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弹道交响

铸剑者1950 米亦言 2025-05-08 09:30:04
>>> 戳我直接看全本<<<<
煤油灯的光晕在岩壁上摇曳,陆远的放大镜扫过《步兵武器设计原理》泛黄的页面,指尖停在“火箭推进剂”章节。

缴获的美军M20火箭筒图纸摊在膝头,发射药配方处被红笔圈了又圈——硝酸钾、木炭、硫磺的比例,与志愿军兵工厂能提炼的土制火药相差甚远。

“陆工,咱们的火药杂质太多,”周明礼举着刚烧制的硝酸钾晶体,泛着暗黄色的结块在月光下闪烁,“炸膛率比美军高30%。”

陆远盯着墙角堆着的日军遗留火药罐,突然想起在国内见过的土法炼硝:“让老乡把厕所的土墙刮下来,用草木灰浸泡过滤,能提炼出纯度更高的硝酸钾。

另外,”他指了指从美军轰炸机拆下的铝箔,“把铝粉掺进火药,能增加燃烧速度——就像给火箭弹装个‘助燃剂’。”

赵铁柱抱着半箱弹壳进来,铁箱碰撞声惊醒了趴在桌上打盹的学徒:“陆工,前线要能打坦克的火箭筒,美军的‘潘兴’装甲太厚,咱们的迫击炮只能打侧甲!”

陆远摸出从坦克残骸中拆下的装甲碎片,用锉刀刮下金属粉末:“在火箭弹弹头加这个,高锰钢碎渣,爆炸时能形成金属射流。

记得把弹头做成圆锥形,就像咱们的刺刀尖——”他突然咳嗽起来,山洞里弥漫的火药粉尘让喉咙刺痛,“再给发射筒套上竹编护套,减轻后坐力震手。”

二十个陶土罐在炉火上咕嘟作响,陆远用木棍搅拌着罐中的硝石溶液,蒸汽熏得眼睛刺痛。

这是仿照古代火药作坊搭建的提炼池,池底铺着从河滩筛来的石英砂,能吸附杂质。

“陆工,老乡送来的土硝含硫量太高!”

学徒小李举着熏黑的坩埚,内壁结着黄色结晶。

陆远舀出一勺溶液,滴在铁板上观察燃烧速度:“掺10%的草木灰,降低硫含量。

另外,”他指了指屋角的野猪鬃,“用这个过滤,比咱们的粗布更细。”

突然,山洞顶部传来岩石碎裂声,防空警报紧接着响起。

陆远被赵铁柱按在地上,听着F-86战斗机的呼啸声掠过头顶,炸弹爆炸的气浪掀翻了半面土墙,刚提炼的硝酸钾溶液泼洒在火塘里,腾起淡紫色烟雾。

“保护滤池!”

他爬向倾倒的陶土罐,发现过滤用的野猪鬃己被气浪烧毁,立刻扯下自己的帆布腰带:“用这个代替!

志愿军的腰带,比野猪鬃更结实!”

长白山的针叶林里,陆远握着改良后的“51式火箭筒”,筒身缠绕着竹篾和志愿军棉袄的布条。

赵铁柱抱着从美军仓库缴获的TNT炸药,正在装填弹头。

“瞄准坦克履带,”陆远调试着用自行车辐条做的瞄准具,“发射时离筒口两米,后喷火焰能烧穿棉袄。”

当火箭弹拖着浓烟飞向靶标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然而,弹头在距离坦克靶五米处提前爆炸,金属射流只在装甲表面留下浅痕。

陆远蹲下身,发现发射药燃烧不完全,筒口残留着未燃尽的木炭颗粒。

“火药颗粒太粗!”

他抓起一把自制火药,在掌心揉搓,“让老乡用石磨细细研磨,过筛三次——就像咱们过年磨面那样。”

他突然看见赵铁柱裤脚沾着的松树树脂,灵机一动:“在火药表面涂层树脂,能让燃烧更稳定,就像给子弹上润滑油。”

蜿蜒的山路上,陆远坐在卡车驾驶室,看着车斗里用稻草包裹的火箭筒。

这些凝聚着无数心血的武器,即将运往铁原前线,却在途经峡谷时遭遇美军侦察机。

“关灯!”

他大喊着让司机熄火,卡车迅速躲进岩缝。

探照灯的白光扫过山谷时,陆远发现火箭筒的金属箍在反光,立刻解下棉袄,扯出棉絮裹住筒身:“用棉花和泥土调成糊,抹在金属部件上——美军的照相机认不出咱们的‘土火箭’。”

深夜抵达兵站时,他发现火箭弹引信在运输中出现松动。

借着火折子的光,他用从老乡那里借来的绣花针,将引信弹簧轻轻拨正:“针鼻穿线孔太小,就用咱们步枪的通条磨尖——兵器人手里,啥都能变工具。”

硝烟中的战壕里,陆远正在给炮兵班讲解火箭筒用法,突然听见坦克履带的轰鸣。

美军M46巴顿坦克群呈楔形队形推进,炮塔转动的吱嘎声在山谷里回荡。

“三人一组,”他扯下自己的领章,系在火箭筒上作为识别标记,“两发齐射打第一辆坦克的炮盾,第三发打第二辆的发动机!”

当第一枚火箭弹呼啸而出时,陆远看见弹头在阳光下闪烁着竹篾的纹理——那是长白山的竹子,被烤弯后做成了发射筒的加固层。

弹头准确命中坦克炮盾,金属射流撕开装甲,炮塔内腾起浓烟。

“好样的!”

赵铁柱扛着火箭筒冲锋,筒身上的“八一”军徽在硝烟中若隐若现。

他突然摔倒在弹坑里,火箭筒发射时的后喷火焰灼伤了后背,却仍举着空筒大喊:“换弹!”

陆远冲过去接替他,发现备用火箭弹的引信保险被震松,立刻用牙齿咬下鞋带,将保险栓重新绑紧:“记住,打完就跑,美军的‘巴祖卡’射程比咱们远!”

阿尔蒙德中将盯着显微镜下的火箭弹碎片,脸色阴沉。

横滨兵工厂的报告显示,弹头上的高锰钢碎渣来自日军遗留的铁轨,而发射药中检测出松脂和棉花纤维——这是典型的“志愿军式改良”。

“他们用农民的石磨制作火药,”情报官威尔逊少校递上照片,“却让火箭弹的穿甲能力提升了20%。

更麻烦的是,这些火箭筒能拆解成三部分,单兵就能携带,比咱们的M20更轻便。”

阿尔蒙德敲了敲桌上的弹道模拟图:“通知各部队,遇到携带竹制筒状物的共军,优先打击。

另外,”他指了指照片中陆远的身影,“加大对兵工厂的空袭力度,这个陆远,正在把农民的工具变成杀人武器。”

陆远趴在工作台前,借着火塘的余温绘制火箭筒改良图纸。

赵铁柱送来的高粱饼摆在砚台旁,早己凉透。

他盯着发射筒的竹篾结构,突然想起在国内见过的竹制水烟筒——中空结构能减轻重量,还能隔热。

“在竹篾层间加层石棉,”他用炭笔在草纸上画着,“就像给发射筒穿件‘棉袄’,减少后喷火焰的灼伤。”

门外传来脚步声,周明礼抱着个铁皮箱进来,箱里装着从国内辗转送来的稀有物资:两盒上海产的火柴,五根重庆炼的钨丝。

“陆远,”周明礼的声音带着疲惫,“总理来电,说国内正在筹建新的兵工学院,要调你回去任教。”

陆远的笔尖在纸上停顿,看着图纸上未完成的防滑纹设计:“告诉总理,等铁原的火箭筒能打穿‘潘兴’的前装甲,我就回去。

现在……”他指了指窗外的熔炉,火光映红了整座山洞,“熔炉还没熄火,战士们还在前线等着新武器。”

夜深了,陆远摸出藏在怀表后的照片,那是1949年他在国内兵工厂与工人们的合影。

照片里的机床老旧,工人们穿着补丁摞补丁的衣服,却每个人眼中都闪着光。

他将照片贴近胸口,感觉与那个时代的心跳共振。

当第一声鸡啼响起时,他在图纸角落写下:“51式火箭筒改良日志:1. 发射筒采用三层结构:竹篾骨架、石棉隔热层、帆布外罩;2. ***优化:硝酸钾75%、木炭15%、硫磺10%,掺5%松树树脂;3. 下阶段目标:研制可曲射火箭弹,让战士们在战壕里就能打击躲在山后的敌人。”

笔帽扣合时,熔炉的火光突然变旺,火星溅在图纸上,像极了前线的炮火。

陆远站起身,拍了拍沾满炭灰的军装,走向火药车间。

他知道,在这片充满汗水与智慧的土地上,每一次对武器的改良,都是对侵略者的警告;每一次技术的突破,都是为志愿军战士们筑起的钢铁护盾。

而他,作为这伟大事业中的一员,将继续在弹道与熔炉的交响中,奏响属于中国军工的壮丽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