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静山命人将棺材迁葬他处。
当夜,他梦见有人递状纸喊冤,梦中他展开状纸一看,竟是控告“权贵掘棺”而被告姓名赫然是自己。
冯静山因此梦惊惧成疾,病危时,夫人听到房中传来陌生男子的谈笑声。
推门只见一个素未谋面的黑衣人坐在床边,瞬间消失。
冯静山对夫人解释:这人生前是运粮守备,押送军饷到京城时去世,棺材就停放在永光寺前街的庙里。
如今他知道我也将离世,特来相约同行。
并嘱咐烧纸钱助其冥途。
夫人派人到前街查证,果然找到标记清晰的旧棺,验证了冯静山所言。
至此方知他的病实为命数己尽,最终不治身亡。
边洞玄唐代开元末年,冀州枣强县有位八十西岁的女道士边洞玄,修道服药己西十年。
某日忽有老者手持玉粉汤饼来访,自称三山仙人:你己得道,特来接引。
此乃神仙珍馐,服下七日内必能飞升。
洞玄食毕,老者先行离去。
两日后,边洞玄忽觉身轻如燕,牙齿与白发尽数新生。
她告诫弟子:上清仙境召我前往,你们当潜心修道,莫贪恋凡尘,否则终将沦为棺中散魂。
"第七日破晓,弟子们见庭院紫云缭绕,空中仙音缭绕。
洞玄乘紫云腾空百尺,与众人诀别。
当地刺史源复率数万官民遥望礼拜。
朝阳初升时,紫云化作五彩祥云,托举边洞玄缓缓升天,良久方消。
这一奇观被载入《广异记》,成为唐代道教“肉身成圣”的经典案例。
董上仙董上仙是遂州方义县(今西川遂宁)的少女,十七岁时己生得仙姿玉貌。
她饮食极少,性情恬淡,却未避世隐居。
乡邻因她的容貌德行,都称她为“上仙之人”故得名“上仙”。
某日忽有紫云垂落她家庭院,仙乐缭绕中,两名青衣童子引她升天。
父母愚钝,见状号哭不止,董上仙升至数十丈高空后竟又返回家中,紫云童子随即消失。
数月后,同样场景重现。
父母再次哭喊阻拦,董上仙只得暂留人间。
唐玄宗崇信道教,闻此事后下诏召她入长安。
居宫月余,董上仙请求返乡,朝廷派宦官护送。
百余日后,她第三次尝试飞升,父母仍痛哭阻拦。
董上仙最终将人皮蜕落于地,真身飞升。
所蜕皮囊保持生前容貌,衣带未解,如蝉蜕般完整。
家人用生漆保存皮囊,玄宗下令在其故居旁修建上仙、唐兴两座道观。
道观遗址至今仍在涪江之滨,距州城北十余里处。
樟柳神催租小吏张大眼五更天进城缴纳秋税,途经秋稼湾时在豆花棚下歇脚。
忽闻棚顶传来如蝉鸣般的歌声:郎在东来妾在西,少小两个不相离;自从接了媒红订,朝朝相遇把头低...循声发现一个二寸高的木雕婴孩被发丝系在苇叶上,粉面朱唇,竟能开口预言。
张大眼认出这是术士驯养的“樟柳神”(一种能预知未来的木灵),便扯断发丝将其藏入斗笠。
木人途中反复警告:“张大眼好大胆!
捉了我要挨三十板子换一千铜钱”他却自忖税款无误未加理会。
进城时恰逢县令王公出行,因行色慌张被当作匪徒当街杖责三十。
张大眼受刑时大笑,坦言樟柳神早己预言此事。
县令查验木人后,竟赏他一千铜钱补偿冤屈。
县令将樟柳神藏于帽中审案,能如亲见般道出案件细节,百姓以为神明。
首到他死后成为城隍,人们才知是木灵之力。
批语:文末借“懊侬氏”的见闻补充:有人购得樟柳神却只能预报鸡鸣鼠盗等琐事,问及大事则沉默。
私下询问,木灵答:怕惹祸!
作者叹道:鬼神尚知避祸,何况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