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是市里的处级干部,母亲在妇联工作,都是那个年代少有的知识分子。
柯玉的哥哥比他大两岁,生得虎头虎脑,从小就展现出过人的运动天赋。
相比之下,柯玉显得格外瘦小,但他那双明亮的眼睛却透着一股机灵劲儿。
不满六岁那年,母亲就把他送进了小学。
这在当时并不常见,但母亲坚持认为柯玉的智力发育已经足够。
果然,柯玉在课堂上表现得游刃有余,尤其是语文课,他总能第一个背出课文,作文也常常被老师当作范文朗读。
"小玉,来给叔叔阿姨背首诗。
"每当家里来客人,母亲总会这样招呼他。
柯玉从不怯场,站在客厅中央,挺直腰板,用清脆的童声背诵《沁园春·雪》。
客人们惊叹于这个小小年纪就能将诗词背得如此流利的孩子,母亲脸上则露出欣慰的笑容。
小学三年级时,柯玉参加了市里的作文比赛。
那天早上,母亲特意给他换上了新做的白衬衫,还系上了红领巾。
考场里,柯玉握着钢笔,看着题目《我的理想》,脑海中浮现出父亲书架上那些厚厚的书籍。
他写道:"我要像爸爸一样,做一个有学问的人,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
"这篇作文最终获得了一等奖,母亲把奖状端端正正地贴在了客厅最显眼的位置。
初中时期,柯玉的才华更加凸显。
他不仅学习成绩优异,在文艺活动方面也表现突出。
学校组织合唱比赛,他是领唱;班级排演话剧,他自告奋勇当导演。
有一次,他改编了《白毛女》的片段,将原本沉重的剧情加入了幽默元素,逗得台下观众哈哈大笑。
演出结束后,班主任拍着他的肩膀说:"柯玉啊,你将来一定能成大器。
"然而,柯玉的身体发育却始终跟不上他的智力发展。
到了初三,他的身高还不到一米六,站在同学中间就像个小学生。
母亲为此操碎了心,每天变着花样给他补充营养,但效果并不明显。
每当看到哥哥在篮球场上生龙活虎的样子,柯玉眼中总会闪过一丝羡慕。
二、三线岁月1973年,柯玉高中毕业。
那一年,他刚满17岁,是班上年龄最小的学生。
母亲看着儿子瘦弱的身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