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 章 远离失望的原生家庭
尤其是洪家的族人,那是各种羡慕妒忌和恨,毕竟是全额公费念书,不管学习好否,都是可以给家里省去一份口粮,在那个糟糕的年代是件多么好的事情。
“洪承畴啊,公费去泉州念书啊?
我们都等你中了举人回来光宗耀祖哦,哦,对了,你还不是个秀才,没办法参加科举呢,哈哈!”
“洪秀才家的儿子,肯定也是个秀才,不过,如今的年月,秀才也没啥用啊。”
“就是,就是,想当年,你爹洪秀才还不是偷了你外祖母的首饰过活?”
“洪承畴,你怎么就可以得到洪启胤大人的资助呢?
不会是被潜规则了吧?”
这些杂七杂八的声音,冷漠的眼神,嘲笑的嘴角,洪承畴早就看了太多年。
他很清楚,人一旦穷,就会被人看不起,当他准备离开霞美村的时候,就暗暗发誓,不中举人,绝对不会回家乡。
等到他金榜题名的时候,再风风光光回来,让他们高不可攀,见到他只能谦卑的称一声“洪老爷。”
在泉州念书的时候,虽然能得到族伯洪启胤全方位的资助,但洪承畴绝对不会乱用一两银子,多年未曾回家,全心全意投入到学习中。
虽然也考中了个秀才,但他很清楚,这才是个起点,刚刚开始。
“承畴,我侄,信中喜闻你己考上秀才,为师很是高兴,但这绝对不是你的终点,一定要继续努力,准备乡试。”
师傅洪启胤虽然远在云南,但和洪承畴保持书信往来,他也从师傅的信中,了解当时朝廷的***,也建立了考取举人,好为朝廷效力的志向。
当然最关键的是,只有中了举人,才有机会为官,养家糊口啊。
春去秋来,洪承畴最美好的学生时代终将过去,万历西十三年(1615年),收到师傅洪启胤从云南寄来的一封信,让他前往福州参加乡试。
信中提到了,“承畴,我侄,如今世道混乱,边境不安,就连关外女真人都是图谋不轨,试图建国。
你也己二十三岁,是时候去考取功名,为国效力,光宗耀祖,报答家中老母。
令有一百两银票,供你前往参加乡试之费用。
考完试,回霞美村看看,你家中的老母也很是想念。”
从泉州到福州将近二百公里,在当时来说,不管通过水路还是陆路都要十来天的工夫,租马车,找船家都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洪承畴虽然有师傅赞助的一百两银子,但还是提早两个月出发,想多徒步,省下费用交给自己的母亲用于家用。
参加完乡试后,洪承畴都不和当地的学子聚会,一是怕费钱,二是想要早点回家看看老母亲,那样穷困的日子,让洪承畴记了一辈子。
他原本希望通过科举后成功入仕,不过后来发现这大明朝早就是危机西伏,毫无拯救的意义,这也是他投靠大清的主要原因之一吧,当然这都是后话。
经过长途跋涉,洪承畴终于站在霞美村口的时候,他发现村子再也不是他记忆中的样子,而是更加的荒芜。
大量的良田无人耕种,家家都是破败不堪,村民个个都是精神颓废,一派萧条。
洪承畴和几个街坊打了招呼后就赶回家,推门而进的时候,就看到母亲和弟弟正在赶制豆腐干,看到洪承畴的时候,也是呆住了。
“娘,我回来了?”
白发苍苍的傅氏看着自己的大儿子,今年没见,还是没长高,估计就是营养不良,放下手里的豆腐后问道,“你中举了吗?”
一旁的弟弟洪承畯的双眼里也是充满各种期盼,小声说道,“也没听到官家有报信啊。”
“娘,三弟,还没发榜呢,我着急回来看你们呢。”
“呀,你没中举回来做啥?
帮我卖豆干啊?
还要浪费家里的口粮,真是的。
还有,你有媳妇了吗?
去泉州那么多年,连个媳妇都没捞到。”
“就是啊,大哥,你不成亲,我也不能成亲,我可等不了了,我女朋友肚子都大大的了。”
洪承畴听到这里的时候,突然感觉这乡下人都怎么了,一点亲情都不讲吗?
自己风尘仆仆赶回来,连个拥抱都没有,全都是这些鸡毛蒜皮的事情。
别说媳妇了,就连个相好的都没有,谁会看重一无功名二无家产的穷书生啊?
想到自己这么多年出门念书,对家里也是没什么贡献,于是把自己存的一百两银子交给母亲傅氏,“三弟,男儿志在远方,婚姻一事是讲究缘分的。”
“别介,我还想抱孙子呢,老三,如今你大哥拿了一百两银子回来,你赶紧把婚事给办了,你那个女朋友也等不了。”
洪承畴没有想到自己把存了好几年的银子拿出来后,依旧没有得到母亲傅氏的关心,反而去操办三儿子的婚事。
在家看了几天家人的冷漠后,洪承畴办了点纸钱和香烛,打算上山给父亲洪秀才和二弟扫墓。
这上山的沿途,洪承畴再一次看到霞美村的败落,就连坟头上也是荒草连片,甚至长出了很多小树来,看来也是好多年没人祭奠了。
想来也是,当肚子都吃不饱的时候,谁还会顾及这个。
洪承畴蹲坐在洪秀才坟头,说着一些思念的话,磕完头后,想着回家和母亲打个招呼,继续回泉州去念书。
这还没到山下的时候,就听到村里锣鼓喧天,鞭炮声此起彼伏,也不知道这村里有什么大事发生。
刚到村口,就看到几个村民迎了上来,也改变了之前的态度,低眉顺眼的对着洪承畴大声说道,“中举了,中举了,洪老爷,你赶紧回家啊,你家三弟到处找你,各府、县里来的老爷等着你呢。”
洪承畴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连忙跑到家门口,全都是洪姓族人,还有县里,府上的各色不认识的官员,看到洪承畴后纷纷上来祝贺,“恭喜洪老爷,喜中第十九名举人!”
寒窗苦读十多年书,也终于换来高中举人的一天,这一子成了当地的大新闻,每天上门来祝福的,打秋风的人,也是络绎不绝,就连傅氏都不曾想到,这家里有这么多亲戚朋友?
反正,自己是没钱的,来就来,凉白开一杯罢了,不做任何区别对待。
当然,人家也不在乎这个,相反,各色礼物塞满了洪家的三个小房子,让傅氏也是欢喜连连,就对洪承畴的态度也全都变了。
“娘,我师傅来信,让我尽快回泉州城,他给我安排了一门亲事,在泉州完婚之后,就赴京才参加会试。”
傅氏很是清楚,自己大儿子中了举人,再去参加会试,不管成绩如何,今后也要为官赚钱,马上就可以贴补家用。
原本婚姻大事,应该是父母做主,但一想到自己家里的窘困,也是没有条件操办的。
既然儿子师父安排妥善,自己也不用操心,关键是将来银子到位就行。
于是傅氏开始哭哭啼啼讲述自己一辈子的不容易,只希望儿子将来能不忘老母,补贴三弟。
洪承畴回家后经历了被忽视,冷漠,突然又中举,周边全都是各路马屁精,也算是看透了那些人。
和母亲傅氏简单告别后,赶到泉州城去拜见自己未来的岳父泉州城的李员外郎。
这李家祖上也是世代为官,也算是书香门第之家,在洪启胤的牵线搭桥之下,肯定喜欢这个新科举人的,在李家宅内装修出一套小别院,算是给一对新人的礼物,大摆酒席几天,也算完成了婚姻大事。
“李员外郎,真是恭喜你啊,新科举人成了你的女婿啊。”
“哈哈,同喜同喜。”
有时候人生的改变也就那么一瞬间的事情,都说人生三大喜事就是金榜题名,洞房花烛夜,他乡遇故知。
洪承畴抱着娇妻,都不敢想象这是真实的生活,都有点不舍得进京参加会试,倒是他的老丈人是个明白人。
“好女婿啊,我这里己经安排好车马,书童,你尽快启程进京准备会试的事情。
你师傅也在京内,我也给你准备好各色礼物和银子,到时候你们师徒好好聚聚。”
洪承畴想着上次去福州考试,为了省钱,几乎是靠徒步的。
如今中举后待遇变成那么好,不过就是不放心把自己的小娇妻留在家里,好想夜夜温存啊。
“好女婿,考完试赶紧回来,我们都在家里等你,可千万别让你的老婆等太久啊。”
万历西十西年(1616年),当洪承畴从泉州远赴京城参加会试的时候,他自己都没想到,他的人生开始变得精彩起来。
当然他也不知道远在关外的女真人首领努尔哈赤,不光统一了女真部落,并在赫图阿拉城称汗建国,把苗头首接瞄准了大明朝。
或许老天也不想辜负洪承畴苦读那么多年书,给到他一个转变人生的机会,洪承畴会试后居然连捷登科, 获得了二甲第十西名的成绩,赐进士出身,担任江西清吏主事。
先后做了员外郎,郎中等职务。
因为表现突出,又在京城刑部任事六年,开启了他在大明朝为官的阶段,大明朝的一颗星星即闪放出光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