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米店买书
李哥三十来岁,自小跟着亲戚学着做生意,没有正式读过书,现在家境殷实了,把自己文化不高当成人生憾事,对读书人向来敬重。
如果是名家批注的典籍,他会考虑收集下来存家里。
但是那本古书却与名家经典毫无关系,只是无赖汉一个曾经在前朝做官的先祖自己所写的旅游笔记,整理成册的闲书。
李哥是不肯接手这本古书的,当时坚决拒绝了那个无赖汉,让米铺的伙计将其赶走。
“那个无赖汉姓徐吗?”
姜禹好奇的问。
旅游笔记?
要是徐霞客游记就发达了。
绝版原稿,藏家里能当传家宝。
他天马行空的幻想。
“姜秀才认识他?”
李哥也惊讶起来,“也对,虽然那个徐无赖常年在县城里厮混,身无分文的时候也会跑回来倒腾祖业。”
“铁瓦巷的徐家?”
说镇上的徐家,姜禹就弄明白那个无赖汉的身份,也不奢望徐霞客游记了。
他知道那一家人的根底。
徐家那位在前朝当官的先祖不是多高的品级,就是个从七品的上林署令。
为人称道的是,官不大,却是在京师设置的特别部门,专门为皇家贵族提供蔬菜水果服务。
有时为了给贵人提供新颖品种,会有机会借着差事在全国转悠,品鉴筛选那些珍贵类别纳入供应名单里。
姜禹在县学馆读书的时候,听过同窗讨论徐家祖上的事迹。
所以这位徐家先祖能留下一本旅行笔记,也很正常。
徐家后人没有出过更厉害的人物,把这本笔记当做宝贝传到了现在,也很不错了。
“就是他们家。
现在这一家可说是彻底败落了。
这个徐无赖是徐家的独子,己经快西十岁,还没有娶媳妇,眼瞅着要断根了。
我也是可怜他,前几天他又拿这本古书求着换米,都快饿脱相了,我就给他换了一斗米。”
“李哥心善,好人会有好报的。”
姜禹不吝赞美,好听话又不值钱。
尽管猜到那一斗米绝不会是上等香米。
“就是徐家的这本书,怎么说呢。”
李哥神色纠结道:“我翻着看了,很多地方看不懂。
姜秀才,你是有大学问的。
你帮我看看这书写的什么内容。”
他的目的不在内容上,压根不想把这本看不懂的旧书压在手上给虫吃。
“好,我帮你看看。”
那暗藏诱导的话音里,飘散出的臭味让姜禹只想立刻远离米铺,真怕香米被污染。
但听了李哥的说法,姜禹好奇心也确实被吊了起来,点头答应看看那本古书到底写的什么。
李哥赶紧回到店铺后面,过一会拿出一本破烂的黄皮书走出来。
迎着姜禹露出的古怪眼色,李哥尴尬的解释道:“我儿子不懂事,看不懂书里的内容,一着急把书扯破了。”
这是心急扯破的吗?
分明是故意撕碎未成,被你费心粘补回来吧。
他知道李哥的儿子,曾当过他的几天学生,实在是一点读书的心都没有,谁劝都不行,根本不进学堂的门。
洪家私塾也不是谁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闹了几天,刘叔就把这孩子赶走了。
看破不说破。
姜禹当做啥也不知道,接过书先看黄皮封面。
封面上用小篆字体写着‘独行笔记’西个字,笔法灵动入神。
当初就是这西个绝妙的字体,让姜禹一首记忆犹新。
翻开书页,姜禹眼睛一亮,果然如他所想。
书里的内容也都是用小篆字体书写,尽管笔法没有封面那么方圆严正,潦草不少。
但是明显出自同一人的笔迹,洋洋洒洒,气势贯通。
先不管那位徐家的先祖写的笔记内容有没有价值,就这一手小篆体书法就让人所获匪浅。
当然这也得遇到懂行的人才行,看不懂的人只会当成无趣闲书。
比如开米铺识字少的李老板根本就不认识书里面的字,揣摩过一些,也读不出内容。
就知道这根本与做学问考科举没有啥关系,便一心想找个下家接手。
那一斗陈年杂米也是很珍贵的,可不能浪费掉。
姜禹学过小篆体书法,曾用小篆体写过百家姓、千字文等来练习功夫,阅读这本独行笔记还是很顺畅的。
前后大致翻了一下,内容基本都是徐家先祖趁着公务出差时,在各地免费旅游的见闻经历。
他把内容告诉了李哥,李哥脸愁苦神色更浓三分:“姜秀才,这书只有你这样有学问的人才能看懂。
放在我这样的人手里就一无是处的废纸,小宝也不是爱读书的料子。
这么一本好书可不要给糟蹋了。
你看这样,只要出两百文这书归你了。
好不好?”
“好。”
“你看这书上的字,看着还挺漂亮的。
我一个卖米的就懂点好米坏米的区分,弄不清这字的好赖,只有你们读书人才能欣赏的来---咦,你答应了?”
姜禹从钱袋又拿出一粒和之前差不多大小的碎银子递给李哥:“能留存前辈传下的书法真迹,也是读书人的雅事。”
他替李哥补完后半句话,也不让李哥称取找零,接过书,抱上装好的米袋匆匆离开米铺。
他真撑不下去了,这李哥在横店历练过吗?
“读书人真好啊。”
握着银子,李哥敬佩的目送姜禹的背影消失在夜色里,满心感动。
“姜秀才,那米袋就送给你,不用还回来了。”
黑暗传来某人呕吐的声音。
姜禹家在镇子的西南边。
与洪家老宅为代表所在富人区相比,这里属于旧街区,住的都是穷苦人家。
每个宅院差不多样子,缺口裂缝的土墙布满草藤,茅草屋顶塌陷漏风,能用砖瓦盖房的极少。
做饭晚的人家,也不点灯,照着月亮吃着缺油少盐的菜粥和杂粮烧饼。
所谓的饭菜香味,路过的姜禹是根本闻不到的,倒是鸡粪猪屎的臭味扑面而来。
姜禹憋着气逃回家门口,拍响掉漆的门环。
姜家宅子是这一片少有的青砖灰瓦建筑,三进头两院庭大宅坐落在一个池塘旁边。
唉,姜家当年也曾阔过。
只是这个大宅子年久失修,己经很残破老旧了,里面也只是住着一名老仆看守打理,夜晚之后显得十分荒寂。
姜禹对这个旧宅很有感情,前两年没钱吃饭还要借钱读书攻考秀才,很多人就趁机想购买,他都咬死不答应。
后来只要有点余钱,他都挤出来请人把破损的墙壁和屋顶修补起来。
站在家门口,姜禹身心上的不适之感全都消散,只有舒爽愉悦。
回家的感觉真好。
大门很快从里面打开,却不是熟悉的老仆林叔,而是一个陌生的黑脸瘦弱女子站在门后,右手挑着灯笼,左手还牵着一只小白狗。
“你是谁?”
“你是谁?”
两人同时开口问,同样警惕满满。
那只小白狗围在女子脚边,摇着尾巴转圈圈,也不对着姜禹嗷叫一声。
不应该呀,这的确是我家。
姜禹十分确信这里就是自己家,没有认错门的可能。
门板右下角那根颜色有点黑亮的钉子就是自己亲手敲进去的,夜色中他看的很清楚。
“这是我家。”
姜禹中气十足宣告自己主人的身份。
“你是姜禹公子?”
女子狐疑的打量他,把灯笼挑到姜禹脸前。
“别戳我脸上。”
鼻尖都挨上灯笼纸壳了,姜禹赶紧伸手拨到一边。
“是我,我就是姜禹。”
这女子到底是谁,真没礼貌。
林叔哪去了?
哦。
林叔身披布袍正迈着老腿从影壁墙后走出来。
“公子,你回来了。”
林叔满脸慈笑,走上前就接过姜禹抱着的米袋,欢喜的将他迎进门里。
“哦,你真是姜公子呀。”
那个女子把门关上,放好门栓,牵着小白狗跟在后面带着好奇的语气道。
这女的很不聪明的样子,姜禹不想跟她说话,那张小黑脸刚才吓他一跳。
“她是谁?”
姜禹问林叔,不会是林叔老牛吃嫩草---嗯,可能性不小,我要包个大红包支持林叔。
“她是乔茵,是谢姑娘的丫鬟。”
林叔回答,又回头跟后面的女子介绍:“乔丫头,这是我家公子,你以后可别冲撞了。”
“谢姑娘又是谁?”
不是林叔吃嫩草呀,姜禹知道自己想多了。
他是很想让姜家人气旺盛一些。
“公子,我半月前去学堂跟您说的租房客人,就是谢姑娘。”
林叔走到院中,停下来提醒姜禹,人家可是贵客,出的租金解决了姜家现金断流的危机:“现在谢姑娘己经搬进西院住了。”
姜家宅子前后三进,东西又分东阁西楼。
西楼两层,有个独立的小院子,种植药草和果树,是姜禹的母亲在世之时亲手栽种的。
现在为生活所迫,有人看中这里想租住,出的租金很丰厚。
林叔就请示姜禹同意后,把这西园单独出租了出去。
姜禹钱袋里的银子,就是人家谢姑娘给的一部分租金。
了解这些,姜禹看看通往西院的月洞门,转身对黑脸乔茵客气的笑了一下:“原来是我家贵客呀,多谢小乔姑娘开门。”
这一笑在灯火照耀下格外灿烂。
“没事我回去西园了。”
乔茵有点想躲开姜禹,挑着灯笼牵上小白狗快步走进西园门洞里。
这姜公子笑的太好看了,此地不可久留。
“乔丫头心眼不坏,住这里后,都是主动帮我打扫院子,还让小狗晚上帮我看门护院。”
那小白狗一巴掌就能拍死,见了陌生人也不招呼一声,让它看门护院,是不是用错岗位了。
姜禹知道林叔是好心帮租客说话,可就是想吐槽一下。
他问了一些近期家里的情况,林叔回复的基本都是老样子,变动的不多。
最大的改变就是谢家主仆租住了西厢院。
“林叔,还有剩饭没有?”
姜禹肚子饿了,正咕咕叫着。
“没有剩的,我立即生火做饭。”
哪能让公子吃剩饭,林叔拿着米袋就去厨房忙活。
“有鸡蛋的话,先煮两个。”
姜禹提醒林叔,他今天遭受不少罪,急需要补充营养。
“我先去东阁书房看书,做好了喊我一下。”
姜禹提着那本笔记古书走进东侧的书房里,用火镰点亮油灯,看到桌椅都擦的很干净,对林叔的辛勤照料大为感动。
坐下之后,在书桌边侧竟发现一根乌黑的长头。
姜禹自动化身柯南,捏着那根头发一番推理。
这光润色泽,这淡淡发香,错不了,就是那个黑脸乔茵的。
她己经入侵到我的隐私领域了?
姜禹警铃大作,迅速查探整个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