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作品既有梁巘的严谨法度,又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将隶书的笔意融入篆刻,线条更加流畅生动。
这日,邓石如完成了一方自认为得意之作:"江流有声"白文印。
他兴奋地拿去给梁巘品评。
梁巘仔细审视印章,眉头渐渐皱起:"这流字的处理...不合古法。
""老师,我是参考了汉隶的笔意,使转折处更加自然。
"邓石如解释。
"胡闹!
"梁巘突然拍案而起,"篆隶岂可混为一谈?
你这是离经叛道!
"邓石如从未见过老师如此动怒,连忙跪下:"弟子知错。
""知错?
我看你是有意为之!
"梁巘气得胡须颤抖,"我教你的是正统篆法,你却在搞这些歪门邪道!
"邓石如抬起头,眼中既有敬畏又有不解:"老师,艺术贵在创新。
弟子只是尝试将不同书体的优点融合...""住口!
"梁巘打断他,"篆刻有篆刻的规矩,两千年来无人敢破。
你才学了几年,就敢妄谈创新?
"书房内气氛凝固。
邓石如跪在地上,内心挣扎。
良久,他深吸一口气:"老师,恕弟子首言。
艺术若无创新,终将僵化消亡。
秦汉印章之所以为后世典范,正是因为当时的匠人们敢于突破前人的窠臼。
"梁巘脸色铁青:"好,好得很!
翅膀硬了,就不要老师了是吧?
""弟子不敢。
"邓石如重重磕头,"老师的教诲弟子铭记于心。
但艺术之路,弟子想走自己的方向。
"梁巘沉默许久,终于挥了挥手:"你走吧。
从今往后,不必再称我为师。
"邓石如眼中含泪,再次叩首:"老师养育教导之恩,弟子永世不忘。
无论老师是否认我这个弟子,在我心中,您永远是恩师。
"说完,他起身退出书房。
走出梁府大门时,天空飘起了细雨。
邓石如没有回头,他知道,从此刻起,他必须独自面对艺术之路上的所有挑战。
邓石如在雨中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雨滴打在身上,却比不上心中的寒意。
但他的脚步并未有丝毫迟疑,他明白自己的选择没错。
此后,邓石如踏上了更为艰辛的艺术探索之路。
他西处游历,拜访各地的文人墨客,虚心请教,不断吸收新的养分。
每到一处,他便拿出自己的作品与人交流,听取不同的意见。
在这个过程中,他的技艺越发精湛,风格也更加成熟。
他的创新之举逐渐在小范围内传开,有人欣赏他的大胆尝试,也有人对他嗤之以鼻。
但邓石如不为所动,依旧坚持自己的艺术理念。
几年后,他的名声传遍大江南北,他的作品得到了众多大家的认可。
而此时的梁巘,听闻了邓石如的成就,心中百感交集。
他开始反思自己当初的做法,或许艺术真的需要创新。
这日,邓石如接到一封来自梁府的信,竟是梁巘邀他回府一叙。
邓石如心中五味杂陈,虽有犹豫,但还是踏上了前往梁府的路。
再次踏入梁府,一切如旧,只是心境己截然不同。
梁巘坐在书房,头发更加花白,见邓石如进来,他起身,眼中满是复杂情绪。
“这些年,你做得很好。”
梁巘缓缓开口,“是我当初太过守旧,不懂创新之妙。”
邓石如连忙拱手:“老师,当年若不是您的教导,我也没有如今的基础。”
梁巘摆了摆手:“你我之间,不必再拘师生之礼。
如今我想与你探讨艺术,也想听听你这些年的经历。”
接下来,两人在书房中促膝长谈,从秦汉印章到当下的艺术潮流,从邓石如的创新之路到未来的发展方向。
窗外夕阳西下,余晖洒在他们身上,这场时隔多年的对话,让师徒二人的心再次紧紧相连,也为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续写了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