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他们,组上了。
沈执和林听夏,被自然归在一组,不出意外。
“人物分析的范围是教材内外均可,时间控制在三分钟以内,每组挑一个人物。
内容要有逻辑、有观点、有分析。”
老师最后强调。
林听夏翻着资料,没抬头。
沈执则撑着下巴歪着身子,看她看得挺认真。
“想分析谁?”
他开口。
林听夏翻书的动作没停:“你不是说你选?”
“是啊,但也得听你意见。”
他说得云淡风轻。
林听夏想了想:“那就鲁迅吧。”
“鲁迅?”
“有内容,也有观点。”
沈执沉默两秒,“你确定不是因为他是高频考点?”
林听夏挑了下眉:“如果一个人既有争议又有深度,为什么不用?”
沈执盯着她看了两秒,然后笑了:“你这个人……挺有意思。”
林听夏没有接话,而是从书包里抽出一支中性笔,一本空白笔记本。
“你说你来选题,那你先把提纲写出来,我来改。”
她语气一如既往地平稳。
沈执:“你这是不信我能一次成稿?”
林听夏:“我只是按你的分工来。
你来选,我来总结。”
沈执被堵得一噎,半晌,耸耸肩,“好。”
两人约好去图书馆一楼自习室写稿。
刚一坐下,沈执就打开笔电开始噼里啪啦打字,旁边林听夏摊开纸笔,安静看书。
十分钟过去,他敲完初稿,侧头看她:“想听吗?”
“你念。”
“‘如果用一个词形容鲁迅,我会说——硬气。
’”沈执语调懒洋洋,却意外带劲,“‘在那个黑暗的年代,别人选择沉默,他选择发声。
别人选择苟活,他选择燃烧。
’”“‘他笔下的阿Q,讽刺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时代的软骨。
’”“‘他的冷漠,是愤怒的极致;他的讽刺,是热爱的反向表达。
’”林听夏听得很认真,首到他说完,她低头在本子上写了两行字。
“你写得挺燃,但没有主线。”
沈执:“什么意思?”
她递过来,“逻辑链太散,从‘硬气’切到‘燃烧’,再到‘讽刺’,每一段都可以单拎出来讲一节课,但你只有三分钟。”
“所以?”
“所以你得挑主线,其它变成例证。”
沈执盯着那一页字,目光一顿。
她写得条理极清楚,甚至还用符号标出节奏停顿的位置——主张:鲁迅的“愤怒”不是无序的情绪,而是有意识的启蒙工具。
逻辑层次:愤怒来源 → 时代沉沦与人民麻木;表达方式 → 杂文与小说双线出击;实质价值 → ***国人思考与反思。
沈执忽然觉得……他好像有点栽。
第二天中午,两人被老师安排在教学楼前小礼堂试讲。
试讲时,林听夏先说。
她声音平稳、眼神坚定,逻辑清晰,从引入、过渡到总结,节奏掌控得恰到好处。
即便没有演讲稿也毫不结巴。
底下几个老师频频点头。
沈执第一次当“辅助发言”配角。
轮到他时,他用了自己写的那段开场,但特意压低了语速,让节奏与林听夏的内容连贯。
最后一句,他看着老师,也看了林听夏一眼:“所以,我想说,他写作,不是为了发泄愤怒,是在替我们提灯。”
全场静了一秒,随即响起掌声。
他们从台上下来的时候,林听夏轻声说:“你最后那句,是即兴加的吧?”
沈执眨了眨眼,“被你看出来了?”
“语气和节奏都不一样。”
沈执笑:“那你觉得怎么样?”
林听夏顿了顿,点头:“加得不错。”
“那就是说——我也有救?”
林听夏轻轻一笑,淡淡的:“你只是没认真过。”
沈执看着她,第一次发现——她的笑,也挺好看。
不是讨好,也不是敷衍,是那种——真正松弛的肯定。
他忽然想起之前的她,总是一个人坐在角落,看书、吃饭、做笔记。
现在,她说出的话却清晰得像光。
他有点好奇她是怎么做到的。
他也第一次,想和她真正聊一聊。
不是作业,不是任务。
而是她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