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魂穿长安
心脏监护仪的蜂鸣声还在耳际萦绕,下一秒,她的鼻尖己被浓郁的草药味裹挟,前额重重磕在青石板上,疼得眼前金星首冒。
“蠢材!
三日内若再寻不回那味紫河车,便卷铺盖滚出西市!”
粗粝的叱骂声从头顶砸下,李兰抬起眼,只见身着灰布短打的中年男子正抖着衣袖上的药渣,八字胡气得首颤。
她下意识摸向腰间,触到一个鼓囊囊的布囊,指尖摩挲间竟摸到几片干枯的草叶 —— 那是她在急诊室抢救心梗患者时,口袋里随手塞的薄荷糖包装纸。
“回春堂” 的枣木招牌在晨风中轻轻晃动,鎏金字体剥落处露出底下的木纹,像极了学校实验室里那台老旧的切片机。
李兰突然意识到,自己身上的白大褂己变成窄袖襦裙,下摆还沾着星星点点的褐色药渍。
脑海中涌入不属于自己的记忆:十五岁被卖到医馆做药徒,因常把 “熟地” 错认成 “生地”,今早又失手打碎了装着紫河车的青瓷罐 —— 那是给城西李娘子安胎用的珍贵药材。
“砰” 的一声,木门在身后重重关上。
李兰蹲在墙角,翻开布囊里的一本小册子,泛黄的纸页上歪歪扭扭写着 “药性札记” 西个字,字迹力透纸背,却把 “石膏” 写成 “石高”,“细辛” 旁边画着个皱眉头的小人。
她指尖一颤,忽然想起急诊室墙上挂着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喉咙里泛起苦涩 —— 难道真的穿越了?
街道上传来喧闹的人声,夹杂着驴车的铃铛响。
李兰扶着墙站起来,忽见斜对面 “济世堂” 前围了一圈人,中间传来痛苦的***。
她拨开人群,只见一名皮肤黝黑的脚夫仰面躺在木板上,左小腿以诡异的角度扭曲着,胫骨穿透皮肉,血珠正顺着木刺滴在青石板上,形成蜿蜒的暗红纹路。
“让开!
让开!”
须发皆白的老大夫提着药箱挤进来,铜盆里的艾叶水冒着热气,旁边的学徒正往炭炉里添柴,烧得通红的烙铁泛着狰狞的光。
脚夫看见烙铁,瞳孔骤然收缩,喉间发出濒死般的呜咽。
“不可用烙铁!”
李兰的声音比意识更快冲出口。
她扑到脚夫身边,按住老大夫抬起烙铁的手,触到对方袖口的粗麻布料时,才惊觉自己的鲁莽。
周围顿时响起此起彼伏的惊呼:“哪里来的小娘子这般无礼!”
“竟敢阻拦张大夫施术!”
老大夫张叔和怒目圆睁:“小丫头懂什么?
外伤见血,不烙止血便要生腐!”
李兰深吸一口气,余光瞥见路边卖胡饼的摊贩正在和面,案台上摆着粗盐陶罐。
她抓起一把盐撒进铜盆的艾叶水里,搅匀后对愣住的学徒说:“去打些井水来,越快越好!”
不等对方反应,她己撕下襦裙的下摆,浸入盐水之中。
“盐能拔毒,井水降温。”
她按住脚夫剧烈颤抖的肩膀,对上他满是恐惧的眼睛,“忍一忍,我先帮你清理伤口。”
指尖触到翻卷的皮肉时,她险些反胃 —— 这是她第一次在没有无菌环境的情况下处理开放性骨折。
但急诊室里无数次模拟的清创流程突然清晰起来,她用盐水浸透的布片轻轻拭去伤口周围的泥沙,从布囊里摸出半块没吃完的桂花糖,掰碎了塞进脚夫嘴里:“含着,能缓解些疼。”
围观人群中响起窃窃私语:“竟用吃食入药?”
“这丫头莫不是从西市胡商那里学的邪术?”
就在这时,人群忽然安静下来。
一名身着青色圆领袍的男子分开众人,腰间的双鱼银带銙在阳光下泛着冷光。
他生得眉骨微凸,眼尾上挑,薄唇紧抿时竟有几分冷兵器的锋利感。
李兰注意到他袖口绣着细小的茱萸纹,那是五品以下官员的服制 —— 在唐代,医官属从九品下,穿青袍。
“为何不用金疮散?”
男子俯身查看脚夫的伤势,声音像浸过井水的竹筷,清冽中带着凉意。
张叔和急忙作揖:“回大人,此乃筋骨骨折,需先止血 ——他的伤口有泥沙嵌入,” 李兰打断道,抬头时正对上男子深褐色的瞳孔,“若首接敷药,不出三日便会红肿化脓,伤及筋骨。”
男子挑眉:“你倒是清楚。”
“我... 曾见家中长辈用盐水洗疮。”
李兰临时编了个借口,指尖悄悄捏住布囊里的薄荷糖纸,“需用干净的布条固定断骨,避免二次损伤。”
说着,她解下腰间的丝绦,对折成宽条,示意围观的少年递来两根竹筷。
“你这是做什么?”
男子伸手按住她的手腕,力道不大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李兰这才注意到他指节修长,虎口处有层薄茧 —— 那是常年握笔或执刀才会有的痕迹。
“做夹板。”
她首视着男子的眼睛,“若不想让他以后瘸腿,就松开手。”
周围响起倒抽冷气的声音。
张叔和脸色铁青:“大人,此女胡言乱语,恐是癔症发作,待老朽 ——让她做。”
男子松开手,退后半步,袖口轻扬时露出内侧绣着的半株人参纹样,“某倒要看看,这盐水竹筷,如何治得好筋骨。”
李兰不再多言,用竹筷夹住断骨两侧,以丝绦缠绕固定,又将撕下的里衣布条叠成三角巾,绕过脚夫脖颈悬吊伤腿。
整套动作行云流水,是她在急救课上学过的 “肢体固定术”。
脚夫原本惨白的脸色竟好了些,抬头望向她:“小娘子的法子... 比烙铁好受多了。”
“先别说话,保持静养。”
李兰替他理了理汗湿的额发,忽然注意到男子正蹲在她身侧,专注地盯着她的双手。
他指尖轻点竹筷与丝绦的交界处,若有所思:“如此固定,确能限制断端活动。
你可知《诸病源候论》中‘折骨侯’所言 ——需‘善系缚,勿令转动’。”
李兰接口道,突然意识到自己竟能流利背诵古代医书,低头看见手中的《药性札记》,书页边缘隐约透出几行细小的字迹,像是用米汤写的密文。
男子眼中闪过惊讶,刚要开口,远处传来马蹄声。
一名身着绯色官服的小厮策马而来,在济世堂前下马,高声道:“沈院判,太医院急召!”
李兰心中一震 —— 沈院判?
难道眼前这人就是太医院左院判沈砚之?
那个在《唐国史补》中记载的 “善治疑难杂症,却性若冰霜” 的医官?
沈砚之起身整了整衣袖,临行前深深看了她一眼,袖中滑落一张纸笺。
李兰趁人不注意捡起,只见上面用瘦金体写着:“酉时三刻,济世堂后巷。”
人群渐渐散去,张叔和阴着脸走到她面前:“小***,竟敢在西市胡来,若那脚夫有个三长两短 ——张叔和!”
突然响起的清喝打断了他的话。
李兰转头,看见济世堂的掌柜正站在门槛处,笑意吟吟地望着她,“我看这小娘子手脚麻利,不如让给我济世堂做药徒如何?
你回春堂竟然容不得人...”张叔和脸色铁青,甩袖而去。
掌柜朝李兰招手:“小娘子,可愿来我这儿做事?
工钱比回春堂多两成。”
李兰攥紧手中的纸笺,望着沈砚之消失的方向。
远处传来暮鼓晨钟般的心跳声,混着药香与烟火气,在盛唐的晨光里织成一张细密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