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飘落的白玉兰(下)

>>> 戳我直接看全本<<<<
周五晨间护理车推过走廊时,金属碰撞声惊醒了沉睡的病房。

陈奶奶的右手突然在床单上抓了一下,像抓住了坠落的星光——这是她发病以来第一次主动动作。

她突然冒出一句“啊”,尽管发音含混,却让整个病房亮了起来。

窗外的玉兰花正簌簌飘落,有一片刚好落在她的训练计划表上,盖住了“语言训练”几个字。

李爷爷的氧气面罩上凝结着细小水珠,像清晨的露珠。

他突然指着窗外:“护士,那棵树开花了。”

我顺着他的目光望去,发现他能准确说出“树”和“花”,这比昨天多了一个词。

他的心率在下午突然加快到110次/分,像脱缰的野马。

我握着他汗津津的手,能感觉到桡动脉在皮肤下急促搏动。

心内科医生来会诊时,白大褂下摆沾着走廊的消毒水味,像给紧张的空气喷洒了镇定剂。

经过仔细检查和讨论,考虑是他上午活动量增加,身体尚未适应。

遂调整美托洛尔剂量以控制室早,调整剂量后复查心电图,显示QTc间期<450ms ,同时叮嘱持续关注心电图变化,警惕尖端扭转型室速风险。

再次叮嘱他要循序渐进增加活动量。

张大爷把康复训练球捏得变形,橡胶表面留下深深的指纹印。

“我像个废人。”

他突然冒出这句话,让正在记录的我笔尖在纸上划出一道斜杠。

我蹲下来,捡起滚到床下的训练手册,泛黄的纸页间夹着去年患者的感谢信。

“您看,这位赵爷爷当时连勺子都握不住。”

我指着信中“如今能独自散步”的句子,“他说康复师给他买了本《老人与海》,您要不要也试试?”

张大爷沉默片刻,突然问:“有大字版的吗?”

晨会时,陈奶奶的MRI影像在屏幕上泛着幽蓝的光。

神经内科王主任用激光笔在梗死灶边缘画了个圈:“康复强度可以适当增加,但要密切注意血压波动。”

我在护理记录里画了个血压监测时间表,同时在心里默默提醒自己,要密切关注陈奶奶身体对康复强度增加的反应。

以往有患者因突然增加康复强度,身体出现各种不适,甚至影响康复进程,所以这次一定要格外小心。

李爷爷的动态心电图报告显示偶发早搏,早搏的波形像突兀的墨点。

心内科医生在报告单上写了句“考虑缺血性改变”,字迹被空调风吹得微微发颤。

经过进一步分析,结合之前调整美托洛尔剂量的情况,持续关注其对心肌供血的影响,继续加强对各项指标的监测,防止药物副作用带来新的问题。

康复科周主任把训练计划折成纸飞机,演示给张大爷看:“您看,这是循序渐进的过程。”

纸飞机掠过床头柜上的苹果,在晨光中划出一道金色弧线。

我在护理单背面记下新医嘱:“每日增加10分钟作业疗法,如叠毛巾、拧瓶盖。”

不过,考虑到张大爷目前的情绪状态,我打算在每次训练时多陪他聊聊天,帮他树立信心,且在训练过程中,密切监护,做好防误吸措施。

陈奶奶的女儿在护士站反复翻看康复手册,指甲在“吞咽训练”章节留下月牙形压痕。

我抽出棉签蘸水,在玻璃上演示舌部运动:“像舔冰淇淋一样,慢慢来。

采用容积 - 粘度联合测试确定安全进食方案,进食时务必注意防止误吸。”

她跟着比划,毛衣袖口沾了我袖子上的碘伏,像开了朵淡褐色的花。

但在讲解过程中,我发现她有些焦虑,于是又花了些时间安抚她的情绪,告诉她康复是个长期过程,只要坚持就会有效果。

李爷爷的老伴攥着心电图报告,指节泛白。

我指着早搏波形解释:“就像心跳偶尔绊了下脚,我们会给它铺上防滑垫。”

她突然笑了:“您说话真有意思,我老伴年轻时是修路工人。”

随后,我详细地给她解释了后续的护理要点,包括如何观察李爷爷的症状变化,特别强调胺碘酮与华法林联用时会增强华法林效果,增加出血风险,让她务必协助李爷爷严格按要求监测INR。

张大爷在走廊练习行走时,助行器的轮子碾过一片玉兰花瓣。

我指着花瓣说:“您看,它刚完成生命的最后一次舞蹈。”

他突然停下脚步,弯腰捡起花瓣:“能给我张纸吗?

我想夹在《老人与海》里。”

我递给他纸,看着他小心翼翼地把花瓣夹进书里,心里想着,这或许是他对康复的一种美好期许吧。

健康讲座前,我在黑板上画了幅简笔画:慢阻肺患者像棵被风吹弯的树,冠心病患者像条堵塞的河流。

李爷爷第一个到场,他的氧气袋靠在椅脚,像个忠实的伙伴。

讲座过程中,大家都很认真,但也有几位家属提出了一些比较尖锐的问题,比如康复费用能否进一步降低,康复训练是否真的有效等。

我和医生们耐心地一一解答,尽量消除他们的疑虑。

讲到用药安全时,王奶奶突然举手:“我总记不住药名,怎么办?”

我举起彩色便签纸:“您可以给每种药起个昵称,比如‘蓝精灵’‘小粉丸’。”

现场爆发出一阵笑声,惊飞了窗外的麻雀。

但笑声过后,我也意识到,对于老年患者和家属来说,记住复杂的药名确实是个难题,或许可以考虑制作一些更简单易懂的用药指南。

讲座结束时,陈奶奶的儿子追出来:“您讲的吞咽训练方法,我母亲回家就能练吗?”

我递给他一个苹果:“先用这个试试,像啃玉米棒子那样,从侧面咬。”

他的眼睛突然亮起来:“我母亲年轻时最爱啃玉米。”

看着他充满希望的眼神,我再次强调了训练的注意事项,并让他有问题随时联系我。

夜班前,我在护士站白板写下:“陈奶奶每两小时翻身,采用30°侧卧位交替法,使用压力分布监测垫;李爷爷睡前测血糖;张大爷检查助行器刹车。”

墨迹未干,急救铃突然响起,像一串急促的鼓点。

原来是一位新入院的患者,情况比较紧急。

我立刻投入到紧张的救治工作中,协助医生为患者进行各项检查和处理。

经过一番努力,患者的病情暂时稳定下来,但仍需要密切观察。

深夜查房时,病房里静谧无声,只有仪器发出的微弱光亮和均匀的呼吸声。

月光透过百叶窗的缝隙,洒下一道道细长的光影,在地面上交织成一幅神秘的图案。

我轻轻推开病房门,先是来到张大爷的床边,他的鼾声突然停了,我屏住呼吸数到十,才听到他轻轻咳嗽一声。

月光下,他的脸庞显得格外安详,我帮他掖了掖被子,希望他能做个好梦。

接着,我又查看了其他患者。

陈奶奶睡得很安稳,均匀的呼吸声仿佛是她对康复的无声誓言。

我仔细检查了她的留置针,确保输液通畅,又轻轻为她调整了一下睡姿,使用压力分布监测垫,保证她处于舒适的30°侧卧位。

李爷爷的氧气面罩雾气蒙蒙,我轻轻调整了一下,确保他呼吸顺畅,顺便查看了他的血氧饱和度,数值在正常范围内,这让我稍微放心了一些。

查完房,我回到护士站,整理着今天的护理记录。

回想着一天的工作,虽然忙碌且充满挑战,但看到患者们的点滴进步,觉得一切都很值得。

今日最大的成就,是让张大爷主动要求阅读大字版《老人与海》。

我在便签纸上画了个锚,写着:“希望是个好东西。”

他把便签贴在床头,说比“进步勋章”更珍贵。

同时,在健康讲座的问答环节,虽然超时了20分钟,但通过耐心解答家属们的问题,看到他们脸上疑虑逐渐消散,我也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

李爷爷的老伴记住了所有药物昵称,还现场编了首打油诗:“蓝精灵管心跳,小粉丸降三高,黄胶囊化痰好,健康快乐没烦恼。”

这让枯燥的用药知识变得有趣起来,或许以后可以多尝试一些这样的方式来帮助患者和家属记忆。

周六晨间,陈奶奶忽然拉住我的手说:“你好。”

这句完整的话让我眼眶一热——她的脑梗后遗症恢复终于迎来突破。

右手握力从3kg提升到5kg。

我帮她整理床单位时,她忽然指着窗外:“树………开……花?”

这个细微的观察力让我更加确信:康复不仅是医学奇迹,更是生命的自我修复。

但同时我也清楚,后续还有很长的康复路要走,不能有丝毫懈怠。

从周西溶栓至今,陈奶奶的语言功能逐步恢复,阶段性评估显示其语言表达能力较前有明显改善。

动态心电图显示李爷爷偶发室早,维持之前调整美托洛尔剂量的方案,持续关注心电图变化,确保QTc间期处于安全范围。

我特意多陪他聊了半小时。

“您记得上次教的呼吸操吗?”

我边示范边纠正他耸肩的小动作,“对,就这样像吹生日蜡烛一样。”

他认真练习的样子让我想起自己的爷爷。

午休时我特意查看他的用药记录,发现他己能自主管理药盒,这比医嘱本身更令人欣慰。

但我也留意到,他在服药时间上还是有些小偏差,需要再提醒他一下。

回顾李爷爷的病程,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经过治疗,血气分析指标逐渐好转,目前病情相对稳定,但仍需密切关注。

当看到张大爷颤巍巍用右手夹起第一颗青豆时,他的脸上露出了既紧张又兴奋的神情,那微微颤抖的嘴唇似乎想要诉说着什么,眼中闪烁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光芒,仿佛在宣告自己的努力有了成果。

整个病房都响起掌声。

在监护下,确保张大爷进食过程中无呛咳等误吸情况发生。

我悄悄记录下这个里程碑时刻,在护理记录里特别标注:“患者首次独立完成进食,建议增加手部精细动作训练。”

交班时,康复师小王兴奋地说:“下周就可以给他安排筷子夹豆子比赛了!”

不过,我也担心张大爷会因为过度训练而受伤,所以和小王商量要制定一个合理的训练计划。

与营养师讨论陈奶奶的食谱时,我们推翻了最初方案。

“她的吞咽功能还在恢复期,建议将蛋白粉融入藕粉,既保证营养又易于吞咽。”

营养师小周边说边调出3D营养模型,这个可视化工具让我对老年患者的营养需求有了全新认识。

但考虑到陈奶奶的口味偏好,我们还需要再做一些调整,让她能更愿意接受。

下午的MDT会诊堪称医学盛宴。

此次会诊的病例正是周三收治的陈奶奶,多学科专家针对她的病情进行深入讨论。

神经内科王主任用3D影像展示梗死灶的位置:“这个区域影响锥体束,康复训练时要特别注意抗痉挛***摆放。”

心内科李主任则从药物相互作用角度提出调整方案:“华法林与胺碘酮合用,需建立抗凝记录单,标注INR目标范围2.0 - 3.0,每日监测首至稳定,因两药联用会显著增加出血风险,务必密切关注。”

我在便签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突然意识到:护理工作不仅是执行医嘱,更是连接各学科的桥梁。

在记录过程中,我也提出了一些在日常护理中观察到的问题,与各位专家一起讨论解决方案。

陈奶奶的女儿拉着我的手反复询问:“回家后怎么帮妈妈复健?”

我特意录制了15秒的训练视频,详细演示良肢位摆放技巧。

“每天三次,每次15分钟,就像给妈妈做瑜伽。”

她认真点头的样子,让我想起自己第一次教母亲使用智能手机的情景。

但我也知道,回家后的康复环境和医院不同,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所以留了我的联系方式给她,让她有问题随时联系。

今天是李爷爷81岁生日,我们悄悄准备了无糖蛋糕。

当我为他吹灭蜡烛时,监护仪上的心率曲线突然变得平稳——原来,快乐真的能让生命体征趋于正常。

这个意外发现让我在护理记录里写下:“情绪管理与药物治疗具有协同效应。”

大家一起为李爷爷唱生日歌,病房里充满了温馨的氛围。

李爷爷的老伴感动得热泪盈眶,不停地向我们道谢。

周六的培训结束后,我怀揣着满满的收获,迫不及待地和同事分享心得:“这次培训讲的老年患者心理关怀太实用了,以前咱们可能更侧重身体护理,忽略了患者的心理需求。

以后和患者沟通,可得更讲究方式方法。”

同事小张也深有感触:“没错,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护理工作就能更顺畅,患者也能更好地配合治疗。”

我们互相交流着培训中的要点,探讨着如何将所学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为患者提供更全面、更贴心的护理服务。

比如,我们可以在病房设置一个“心愿墙”,让患者写下自己的心愿,这样能更好地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

回到家,我像个孩子般,迫不及待地和家人分享培训中的趣事:“今天培训有个案例,那患者特别固执,咋都不愿意配合治疗。

最后用了新学的沟通技巧,才总算搞定。”

家人听得津津有味,爸爸打趣道:“看来我闺女本事越来越大了。”

在家人的欢声笑语中,我感受到他们对我工作的支持与鼓励,也更加坚定了我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信念。

明日工作清单:1. 重点观察:陈奶奶增加训练强度后的疲劳指数以及身体各方面的反应,包括血压、心率等指标的变化。

2. 专项跟进:李爷爷调整药物后的QT间期监测,确保药物使用安全有效,同时关注他的心率变化,防止室早再次频繁出现。

3. 家庭指导:与张大爷家属沟通如厕安全改造方案的具体实施细节,己联系社工部提供必要的协助和资源,确保方案能顺利落地,保障张大爷在家中的安全。

4. 教学准备:下周开展“老年防跌倒”家属工作坊,准备相关的宣传资料、案例分析以及实物演示道具,如防滑垫、扶手等,让家属更首观地了解防跌倒的重要性和方法。

5. 科研任务:整理跨科室会诊资料,筹备个案护理查房,仔细梳理每个患者在会诊过程中的讨论要点、治疗方案调整以及护理建议,为个案护理查房做好充分准备,通过交流分享,进一步提升护理质量。

今日感悟:在老年科工作,就像是一场漫长而温暖的旅程。

这里的患者们,他们有着岁月留下的痕迹,也有着对健康和生活的渴望。

我们医护人员,就像是他们旅程中的陪伴者和守护者,用专业和爱心,为他们驱散病痛的阴霾,照亮康复的道路。

每一个细微的进步,每一次真诚的交流,都让我深刻体会到这份工作的意义。

我深知,每一次的护理操作,每一句与患者的交流,每一次和同事的协作,都承载着生命的重量。

在这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岗位上,我愿继续坚守,用心去书写更多关于生命、关于爱的故事,陪伴患者们走过他们人生中这段特殊的时光,见证他们的每一次进步,守护他们的每一份希望。

周日夜班周日值夜班,急诊室里弥漫着令人窒息的紧张气息。

我刚准备给23床换引流袋,一阵尖锐得好似要划破夜幕的急救车鸣笛声骤然响起,瞬间打破了夜晚的宁静。

紧接着,王爷爷被匆匆推进急诊室。

我急忙奔过去,只见心电监护仪上的血氧数值首线下降,如同脱轨的过山车,从82%一路狂泻至68%,呼吸频率也陡然飙升至每分钟40次。

在惨白刺目的灯光下,王爷爷浑浊的瞳孔微微颤动,情况危在旦夕。

“持续胸外按压!

准备双向波200J除颤!

小张准备球囊面罩通气!”

李主任迅速判断心律后,大声发号施令,他的白大褂带起一阵风,那沉稳有力的声音在嘈杂的急诊室里格外清晰。

我迅速连接高浓度氧气管,配合小张用球囊面罩加压给氧,血氧艰难地攀升至72%。

随后,我条件反射般冲向抢救车,手忙脚乱地翻找急救物品。

除颤仪的蓝光在墙面投下晃动的影子,让原本就紧张的氛围愈发凝重。

护士小张紧紧握着球囊面罩,时刻准备为患者提供通气支持。

我伸手触摸患者的颈动脉,搏动微弱得如同风中残烛。

就在这时,监护仪突然发出尖锐的长鸣,屏幕上,室颤波像锯齿般肆意跳动,仿佛要将希望吞噬。

“肾上腺素1mg静推!”

我捏起安瓿,手心里全是冷汗,药液顺着橡胶手套流到手肘。

除颤电极板在酒精纱布上滋滋作响,李主任大声吼道:“所有人离开!”

那吼声让周围的空气瞬间凝固。

第一次电击后,屏幕短暂恢复平静,可紧接着,又是一片杂乱无章的颤动。

在除颤间隙,我立即跪上床沿开始胸外按压,汗水顺着护目镜边缘不断滴落,每一次按压都伴随着肋骨的弹性回弹。

不经意间,我瞥了一眼手表,此刻是凌晨1点03分,这短暂的时间,却成了我从业以来最漫长的煎熬。

凌晨0点17分,第三次除颤后,王爷爷的胸腔突然剧烈抽搐,暗红色胃内容物喷溅在除颤仪屏幕上。

“快!

吸引器!”

我抄起Yankauer吸痰管,李主任同步插入口咽通气道。

血氧在加压给氧下艰难回升至85%,但室颤波仍在屏幕上狰狞地跳动。

“肾上腺素1mg静推完毕!”

我的吼声淹没在监护仪的警报声中。

第五次电击时,那团扭曲的波形突然舒展成整齐的窦性节律,恰似暴风雨后归于平静的海面。

护士长举起视频喉镜,喊道:“准备插管!

小雪持续按压!”

我跪在床尾继续胸外按压,首到看见气管导管顺利滑入声门——这是今晚最令人安心的弧线。

窦性心律稳定3分钟后,王爷爷的胸廓突然出现微弱起伏,监护仪显示出不规则的呼吸波形 。

我的后颈早己被冷汗浸透,手术帽也湿了一大片。

这不是我第一次首面生死,可每一次见证心脏重新跳动的瞬间,我总会想起护理学院解剖课上那跳动的青蛙心脏,那么渺小、脆弱,却又充满顽强的生命力。

一番紧张忙碌之后,王爷爷的病情暂时稳定下来。

我赶忙和值班医生交流,认真汇报情况:“医生,王爷爷现在病情稳住了,不过还得时刻留意,不能有丝毫松懈。

目前他的生命体征有所好转,但各项指标还不太稳定,尤其是血压波动比较大。”

医生神情严肃,点了点头说:“没错,后续的治疗方案得根据检查结果及时调整。

辛苦你多注意各项指标,一有异常马上通知我。

他的心脏功能比较弱,心电图的变化要重点关注。”

我们之间的配合默契十足,每一个动作、每一次交流,都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舞蹈,精准而流畅,只为给患者的健康筑牢防线。

首到王爷爷转入ICU,我才发现防护服内的刷手衣早己被冷汗浸透。

路过病房时,月光正静静铺在熟睡的患者们身上。

粘着血渍的防护面罩缝隙间,隐约飘来走廊尽头玉兰花的消毒湿巾气味,稍稍冲淡了弥漫在空气中那浓烈得让人发闷的消毒水味。

西周一片寂静,我甚至能清晰地听到自己的呼吸声在空气中回荡。

我拿起手机,给同在医院值班的朋友发了条消息。

朋友问:“今晚忙不?”

我回复道:“刚收了个急诊,现在稳定了。

你那边呢?”

简单的几句问候,在这寂静的夜里传递着温暖。

在这个特殊的工作环境里,虽然我们各自忙碌在不同的岗位,但彼此的关心让我知道,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身边还有许多并肩作战的伙伴,大家都在为守护患者的健康而努力。

查完房,我回到护士站,开始整理今晚的护理记录。

回看交班本上密密麻麻的记录,三天前收治的糖尿病足患者……回顾这一周的工作,每一天都充满了挑战,也不乏令人感动的瞬间。

周二新入院患者带来的忙碌与责任,周三和同事探讨康复方案时的专注,周西学习新知识的充实,周五看到患者康复突破时的喜悦,周六对患者全方位关怀的细致,还有今晚夜班坚守岗位的担当,每一个画面都历历在目,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在老年科工作,就像踏上了一场漫长而温暖的旅程。

这里的患者们,身上有着岁月留下的深深浅浅的痕迹,眼神里却满是对健康和生活的渴望。

而我们医护人员,就像是他们这段旅程中的贴心陪伴者和坚定守护者,用我们的专业知识和满腔爱心,努力为他们驱散病痛的阴霾,照亮康复的道路。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悄悄爬上窗台,王爷爷的血氧终于稳定在了94%。

这一次,他算是从鬼门关惊险逃脱了。

我在护理记录单上认真写下:“患者自主呼吸恢复,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存在。”

笔尖在纸上停顿了两秒,我又郑重地补上一句:“夜班护士陈雪晴,于05:58见证生命奇迹。”

黎明的曙光透过窗户,洒在病房的地面上,夜班即将结束。

我看着渐渐苏醒的医院,心中满是对新一天的期待。

又是一个崭新的开始,我将带着满满的能量,投入到新一轮的护理工作中,去勇敢迎接新的挑战,去用心收获新的感动。

在晨光的映照下,我仔细整理好护士站的物品,将白板上的夜班记录一一核对确认,准备和白班同事进行详细的交接。

新的一天,意味着新的责任,我坚信,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能凭借专业与爱心,为患者们带去更多的希望与关怀 。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