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他依旧会去田间地头,查看庄稼的生长情况,顺便和村民们交流,了解村子里的大小事务。
而到了晚上,他便在那间简陋的茅草屋内,点上一盏油灯,借着昏黄的灯光,开始奋笔疾书。
刘洋深知,在这个纸张尚未完全普及,书籍大多靠竹简记录的时代,书写是一项极为耗费精力和物力的事情。
但他没有丝毫退缩,他用削好的竹片,一笔一划地将那些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记录下来。
为了让内容更加通俗易懂,他尽量避免使用生僻的字词,而是以一种类似白话文的风格来撰写。
经过数天日夜不停的努力,刘洋终于完成了第一卷历史故事的整理。
他将其命名为《通俗古今史话》,内容涵盖了从远古传说到秦朝灭亡这一段漫长的历史。
捧着写满文字的竹简,刘洋心中满是成就感,仿佛看到了自己在这个乱世崭露头角的希望。
然而,要想让这本书在文人墨客间流传,还需要一个合适的契机。
就在刘洋为此发愁之时,村里传来消息,说附近县城将举办一场盛大的文会,届时扬州各地的文人雅士都会汇聚于此,以文会友,交流学问。
刘洋听闻这个消息,心中大喜,这不正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吗?
刘洋精心挑选了一部分《通俗古今史话》的内容,用布包好,带着满心的期待,踏上了前往县城的道路。
一路上,他想象着在文会上自己的故事能引起众人的惊叹和赞赏,心中既兴奋又紧张。
当刘洋来到县城时,只见城内热闹非凡,大街小巷都挂满了灯笼,处处洋溢着节日般的气氛。
文会的举办地点在县城最大的书院——清风书院,刘洋随着人流来到书院门口,只见书院大门上方悬挂着一块巨大的匾额,上面写着“清风书院”西个大字,笔力雄浑,气势不凡。
走进书院,里面己经聚集了众多文人雅士。
他们身着华丽的长袍,手持折扇,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或吟诗作画,或高谈阔论,尽显文人风采。
刘洋的出现,并没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毕竟他只是一个穿着朴素的外乡人。
刘洋并没有在意众人的目光,他在书院的一个角落找了个位置坐下,静静地等待着文会开始。
不一会儿,一位身着锦袍,气质儒雅的中年男子走上高台,清了清嗓子说道:“各位同仁,今日我等相聚于此,以文会友,共同探讨学问。
希望大家都能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为我扬州文坛增添光彩。”
台下众人纷纷鼓掌叫好。
文会开始后,众人依次上台展示自己的诗作、书画或是学术见解。
刘洋在台下听得津津有味,同时也在寻找着合适的时机展示自己的《通俗古今史话》。
终于,在一位年轻书生展示完自己的书法作品后,刘洋鼓起勇气,走上高台。
他先是向众人拱手行礼,然后说道:“在下刘洋,来自一个偏僻小村。
虽无出众的诗词书画之才,但近日整理了一些关于古今历史的故事,斗胆在此与各位分享一二,还望各位同仁不吝赐教。”
台下众人听了,不禁露出好奇的神色,有人小声嘀咕道:“历史故事?
这有何新奇的?”
刘洋没有理会众人的质疑,他打开布包,拿起竹简,开始声情并茂地讲述起来。
他讲的是“商鞅变法”的故事,从商鞅入秦的背景,到变法的具体内容,再到变法对秦国产生的深远影响,他讲得条理清晰,生动有趣,仿佛将众人带回到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
台下众人一开始还只是抱着随意听听的心态,可渐渐地,他们都被刘洋的故事吸引住了。
有的人听得入神,甚至忘记了手中的折扇,张着嘴巴,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刘洋;有的人则微微皱眉,陷入沉思,似乎在思考着故事背后的深意。
当刘洋讲完,台下先是一阵短暂的沉默,紧接着便是如雷般的掌声。
“精彩!
实在是精彩!”
“从未听过如此有趣的历史故事,刘兄之才,令人佩服!”
众人纷纷赞叹,看向刘洋的眼神中充满了敬佩和好奇。
那位主持文会的中年男子也走上前来,微笑着说道:“刘兄的故事别出心裁,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述历史,让我等受益匪浅。
不知刘兄这故事可有成书?”
刘洋赶忙说道:“回先生的话,己有第一卷整理完成,名为《通俗古今史话》。”
中年男子点头道:“如此佳作,当广为流传。
刘兄若不介意,我愿助刘兄将此书在扬州文人之间传播。”
刘洋大喜过望,连忙道谢:“若能如此,实在是在下之荣幸,多谢先生相助!”
就这样,在中年男子的帮助下,刘洋的《通俗古今史话》开始在扬州的文人墨客间流传开来。
越来越多的人听闻了这些新奇有趣的历史故事,对刘洋这个名字也渐渐熟悉起来。
随着《通俗古今史话》的传播,刘洋的声名在扬州地区逐渐传开。
一些文人雅士听闻他的事迹后,纷纷慕名而来,想要结识这位才华横溢的年轻人。
刘洋也借此机会,结识了更多的有识之士,为他在这个乱世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