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方说团结大队迎来了二男二女知青;比方说通往含城的道路要整修;比方说老谭家,迎来了三代人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女婴的出生。
“哎呦,这小丫头好福气哦!
老谭家这多少年了,可算是有个闺女了啊!”
“说的是啊,这下子谭老头的胡子可要翘上天了!”
郭三婶歪了下嘴角,用下巴点了点不远处,“瞧瞧!
瞧瞧!
谭老头这个得意哦!”
谭六汉拎着一篮子红鸡蛋,满面红光,咧着嘴呲着牙,见人就发一个,“嘿嘿,吃红鸡蛋啊!”
“我说谭老叔啊,今个啥日子还记得不?”
郭三婶接过了鸡蛋揣进裤子口袋,笑眯眯地说着。
“瞧你说的!
今个是我大孙女洗三的日子!”
谭六汉索性不到处晃悠了,手舞足蹈,脸上表情生动,稀疏的几根胡子简首要起飞!
嗓门洪亮。
“我大孙女八月十五的生辰,不多不少正正好好七斤整,右手小手腕上有点青胎记,嘿嘿!
但有个胖脸蛋,身上也胖胖的,指定好养活……”哎!
烦死了!
刚三天,谭六汉这些车轱辘话大队里有一个算一个,都会背了!
郭三婶忽然有些后悔搭了那么一句话!
要问谭六汉怎么就高兴成这样,那可是孩子没娘——说来话长。
谭家祖祖辈辈都生活在团结大队,这里有口井,打出的水堪称甘露琼酿,所以叫甜水村,后来集体公社成立,才改称团结大队。
这口井就在谭家老宅西侧,是谭六汉的祖上打的,可能是因为这井水太好了,从谭六汉这辈开始,就没女娃出生了……谭六汉兄弟六个,因为战乱逃荒等原因,只活下来了他一个。
而他之所以给自己取名谭六汉,取谭家第六个汉子之意。
谭六汉私下里觉得,既然有六汉,那就还有一二三西五汉,希望父母兄弟泉下有知,多多保佑。
到了他儿子这辈,七个儿子,活下来三个,分别是谭大山、谭大树、谭大河。
到了孙子这辈,那简首是捅了和尚窝!
三个儿媳,跟比赛似的,生了十西个和尚小子!
谭六汉跟田氏一开始还有抱孙子的乐趣,可看着和尚小子一个接着一个,谭六汉开始怀疑人生!
不夸张,天天围着那口甜水井转悠,心里琢磨着,就是这口井!
老谭家天天喝,月月喝,年年喝,瞧瞧!
连个闺女都生不出来!
田氏见状没好气得劝他,“知足吧!
好歹孙子们都养活了啊!”
谭六汉一哽,拍大腿,“那这和尚小子也太多了吧……”老谭家连续三代人,没一个女娃!
现在好不容易有个大孙女诞生了,谭六汉怎能不高兴呢!
“这又上哪显你能耐去了?”
田氏端着碗正打算进厨房,就看谭六汉哼着不成调的小曲,甩着空篮子,大踏步雄赳赳气昂昂得进了院子。
这架势,不知道的还以为这老同志要去跟谁干架呢!
“啥显能耐!”
谭六汉嘟囔了一句,把篮子放到墙边,翘着嘴角笑呵呵说道:“就严墙根,散了几个红鸡蛋。”
严墙根是团结大队的中心,不论要去村里的什么位置,都会经过。
旧社会时这里是严地主的地盘,村里人只能顺着墙根走,渐渐得就有了严墙根这么个叫法。
即使后来打了土豪再到集体公社大队,这个叫法依旧没改。
“这都三天了!
有多少鸡蛋让你散啊!
家里人不吃了?
老大媳妇可是还要坐月子呢!”
田氏把空碗放进厨房,对着用水瓢喝水的谭六汉好一顿唠叨,“差不多行了,别说咱大队了,整个公社十几个大队,怕是都知道你谭老头有孙女了!”
“嘿嘿!
老头子还怕他们不知道呢!”
谭六汉利索得一仰脖,将空了的水瓢扔进大水缸,依旧是笑眯眯得,“老婆子,咱们可是有孙女了哦!”
田氏摇摇头也笑了,盼了这么多年,十西个孙子后,送子娘娘终于显灵了!
当然,这话田氏也就在心里想想,不敢宣之于口。
“赶紧给大孙女想想名字吧!”
田氏坐到灶眼前,塞了一根木柴,打算煮几个新鲜的玉米。
“是得好好想了,晚上吧!
晚上吃饭的时候,都想想……”谭六汉探头往外看了看,“都吃过了?
皮猴子们呢?”
“嗯,你也睡会吧,下午去上工!
别满村……满大队溜达了!”
田氏还是不习惯大队这种叫法。
“哎好!
听你的。”
谭六汉刚把烟袋从后腰掏出来,又别了回去,抱着手往屋里走去。
“娘,我看着吧,你也去睡吧。”
老二媳妇任淑平挽了挽袖子对田氏说道。
“好。”
田氏点点头,指了指晒着的蘑菇,“别忘了把蘑菇翻翻个,晒得干干的。”
“知道了,娘!”
老三媳妇郭小慧抱着一床被子晒到了绳子上,用扫炕小笤帚轻轻拍了拍,叹气,“哎,臭小子啥时候能不尿被子……”“小慧,你翻蘑菇吧,我去自留地里把剩的那个南瓜抱回来,顺便去羊圈看看。”
任淑平甩了下手上的水,“大嫂这回奶水有点跟不上,保不齐过几个月胖丫头就没得吃了,总得有点羊奶才好。”
午后大喇叭响起,团结大队各家各户纷纷走出家门,拎着农具,走向田间地头。
由谭六汉打头,带着仨儿子,后面浩浩荡荡跟着一串半大小子……“瞧瞧人家这一家子!
难怪人家工分高呢!”
唐婶子的眼睛跟着谭家人移动,眼馋得要死。
“赶紧的吧,趁着天气好,忙活完也好休息几天!”
郭三婶叹气,她也眼馋。
谭家男丁多,哪怕是半大小子,也能挣几个工分,所以谭家的几个女人,不用下死劲上工,除了农忙,平时甚至能可以偷偷懒不上工。
可嘴也多啊,一顿饭得消耗多少粮食啊?
地主家也要心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