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尘埃与重生
像有一团无形的火,炙烤着他的每一寸皮肤,连吸入肺腑的空气都带着灼人的温度。
耳边是声嘶力竭的蝉鸣,一声高过一声,仿佛要将这沉闷的夏日午后彻底撕裂。
他猛地睁开眼,映入眼帘的是斑驳发黄的天花板,一只老旧的吊扇在头顶有气无力地转着,扬起的风微乎其微,反而更添了几分烦躁。
这不是他熟悉的省发改委办公室,更不是医院那惨白的病房。
李致远挣扎着坐起身,环顾西周。
这是一间极其简陋的房间,大约只有七八个平方,靠墙一张吱呀作响的木板床,床板上铺着一张粗糙的凉席,散发着汗水浸润过的酸味。
对面是一张掉了漆的旧书桌,桌上放着一个搪瓷脸盆和暖水瓶。
墙壁是石灰刷的,多处己经剥落,露出底下暗黄的土坯色。
这是哪里?
一股不属于他的记忆碎片如同潮水般涌入脑海,冲击着他因宿醉和重生而格外混沌的神经。
李致远,男,22岁,汉江大学经济管理系应届毕业生,分配至偏远贫困的云川县红山镇人民政府,昨天刚报到……红山镇?
云川县?
汉江大学?
李致远的心脏猛地一缩,一股荒谬而狂喜的情绪瞬间攫住了他!
他颤抖着伸出双手,那是一双年轻、骨节分明、皮肤带着健康小麦色的手,充满了力量和活力,而不是他记忆中那双布满老年斑、因长期伏案而有些变形的手。
他真的回来了!
回到了1994年!
上一世,他李致远也曾意气风发,从基层做起,凭借着能力和那么一点点运气,一步步走到了省发改委综合规划处的副处长位置。
虽然只是个副处级,但在那个核心部门,也算是掌握了一定的信息和政策资源。
他曾以为自己能在那个人生节点上,推动一项他酝酿己久的、关于区域协调发展与生态补偿的政策建议,那几乎耗尽了他半生的心血。
然而,现实给了他狠狠一击。
在那个决定性的论证会上,他的方案因为触动了某些既得利益,也因为显得不够“立竿见影”,被轻易地否决。
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他看来短视且后患无穷的“大开发”计划。
他据理力争,却被扣上了“思想保守”、“不顾大局”的帽子,逐渐被边缘化。
眼看着错误的决策推行,眼看着他预言的生态破坏、社会矛盾一步步变为现实,他却无能为力。
最终,在一次下乡调研途中,积劳成疾,心力交瘁,带着无尽的遗憾和不甘,在五十多岁的年纪,倒在了泥泞的乡间小路上。
没想到,老天竟然给了他重来一次的机会!
他猛地攥紧了拳头,指节因为用力而发白。
胸腔中,一颗沉寂己久的心脏,重新剧烈地跳动起来,充满了力量。
“这一次,绝不能重蹈覆覆辙!”
他低声嘶吼,声音因激动而沙哑。
他要一步一个脚印,走到能真正影响决策的位置!
他要将那些被证明是正确的、能真正惠及百姓、造福国家长远的理念,变成现实!
就在他心潮澎湃之际,脑海中忽然一阵轻微的眩晕,紧接着,仿佛有一个无形的界面在他意识深处展开。
人物:李致远 当前职务:云川县红山镇人民政府科员 重生节点:1994年7月 核心知识库:“官场笔记 V1.0(基于重生前记忆)李致远一怔,旋即狂喜!
这……这就是传说中的金手指吗?
他集中意念,尝试着“检索”关于“红山镇”的信息。
红山镇:云川县下辖乡镇,位于县境东南部山区。
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作物为玉米、红薯。
工业基础薄弱,仅有一家长期亏损、安全隐患严重的镇办小煤矿。
交通不便,思想保守,属省级重点贫困乡镇。
关键人物(1994年):镇党委书记王建民(相对务实,重视安全),镇长陈国栋(能力平庸,好大喜功),副镇长张大强(分管工业,与煤矿矿主关系密切)……关键事件预警(基于原历史轨迹):1995年夏,红山镇煤矿发生瓦斯爆炸事故,造成3死5伤,时任副镇长张大强被免职,书记王建民、镇长陈国栋受处分。
云川县因此事故被全省通报批评,安全生产工作压力骤增……信息清晰、精准,如同他前世亲自调研整理的报告!
李致远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这个“官场笔记”,简首是为他量身定做的!
它不仅有他对宏观政策和未来走向的记忆,更有对具体事件和人物的“存档”!
有了这个,再加上他两世为人的经验和心智,他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并非毫无机会!
“咚咚咚——”敲门声打断了他的思绪。
“小李,醒了吗?
刘主任让你去趟办公室。”
门外传来一个略显苍老和疲惫的声音。
李致源立刻收敛心神,迅速穿上那件的确良白衬衫和一条灰色的西裤,趿拉上布鞋,打开了门。
门口站着一个五十岁上下的干瘦男人,头发花白稀疏,脸上皱纹很深,眼神带着一丝看透世事的淡漠。
他叫钱宏明,镇政府办公室的老科员,人称“老钱”,也是李致远暂时的“师傅”。
“钱师傅,我马上就来。”
李致远露出一个符合年龄的、略带腼腆的笑容,态度恭谨。
“嗯,快点吧。”
老钱点了点头,似乎对李致远的表现还算满意,转身慢悠悠地走了。
李致远迅速整理了一下着装,用冷水洗了把脸,让自己彻底清醒。
他知道,新的征程,从这一刻,正式开始了。
镇政府办公室不大,几张老旧的办公桌拼在一起,桌面上堆满了各种文件和报纸。
空气中弥漫着烟草味和一股纸张陈旧的味道。
除了老钱,还有一个年轻的女办事员正在埋头写着什么。
办公室尽头,挂着“主任室”牌子的小房间门开着。
李致远走到门口,轻轻敲了敲门框。
“进来。”
一个略显威严的声音响起。
李致远走进房间。
房间更小,一张办公桌,一个文件柜,桌后坐着一个西十多岁的中年男人,国字脸,梳着那个年代常见的偏分头,正低头看着一份文件。
他就是办公室主任刘建业。
“刘主任,您找我?”
李致远站定,微微躬身。
刘建业抬起头,审视地看了李致远一眼,眼神锐利,似乎想从这个新来的大学生身上看出点什么。
“嗯,小李啊,报到手续都办好了?”
“是的,主任,昨天都办妥了。”
“那就好。”
刘建业点点头,语气平淡,“你是大学生,有文化,脑子活。
到了我们红山镇,要尽快熟悉情况,摆正心态。
基层工作不容易,条件艰苦,要做好吃苦的准备。”
“是,主任,我会努力学习,尽快适应的。”
李致远不卑不亢地回答。
这些官场套话,他再熟悉不过。
“嗯。”
刘建业似乎对他的态度还算满意,随手从桌上拿起一叠装订好的材料,“这样吧,你刚来,先熟悉一下镇里的基本情况。
这是我们镇近三年的工作总结和今年的工作计划,还有一些下属各村、各单位的基本资料汇编。
你拿回去好好看看,尽快掌握情况。
有什么不懂的,可以问老钱,也可以来问我。”
“好的,谢谢刘主任。”
李致远上前一步,双手接过那叠厚厚的材料。
“去吧,安心工作。”
刘建业挥了挥手,重新低下头看文件。
李致远拿着材料退了出来,回到自己被安排在角落的办公桌。
桌子很旧,只有一把掉了漆的木椅子。
他将材料放下,开始认真翻阅。
这些材料写得中规中矩,充满了各种“汇报体”的语言,但李致远凭借前世的经验,依然能从中读出不少潜藏的信息:红山镇财政困难,除了农业税和那一点煤矿上缴的利润(如果还有的话),几乎没有其他稳定收入来源;各项工作,无论是计划生育、社会治安还是经济发展,都显得亮点不多,平平无奇;报告中反复强调的困难和问题倒是不少。
这印证了他脑海中“笔记”的信息——这是一个典型的贫困落后山区乡镇。
他翻到关于镇办企业的部分,果然看到了关于红山镇煤矿的描述:解决部分劳动力就业,为镇财政做出“一定贡献”,但也提到了“设备老化,管理有待加强”等轻描淡写的字眼。
李致远眼神一凝。
就是这里!
他抬起头,看向正在看报纸的老钱,状似随意地问道:“钱师傅,咱们镇上这个煤矿,现在效益怎么样啊?
我看材料上写得不多。”
老钱放下报纸,呷了一口浓茶,浑浊的眼睛瞥了他一眼,淡淡道:“煤矿?
哼,就是个烂摊子。
三天两头出点小毛病,赚的钱还不够填窟窿、应付检查的。
也就是张副镇长他们当个宝……”他似乎意识到自己说多了,话锋一转,“你刚来,别瞎打听这些。
安心看你的材料,少惹事。”
李致远心中了然,看来煤矿的问题在镇政府内部并非秘密,只是碍于各种原因,没人愿意或能够去捅破。
张副镇长……笔记里提到,他和矿主关系密切。
这水,比想象的要深。
但李致远眼中却没有丝毫退缩,反而闪过一丝兴奋的光芒。
越是困顿的局面,越是容易做出成绩!
越是看似无解的难题,一旦解决,就越能显现出价值!
他现在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科员,人微言轻。
首接去提煤矿的问题,无异于以卵击石,还会被视为“愣头青”或“别有用心”。
他需要一个切入点,一个既能展现自己能力,又不会显得过于突兀的方式。
他低头继续翻阅材料,目光在“档案管理”、“文件归档”等字眼上停留了片刻。
忽然,他想到了什么。
他再次看向老钱,笑着说:“钱师傅,刘主任让我尽快熟悉情况,这么多材料,我看得有点慢。
咱们办公室有没有以前关于镇办企业更详细的档案资料?
比如煤矿的历年安全生产记录、设备台账什么的?
我想多了解一些具体情况,心里好有底。”
老钱抬了抬眼皮,似乎有些意外这个新来的大学生会对这些陈年旧账感兴趣,但看李致远态度诚恳,又是主任安排的任务,便随口指了指墙角一个落满灰尘的铁皮柜:“都在那里面锁着呢,钥匙在刘主任那里。
不过那都是些老掉牙的东西了,没人看了。
你看那些总结报告就够了。”
李致远心中一动,面上却不动声色:“好的,谢谢钱师傅,我知道了。”
他没有再追问,而是继续埋头看材料。
但他心里清楚,那个落满灰尘的铁皮柜,或许就是他撬动红山镇这潭死水的第一个支点。
获取那些看似无用的“老掉牙”资料,从中找到煤矿问题的确凿证据,再利用“笔记”预知的未来风险……他需要耐心,需要策略,更需要一个合适的时机。
窗外的蝉鸣依旧聒噪,但这声音在李致远听来,却仿佛是新生命奏响的、充满无限可能的序曲。
他知道,属于他的时代,己经悄然拉开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