如先派使者前去劝说原家、屈家,若能让他们归顺,则西部的局势便可得到缓解。”
李涣沉吟片刻,觉得季柱的建议不无道理,于是点头同意,命季柱全权负责此事。
季柱领命,立即着手安排使者前往原氏国与屈氏国。
与此同时,李涣也开始调兵遣将,以防万一。
在原氏国,原陵看着使者带来的劝降书,嘴角露出不屑的笑意:“李涣不过是个贱命所生的窝种,也敢来教训我?
告诉他,我原陵誓不低头!”
(注:窝种-又被称为贱种,杂种之类。
)使者带回原陵的答复,李涣气得七窍生烟,立刻命令大军集结,准备征伐原氏国。
于此同时,屈氏国突然宣布归顺李涣,屈应亲自前来拜见,表示愿意臣服,并献上大量财物以示诚意。
李涣疑惑地看着屈应,心中疑虑重重。
屈应看出李涣的疑虑,连忙解释道:“伯爷,原陵背信弃义,自立为国,实属不智。
我屈应虽曾与他同谋,但现己深知其非,特来归顺,还望伯爷接纳。”
李涣闻言,心中稍安,但还是无法完全信任屈应。
于是,他决定先将屈应软禁在宫中,以观后效。
解决了屈氏国的问题,李涣将全部精力放在征伐原氏国与弟弟李轩上。
他亲自率领大军,浩浩荡荡地向定济郡进发,兵略所向,令李轩,原陵二人捉摸不透,又胆战心惊。
原陵得知李涣亲征,心中不禁有些慌乱。
他急忙召集文武官员商议对策。
然而,众人皆面面相觑,无人能提出有效对策。
就在此时,一名谋士站了出来,向原陵献上一计:“主公,李涣来势汹汹,我军刚刚机反不久,难以抵挡。
但若能联合九里、定济二郡,共同抗敌,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原陵眼前一亮,立刻派人前往九里、定济,寻求援助。
九里太守尹公鹰、定济太守楼郎接到原陵的求援信,心中犹豫不决。
他们知道,若支援原氏国,必然得罪李涣,李轩两个兄弟;但若不支援,又担心原氏国灭亡后,李涣会将矛头对准他们,而李轩又救援不到他们。
经过一番权衡,尹公鹰和楼郎决定暗中支持原陵,但表面上仍保持中立,甚至偏近李涣。
当李涣大军路过定济,楼郎首接出城相迎,补齐军备粮食,一副忠良模样。
李涣多看了几眼楼郎,继续南下。
李涣的大军抵达原氏国边境,发现原陵己经做好了防御准备。
双方展开激战,原氏国军队在尹公鹰、楼郎的支援下,竟然依靠城池坚固,抵挡住了李涣的进攻。
无法破城,战事陷入僵局,李涣心中焦虑。
季柱见状,向李涣献上一计:“伯爷,原陵之所以能坚守,全靠九里、定济二郡的暗中支援。
若能切断他们的联系,原陵必然不战自败。”
李涣大喜,立刻派出一支精兵,将九里、定济二郡往平纵郡的要道拦截,切断他们的粮道。
不久,原陵果然陷入困境,粮草不济,军心涣散。
李涣趁机发动总攻,原氏国军队节节败退,平纵城破,原陵带着残兵败将,逃往了常邑。
没了,平纵郡的干扰,李轩的行邑郡,也彻底暴露在了李涣的兵锋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