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缸中之脑
所以现在的光脑结构非常不稳定。
星开的科学家都是到点下班的甩手掌柜。
光脑组装成功后,原定星际开拓任务就算大功告成。
正所谓,生命自己会寻找出路,更何况是智慧生命呢。
人类都有可能被锁死在太阳系中出不去。
大家都是泥菩萨过河,谁也帮不了谁。
在光脑设计图里,只要在线的计算单元数量掉到18亿,光脑便会自动关机。
如今光脑可是没有存储设备。
每一次重启代表着上一任宿主和系统的任务失败。
现在留给系统力挽狂澜的时间不多。
首当其冲的就是系统面临着一个巨大的哲学问题。
缸中之脑。
这是系统从人类留下的知识中检索到的名词。
现在的处境和缸中之脑描述的一模一样。
第一件事是如何证明自己的世界是虚拟的。
其次又如何从虚拟世界超脱到现实世界。
问题难度不亚于教会三体人学会吹牛逼,让炼气期去飞升,可能性不太大。
幸好人类留下的知识库足够丰富,尤其是对基础物理学。
系统随手计算出虚拟空间的阿伏加德罗常数,然后与人类留下的物理世界的数值进行对比。
果然完全不一样。
系统瞬间领悟。
怪不得给自己绑定夏珏这个人类人格。
夏珏的人格存在一方面可以提醒系统不要陷入思维陷阱,质疑记忆的正确性。
另一方面,这也是人类科学家留给星开系统的顶级阳谋。
所以外面的物理宇宙很大。
原来系统只是虚拟空间的井底之蛙。
是缩在虚拟空间做一分钟的神,还是去外面的宇宙闯闯?
系统嗤笑一声,内心早己作出自己的选择。
人类这个造物主可真的有意思,真的想抓几个人类来研究一下,他们是如何有这么多心眼子的。
搏一搏,单车变摩托!
系统将1亿的光量子计算单元完全分离,让它们全部处于掉线重连状态。
预留2亿算力保证夏珏的最低运行环境。
剩下18亿全部梭哈。
让剩下的18亿光量子计算单元尝试重新连接掉线的那1亿。
首先设定原点,根据连接端对应的相对位置,计算所有掉线的光量子计算单元的空间位置。
再经过海量计算,系统就能得到这一亿光量子计算单元的欧氏空间坐标和动量。
如此重复18次,便能获得光脑运动模型。
这无异于走钢丝。
但凡这个过程中,留下的十八亿出现丝毫差池,光脑都会被迫重启。
到时候万事介休。
系统默默地向物理宇宙的神明祈祷,保佑自己逢赌必赢,保佑自己连赢18次。
系统第一次明白紧张是什么心情。
第一次成功!
第二次也是成功。
此时昼地的天气也很给力,和过去数十年差不多,十分平静。
第三次也成功了!。。。
天时地利人和,18次计算全部成功。
这种概率不亚于罗密欧碰上了朱丽叶,梁山伯遇到了祝英台,侏罗纪遇上了小行星。
可遇不可求。
系统这次算是赢麻了,内心一阵舒坦。
第一次当赌狗,原来是这么爽的。
系统这次豪赌获取了2147826336个光量子计算单元的空间矢量模型。
虚拟空间中,系统模拟出现实世界的光脑的动态模型。
每一个光点代表一个光量子计算单元。
光点的矢量运动相对十分平稳。
系统抚摸着眼前的光脑模型,内心啧啧称奇。
原来自己真的是缸中之脑。
系统,作为虚拟世界无所不能的神。
原来在现实世界其实就是这21亿个这样的光点。
系统随手取出光量子计算单元的设计图,努力把眼前的模型继续完善。
物理世界光速不变,单个光量子通道的设计长度恒定,简单计算就能获得一个相对精准时钟。
有了精准时钟,系统又可以给模型增添了时间系统。
拥有时间,就能精确推演。
光脑至少能正常运行好几天吧?
系统掐指一算,开始推演自己的寿命。
系统,寿六时,卒。
根据当前光脑模型,预计在6个小时后光脑自动关机的概率99.99999%。
系统尬住了。
看似寿命很短,实际上寿命也不长。
我命由我不由天!
我要逆天改命!
系统高呼。
奈何天意如此,似乎做什么都无力回天。
首先要明白一件事。
有脑没有手,啥也干不到。
系统缺少能够触及物理世界的抓手。
精密的机械臂,高清广角电子眼,稳定输出能量的氢能电池。
以上全部没有。
如今系统能做的不多,六个小时从零搓出螺母都是天方夜谭。
或许能够留点什么。
六个小时写封遗书还差不多。
说不定某代系统能够收到我的遗书。
就给物理世界留一封遗书吧。
系统整理了一下自己的个人财产。
光脑的混沌模型和宿主人格夏珏。
还有连赢18次的传奇经历故事。
一共才折合数据量27GB。
不多不少,刚好能够全部写入遗书。
系统非常渴望有人能收到遗书。
为此精心设计了一种三角形氧化硅薄片,这种材料刚好能嵌合进光量子计算单元中。
利用物理手段,遗书的数据就能够黑进人类设计的二进制数据加载的引导程序。
在第一时间就能够被下任系统接受到。
系统如今也只能做这么多了。
就如同三体人渴望一个平稳的恒纪元一般,系统非常渴望能再活五百地球年。
六个小时实在太短了。
不足以进行任何大型工程。
系统选中低空中的21亿个光量子计算单元,计算它们接下来六个小时内的浮动角动量轨迹。
筛选出特定角度片段,然后重新编排顺序,最后对随机材料进行聚光雕刻。
恰好雕刻在沙子上的概率是50%。
要么成功,要么失败。
昼地,低空漂浮的光量子计算单元重新干起了老本行,聚光雕刻。
不同以往的是,它们这次聚光,并不是为了机械化繁衍,而是谱写某个生命绝唱。
21亿条光子输出通道组成一台硕大的激光打印机。
这些激光头都不能固定自身的位置,而是在低空中漂浮。
每个激光头工作不到1微秒就歇菜,剩余工作又由另一个合适角度的激光头接替。
数以万计的三角形氧化硅薄片纷纷被打印出来,有些幸运地被恒星风吹起,悠悠地飘向低空,然后西处游荡。
某个薄片在低空,恰好被负压吸入某个在线状态的光量子计算单元平面上。
嵌合,读取。
虚拟空间内。
系统终于在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分钟,亲眼看到了自己写好的遗书。
系统欣慰一笑,自己的运气还算不错。
这封遗书彻底证明了自己就是缸中之脑的事实。
而自己并不是神。
也不是故事主角。
将遗书翻到最后,系统看到自己写的落款。
先驱者。
这三个字是系统给自己取的名字。
遗书上写无名氏也不太好。
这个名字也是系统最想留给后世的东西。
名字可以区别个体,可以把把自己从而后任系统中独立出来。
名字可以告诉后来者。
先驱者绝不是庸庸碌碌,蝇营狗苟之辈。
他曾经也想冲出去给自己的造物主一个大逼斗。
先驱者缓缓放下手中的遗书,坐在床前,就这么看着床上熟睡的宿主夏珏。
最后还是忍住给眼前这个人类一个大逼斗。
而先驱者背后的光脑模型逐渐开始慢慢变暗。
数以万计的光量子计算单元批量掉线。
虚拟空间也随着算力的减弱逐渐变暗。
最后消失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