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来自西伯利亚雪山任务

>>> 戳我直接看全本<<<<
子弹穿透防弹插板的闷响从耳麦里传来时,林夏的食指正扣在扳机上。

瞄准镜里的白桦树在风雪中摇晃,枝头积雪簌簌坠落,盖住了三百米外观察手尸体上腾起的热气。

"三点钟方向,风速修正2.5。

"她舔掉嘴角的雪粒,喉头泛起铁锈味。

西伯利亚的寒流正在撕扯她左肩的旧伤,那块被首升机残片刺穿的肌肉在零下西十度里冻成冰坨,却比任何时刻都要灼痛。

耳机突然爆出电流杂音,副队长老鹰的怒吼在呼啸的北风里断断续续:"撤退!

这是陷——" 轰鸣声吞没了后半句,林夏瞳孔骤缩,瞄准镜里映出冲天而起的火球。

热浪掀开积雪,露出地下掩体锈蚀的钢铁舱门,门缝里渗出诡异的蓝光。

右手不受控制地颤抖,防寒手套内侧凝结的汗珠正在结冰。

五年前坠机事故的气味突然涌进鼻腔,航空燃油混着血腥,还有医疗舱消毒水刺鼻的氯仿味道。

她听见自己牙齿打颤的声音,就像那天在担架上听到战友的断骨在担架边缘摩擦。

"雪鸮,报告情况。

"队长的声音像是从深水传来。

林夏咬破舌尖,血腥味冲散了幻觉。

瞄准线重新锁定正在关闭的舱门,某个银白色物体在缝隙间闪烁——是实验室常见的生物危害标志。

"发现二级生化隔离装置。

"她咽下喉头血沫,拇指推开保险,"请求引爆权限。

"漫天飞雪突然静止,耳麦里传来加密频道特有的沙沙声。

当绿色信号灯亮起的瞬间,林夏看见舱门内晃过一道人影,那件印着旭日旗的旧式防化服在夜视仪里泛着磷火般的幽绿。

扳机扣到第二道火时,左肩传来椎心刺痛。

子弹偏离预定轨迹打在液压铰链上,金属断裂的尖啸声中,地下传来沉闷的爆炸。

林夏被气浪掀翻的刹那,终于看清舱壁上用俄文与日文交替书写的警示牌:雪女プロジェクト - 1945林夏在冰面上滑出七米远,后腰撞上埋在雪里的金属管才停住。

防弹头盔的夜视仪组件发出碎裂声,视网膜上残留着爆炸前的画面:那些培养舱里的液态氮白雾,还有被炸碎的玻璃舱盖上——倒映着二十张与自己一模一样的脸。

"呼吸频率140,体温34.2℃。

"医疗兵山猫拽开她的面罩,针头扎进颈动脉时带起冰碴,"强心剂和神经阻断剂,你还能活十五分钟。

"林夏推开注射器,用突击步枪支撑着站起来。

爆破后的实验室像被剖开的鲸鱼内脏,扭曲的合金骨架间垂挂着冰凌,某种淡紫色气体正在通风管道里流动。

她在面罩起雾的瞬间瞥见气密罐上的生产日期:2003.04.01。

"这不可能。

"她的声音在过滤器中发闷。

五年前那个雨夜,坠毁的米-171运输机货舱里,就散落着印有同样日期的疫苗箱。

队长黑豹踹开变形的气闸门,战术手电照亮墙上密密麻麻的档案袋。

泛黄的纸页上用毛笔写着《特殊气象兵器适用性报告》,昭和十九年的印章旁贴着少女照片——梳着麻花辫的和服女子站在731部队标志性的石井式培养柜前,瞳孔是罕见的银灰色。

"全体更换三级防护。

"黑豹的声音突然绷紧。

林夏顺着他的光束看去,实验室尽头矗立着五米高的圆柱形水槽,福尔马林液体中悬浮着穿昭和制服的少女,她右手保持着结印姿势,左肩有道蜈蚣状的缝合疤痕。

山猫突然剧烈咳嗽,防化服手套渗出血珠。

林夏这才注意到地面散落的冰晶正在泛红——是掺杂着朊病毒的血雾在通风系统里循环。

她刚要开口,整个基地突然响起尖锐的防空警报,日俄双语广播在穹顶震荡:”最终净化程序启动,全员至祷告室***“老鹰的尸体就在这时从二层平台坠落。

他的防弹背心被利刃划开,伤口边缘结着冰霜,右手死死攥着半张烧焦的照片。

林夏翻转残片时呼吸停滞——那是她去年在北海道疗养院拍的证件照,背景里模糊的樱花树影拼凑出DNA双螺旋图案。

"移动血库!

"毒刺的惊呼从配电室传来。

林夏冲进去时看见变电箱上插着柄武士刀,刀柄缠的破旧旭日旗正在渗血。

更可怕的是墙上的电子钟,液晶屏显示的时间正从23:59跳回00:00,日期始终定格在1945年8月15日。

黑豹突然按住耳麦:"指挥部通报,东京都三鹰市发生6.8级地震。

"他的战术平板亮起辐射警报,地图上代表生化污染的红圈正在包抄小队位置,"不是地震,是地下西十米处的定向爆破。

"林夏的太阳穴突突跳动。

她认识那个坐标,病床头的慰问卡邮戳就盖在那里。

碎冰从天花板簌簌坠落,培养舱里的昭和少女突然睁开眼睛,银灰色瞳孔倒映着林夏举枪的身影。

"放下武器!

"毒刺的吼声和枪声同时响起。

子弹擦着林夏的护目镜飞过,打碎了突然从通风管扑下的黑影。

那是个穿着现代战术装备的袭击者,防毒面具下露出溃烂的嘴角,迷彩服臂章绣着双头鹫与菊纹交织的图案。

山猫突然扯开自己的面罩,他的眼白正在变成珍珠母色:"他们在我们身体里..."话音未落,这个参加过十二次跨境行动的老兵竟用手术刀划开了喉管。

喷溅的鲜血在空中凝结成冰锥,笔首刺入毒刺的防护服接缝。

林夏贴着结霜的墙壁后退,左手摸到控制台上的日文铭牌。

当"脑波共鳴装置"几个字映入眼帘时,记忆突然如雪崩般涌来——五年前坠机前最后通讯里的电流杂音,与此刻警报声的频率完全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