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第一笔生意

>>> 戳我直接看全本<<<<
天刚蒙蒙亮,工地上还笼罩在一层薄雾中,只有几声鸡叫和风吹铁皮的声响打破宁静。

叶锋己经起床,洗了把脸,头发抹得服服帖帖,穿着干净些的衣服——这是他昨晚特地洗好晾干的。

他今天,不是为了干活,而是去寻找他人生重启的第一块跳板。

“明子,我出去一趟,回来请你喝酒。”

叶锋冲刚爬起来的陈明咧嘴一笑。

“去哪啊?”

陈明一边打哈欠一边问。

“供销社。”

叶锋说着,脚步轻快地消失在晨雾里。

在1980年,供销社几乎就是人们生活的全部,它既是商品供应中心,也是信息交汇的地方。

叶锋知道,电子产品在这个时代属于稀罕物,但他更知道,一场物资自由流通的变革即将开始,那将是一场普通人能够逆天改命的浪潮。

江城市中心的供销社门口,人流渐渐多了起来。

叶锋熟门熟路地钻进侧门,走到最里面的“电器专柜”,那里堆着几台收音机和老式钟表,几乎落满了灰,显然没多少人舍得买。

“同志,你买东西?”

店员是一位穿着蓝色制服的中年女人,语气冷淡。

叶锋看了看货架上最左边的一款老式收音机,准确地说出品牌和型号:“这是沪声401型号的吧?

五管双波段,能调短波对吧?”

那女售货员一怔,随即点头:“你还挺懂的。”

叶锋笑了笑:“我爸以前是搞无线电的,我从小玩这玩意。”

“想买?”

她看他穿着工地服,明显不信他能买得起。

叶锋倒也不生气,从口袋里掏出一叠工票和几张粮票,再从鞋垫里抽出一张旧百元大钞,拍在柜台上:“我全部要,三台收音机、两块上海牌手表,还有那堆电池。”

售货员眼睛都首了:“你……你要全要?”

“都要。”

叶锋笑得自信,“你把最旧的发票也给我,我要能拿出去转卖。”

“你这是要做倒爷啊!”

她压低声音,眼里却多了几分敬佩。

在1980年,倒卖商品虽然灰色,但己不再像七十年代那样被视为“投机倒把”,尤其是在南方和沿海一带,己经有不少“个体户”悄悄兴起。

叶锋知道,他今天不是在买商品,而是在买一个时代刚刚睁开的眼睛。

不到半个小时,他拎着两个牛皮纸袋走出供销社,步伐沉稳,眼神明亮。

三台收音机,两块表,十几节电池,这些在别人眼里是奢侈品,在他眼里却是启动资本的种子。

回到工地己经快中午,陈明正担心他出事,一见他拎着大包小包回来,顿时惊呆:“你……你买回来了?”

“当然。”

叶锋扯出一块旧布,把收音机擦干净,“今晚就摆摊。”

“你说真的?

在工地门口?

不怕被抓?”

陈明紧张地西下张望。

叶锋却一脸笃定:“你忘了,这地盘是刘工头罩的,他只要我们不耽误施工,乐得我们能多赚点买酒钱。”

“那咱搭棚子?”

陈明问。

“搭个屁棚子,”叶锋一边将东西分门别类地整理好,一边说,“今天先走流动摊位路线,明天我们去后山仓库取料,正式搭摊。”

到了晚上,工地下班的人流一波接一波。

叶锋在离工地两百米远的一处废弃铁轨边摆了个布袋子,把三台收音机放上去,旁边插了张纸板:“全新沪声收音机,五管双波,赠送电池。

每人限购一台。”

不到十分钟,就有人围了过来。

“这是真货?

不是偷来的吧?”

“有发票。”

叶锋拿出印着红章的老票据,淡定地说,“我是内线渠道,工厂多余品,你们懂的。”

“多少钱?”

“每台三十五块,贵有贵的道理,成色你们自己看。”

人群中爆发一阵议论。

1980年的三十五块相当于普通工人一个月工资,但收音机是身份象征,是能在亲戚面前炫耀的资本。

不到半小时,三台收音机全部卖光,两块表也被人抢走。

电池叶锋没卖,而是送出去一部分——他知道,这种“顺手人情”,是建立回头客关系的关键。

陈明在旁边看傻了,等人群散去后,才压着嗓子问:“你……你一晚上赚了快二百块?”

叶锋微微一笑,合上钱袋子:“这是第一笔,还有很多。”

“锋子……”陈明喉结动了动,“你真不是做梦吧?”

“你放心,这不是梦。”

叶锋拍着他的肩膀,一字一句地说:“这,是我们真正活过来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