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不鸡娃的爷爷真好
我家有个不鸡娃的爷爷,爷爷的口头禅就是“读书略知其大义,即弃去。”
伯父是自鸡派的。
自律得很。
从小读书写作,都是自己给自己加难度,派任务,没有完成就闭门不用膳。
伯父是苏家第一个进士。
常年在外做官,严明有威。
从我们出生就未曾谋面。
父亲则是把爷爷的话奉为信条。
父亲是自由发展派。
自由游侠,热衷山水。
27岁以前未专心钻研学问。
却热衷参加科举考试。
虽然和科举考试八字不合,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爷爷对父亲都没有高压政策,对孙子辈就更加宽容。
伯父不在家,父亲不在家,爷爷又是怀柔派。
全靠母亲才能压得住皮猴们。
我这两兄弟,火象射手的苏轼水象双鱼的苏辙,苏轼天马行空,文采斐然,苏辙稳重谨慎,北宋著名的“还得捞”cp。
母亲忙于经营生意的时候,管他俩的重任就落到我头上。
美其名曰孩子王。
爷爷喜欢饮酒,尤其喜欢饮酒后赋诗,诗多至千余篇,诗是没怎么存下来,只依稀记得“夜宴偶斟红友酒,早朝犹亿紫宸班”。
酒缸倒是可以来数一数。
大姐早幺,二姐十三岁也早亡了。
虽是老三,却也担起家里的大姐职责。
子瞻小时候很顽皮,趁祖父不在家,就爬缸沿,偷舀小酒尝尝,呛得满脸通红;子由性子谨慎,只舔一滴,皱眉吐舌。
母亲担心饮酒影响孩子。
便命人藏起满缸酒。
只留下空酒缸。
大姐不易当,不仅管学习,管吃喝,管玩耍,还要管安全。
子瞻攀爬不小心掉到缸里。
还好我想起了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方法。
有时候读语文也是救命。
正当我西处寻找,子由己经拿起砖头砸了个大口子,顺利把子瞻捞出来。
真是从小就负责捞哥。
快乐的日子总是嫌不够长。
爷爷去世了,那一年,我13岁时,子瞻11岁,子由9岁。
那一年,我们见到了未曾见面的伯父,也盼来了父亲的回归。
因祖父之丧,父亲此后十年未曾再出游。
伯父藏书数千卷。
这是我们的大宝藏。
还好是书籍陪着我们度过了黑色的岁月。
从前是母亲亲自教导(单打),现在父亲也回来,马上升级为混合双打。
母亲常说,读书不能只是以书自名。
要向古人学习,名节自励。
父亲,自己从前享受的是静待花开政策,结果等自己当爹了,却要采取高压政策。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他怎么没明白育人的境界。
别逼我啊。
兔子急了还咬人呢。
父亲必备戒尺。
十年啊。
十年与戒尺日日相对。
父亲经受了考公的一轮轮筛选,更是体会到努力学习的重要性。
每天都要查早课。
"今日考《论语》。
"苏洵目光扫过我们三人,"子由先来。
"苏辙从容不迫地背诵起来,一字不差,顺利过关。
接着是苏轼,他不仅背诵流畅,还加入了自己的见解,引得父亲点头称赞。
轮到我时,我深吸一口气,我是理科生啊,还好正时原主的记忆如潮水涌来,嘴巴记忆来了,不仅背出原文,还模仿苏轼加了段评述。
"哦?
"父亲眼中闪过惊讶,"八娘今日见解独到,倒像是认真思考过的。
既然如此,尝试作诗一首如何?
"我心跳加速,现代积累的文学知识用不上。
全靠原主的才情在脑中自由发挥。
此刻的我只是个工具人。
片刻思索后,我开口吟道:"德政如春风,化雨润无声。
官清民自安,法简国长安。
"念得什么鬼?
我都不明白啥意思。
反正是原主的才华发挥。
真是不仅考背诵还要考自主命题作文。
我是来拯救命运的,不是要过来背诵和创作古诗的。
才女不是我,我不是才女,勉强算得上财女。
苦涩啊。
留给我的时间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