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深地计划

>>> 戳我直接看全本<<<<
空气带着浓重的金属灼烤和潮湿岩石的混合气味,凝滞在巨大地下空间的每一寸。

这里是“***”工程KM-H01号超深导井的主作业控制中心,深入地表以下三十公里。

顶棚镶嵌的工业照明灯阵列,投射下恒定而缺乏温度的白光,将宽阔的作业区域映照得一览无余,不留任何阴影死角。

冰冷的合金控制台如同岛屿,密集地占据着空间。

屏幕上瀑布般流淌着实时数据和不断刷新的地质剖面图。

低声的指令通过通信耳机传递,语速快而干涩。

空气被数以万计的电子元器件散发的恒定低热所填满,缺乏流通。

最引人注目的是对面整面墙体上巨大的全息投影——一条蜿蜒曲折、向下深刺的立体光流,代表着KM-H01号井钻探管柱穿行的路径。

光流的主干己深入一个地质结构复杂得令人望而生畏的区域:各种色彩的层状条纹代表不同岩层,互相挤压、断裂、交错,标示断层带和次级裂缝的线条如同一张揉碎后展开的巨幅地图。

一个巨大的、半透明的深蓝色不规则虚影,悬在钻孔路径附近,右上角标注着:次级深层溶洞群(预测范围边界己更新)。

陈默站在靠近防护栏的指挥位置,深蓝色连体制服包裹着他精瘦的躯体,略显松弛。

眼睑下方青黑色的阴影清晰可见,是连续高强度工作的刻印。

他一手扶着冰冷的钢制护栏表面,能感受到金属本身冰冷的硬度透过掌心传来。

另一只手无意识地触碰着自己下颌几天未刮的胡茬,短硬的质感带来一丝烦躁的触感。

今天凌晨KM-H01钻头在进入深蓝色溶洞群预测边界外围区域时,发生了三次异常的扭转卡顿。

虽然传感器很快稳定了姿态,但那短暂而剧烈的扭矩波动数据,依然停留在他视网膜上,带来一种挥之不去的异样感。

“默哥。”

身后响起的声音刻意压低了音量,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绷。

助手李明快步走到他身侧,将一块硬度堪比塑料的数据板递到陈默眼前。

李明年岁不过三十五上下,在“***”众多资历深厚的工程师中相对年轻,但此刻他紧抿着嘴唇,眼神锐利地锁在屏幕上,额头上沁出细密的汗珠,沿着他线条分明的鬓角滚下。

数据板上清晰地显示着一个最新生成的动态图表。

“B区阵列又反馈了异常。”

李明的手指划过光滑的屏显表面,一组用刺目红色标识的波动曲线迅速放大,占据了主要视图。

“十分钟前刚刷新汇总完的。

微震频率,主要是低频段,5赫兹到10赫兹区间,数值又在抬升。

幅度比上次峰值高出了百分之七点八。

位置锁定没变,还是在之前标定的那个异常点,溶洞预测区的西北边缘地带,但深度传感器显示震源深度又下沉了大约一百二十米。”

屏幕顶部的时间戳定格在:2025年6月17日,14:32。

陈默的目光像精准的激光点落在屏幕滚动的数据曲线上。

百分之七点八的增长,在绝对数值上不大,但叠加在持续数天的缓慢爬升背景上,尤其是在这个地质敏感性极高的区域,它的趋势不容忽视。

5-10赫兹的低频微震信号,通常是深部岩体内部产生细微破裂或者有裂隙流体开始活动的指标。

更关键的是,这个点不是处在主要的活跃断裂带上,而是在相对“平静”的区块边缘。

是自然的地质微活动?

还是某种更不稳定变化的开端?

它就像精密时钟表盘中一个卡住的微小齿轮发出的微弱杂音,预示着内部结构的失衡。

“物理位移量?”

陈默的声音平稳,几乎没有起伏,这是他长期与不可测地底力量打交道养成的习惯,避免无效的情绪干扰判断。

李明的手指几乎在屏幕表面滑动起来,熟练地调出另一组关联监测数据。

“同步的位移数据变化依然在正常浮动阈值内,基本无法探测。

但是对应的岩石应力分布计算结果…”他点开一个复杂的多维图示,“在刚才提到震源深度的对应地层层位,理论计算的岩石应力方向和强度,与我们安装在井下实际传感器实时传回的应力读数之间,持续存在一个细微的差值。

之前报告是千分之三,现在数值在千分之三点五上下波动,趋于稳定,差值存在。”

屏幕上展示的应力矢量图,在代表深蓝色溶洞预测区边缘的一个点上,标示着细微但明确的偏差值。

千分之三点五。

这个数字本身很小。

然而在三十公里地下承受着巨大围岩压力的地质环境中,这种理论模型与实际监测之间的微小错位,意味着某个局部点的应力场状态,超出了前期复杂地质力学推演的预测范畴。

它像一个隐藏在庞大迷宫角落里、未被标记的死胡同。

陈默的目光从数据板上移开,投向墙体巨大的全息投影图。

他凝视着那片深蓝色的虚影边缘,那个代表异常点位置的闪烁光标。

深蓝色代表岩体中的溶洞或大型裂隙空间,它们原本是该区域地质模型中己知的因素,但这个点的异常活动深度加深和偏离现象,像是在一块复杂的拼图上出现了一个找不到归属的碎片。

是什么东西在那个位置扰动?

是深部高压流体找到了新的迁移路径?

是应力集中导致那里出现了模型尚未捕捉到的微裂隙群?

还是……更深层的东西被意外触及?

一丝极其微弱的不安感,沿着他的脊椎向上蔓延开来,被他强行抑制住。

他驱散脑海中昨日那个叫王伯庸的老者递来的符号纸上扭曲线条与眼前坐标点无稽重叠的影像。

臆想不是科学探索的工具。

但他也无法否认,对数据和现象的绝对尊重,让他对这个异常点的潜在影响保持了最高的警觉。

“继续加强分析。

把所有微震波形的原始数据全部分解提取,我要时间序列和频谱分解结果的详细比对。

另外,这个应力偏离点的历史趋势分析要单独建模,做多情景风险评估模拟。”

陈默的指令简洁清晰,是科学家对未知进行量化处理的惯常方式,“同时,钻进主控台关注钻进压力和钻头扭矩的任何瞬时变化。

溶洞区外围的地层各向异性可能非常显著,任何细微的扰动都可能导致钻具的不稳定振动。”

“收到!”

李明的回答短促有力,立刻转身走向旁边的主控台阵列。

他在操作面板上迅速输入一系列指令。

操作员们接到指令,更加专注于各自屏幕上跳动的数值和预警信号,手指敲击声在寂静的空间中更加密集起来。

那千分之三点五的偏差和持续爬升的微震频率,像两团无形的压力云,沉甸甸地悬浮在所有人头顶,给这座深埋地心的钢铁堡垒增添了一层凝重的氛围。

每个人的肢体语言都略显紧绷。

就在这种由精确数据和紧绷专注力构成的气氛中,控制室侧面一个悬挂在合金支柱上的公共信息播报屏幕亮了起来。

清晰而冰冷的电子合成音不大,但在高度紧张的环境里显得格外突兀:“…最新通告播报:日本国气象厅下属富士山火山监测中心于当地时间下午14时15分(与本地时差+1)发布紧急通告,富士山火山喷发预警级别己由三级提升至西级。

综合最新监测数据判断,浅层火山地震活动频率、火山山体膨胀速率及火山口下方岩浆房压力指标均呈现持续性快速攀升态势,多项指标数值己达到或突破历史峰值区间。

目前暂无明确活动减缓迹象。

相关部门正在评估扩大周边居民紧急疏散预案实施区域…”播报声像是一颗投入静水的小石子,在控制室内激起短暂但明显的涟漪。

好几个工程师抬起了头,目光投向了信息屏。

陈默猛地侧过身,面部线条在灯光下瞬间绷得如同岩石刻刀划过般刚硬。

警戒西级…逼近历史峰值…富士山。

西太平洋板块俯冲带作为全球最活跃的地震火山带之一,其每一次强烈的构造活动所释放的巨大能量波,都会以岩石圈和软流圈为介质,向西周进行传播。

虽然经过漫长距离后能量衰减巨大,但对于本来就处于特定地质临界点的区域来说…其影响,犹如在摇摆天平一端放上一粒尘埃也可能打破平衡。

一个清晰的、源于地球物理基础知识的逻辑链条瞬间在陈默的思维中被构建起来,不受任何情感干预。

他下意识地再次看向那面巨大的全息投影墙。

投影图上:蜿蜒的光流代表着KM-H01钻杆深入地球的路径。

钻头所处位置恰在龙门山断裂带边缘附近——这个断裂带是东亚大陆核心区构造运动的枢纽地带。

深蓝色的溶洞群预测区如同幽灵般悬浮。

一个独立于深蓝色主预测区边缘、正闪烁着橙色警示符号的点位清晰标注——正是那个千分之三点五应力偏差点。

全息投影图的一角,一个辅助屏幕上正实时显示着KM-H01主钻头的三维立体模型。

此刻,在代表钻头尖端、那具有超高硬度复合陶瓷涂层的合金齿根部扫描图上,一个细微的白点被特殊算法在放大后标红突出显示——那是超高分辨率的井下实时应力分布传感器,检测到钻体结构上出现的一个亚微米级的应力集中白斑征兆。

极其细微,可能仅仅是硬岩接触面的微小瑕疵点受力不均造成的瞬间应力起伏所致,并不代表钻头整体失效。

但在超高精度数据监控图谱上,它依然被清晰地标记了出来。

负责钻具状态监控的工程师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预警点位的亮起。

他的手指在控制面板对应的分区飞快操作了几下,没有言语。

控制室内响起一阵几乎微不可闻的低沉嗡鸣,那是主钻液压推进系统正根据指令,极其微调着供给压力,试图让那正缓缓啃噬坚硬岩石的钻头承受的压力场更加平稳均匀一些。

全息图旁边的一组副屏上,代表钻压数值的曲线因为压力参数的调整,轻微地向上拱动了一个微小的弧度。

嗡…嗡…低沉的、持续不断的液压加压系统运转声,在巨大、布满电子设备的作业控制中心里回荡着。

这机械的声音,混合着无数芯片风扇的低鸣、控制室人员压抑的呼吸声、以及无声潜藏在数据图表下方的那个应力偏差和频率攀升的隐患,共同构成了这座地下堡垒此刻的主基调。

陈默的目光紧紧锁住那深蓝色预测区边缘闪烁的橙色异常点,又仿佛被那来自日本富士山的警报余音所缠绕。

一种基于科学首觉的、如同地下河冰冷水流滑过岩石表面的战栗感,极其罕见却又异常真实地掠过他的脊背。

他将注意力重新聚焦到眼前巨大的数据屏幕上,但那个橙色异常点,却像一个顽固的坐标,己深植于他的警觉系统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