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在没认识她之前就不喜欢了。
刘淑琴不是他们选中的老三媳妇。
他们选中的老三媳妇,是县城里和林三能的父亲老林头的同事老许家的女儿。
老许上赶着和老林头结亲。
老许的女儿在本部门储蓄所上班。
每天的工作就是在风吹不着雨淋不着的房子里数钱,没完没了的数,数到手抽筋。
老林头在县城干了半辈子的邮递员,在他离退休还有二、三年的时候,办理了退休手续,让三儿子林三能接了他的班。
之所以未到退休年龄就让儿子接班,是因为单位内招出了新的政策——单位内部员工最后一批子女顶替接班。
既然是最后一次,招工政策上就有松有紧。
松的地方是——不限子女,侄子侄女,外甥外甥女都可以。
卡的紧的地方,其中有重要的两条:一未婚;二高中以上学历。
门槛提高了,自然会宽松到侄子外甥这些旁系亲属符合条件的都可以接班。
那一年,不但像老林头这样还有几年退休的,有的甚至差十几岁也申请退休。
为的就是让自己的孩子搭上最后一班车端上铁饭碗。
老林头三个儿子当中,符合条件的只有林三能。
大儿子林大能结婚多年,女儿西岁。
老婆肚子里还有一个,即将出生。
最想去接班的是老二林二能,刚结婚三个月。
此后很长时间他都在懊恼,为什么要在三个月前结婚。
其实他三个月前和三个月后结婚结果是一样的,他忽略了另一个硬性条件——他的学历也不够——初中没毕业。
老婆肚子里也有一个,五六个月了。
三儿子林三能虽然符合条件,可他不太想去。
这就很招人恨,想去的去不了,不想去的非他不可。
林三能是村里的电工,确切的说是电工“助理”。
村里真正的电工是魏九叔。
林三能是他的徒弟。
林三能按原来的设想是接魏九叔班,而不是他父亲的班。
魏九叔还有一年多的时间也到了不符合农村电工年龄的上限。
到那时林三能就成了村里唯一的电工。
当然,现在林三能也是村里唯一干活的电工。
魏九叔把工作几乎全部交给林三能,他只是偶尔在重要的电力设施周围转转。
林三能觉的除了挨家挨户收电费麻烦外,电工的地位无人可比,就连村长见到他也是主动先和他打招呼。
村里人家里的线路、电气电表什么的出现问题,甚至不该他负责的家用电器的维修,也要被村民拉进家里,好吃好喝说尽好话伺候着。
当然还有一个公开的秘密,电工家里用电,不用像其他村民畏畏缩缩的不敢用。
至于电费,那肯定是要缴的,不用怀疑——只是缴多少问题。
所谓计划赶不上变化。
这个变化,嗯,有点大,林三能决定去找师傅商量商量。
魏九叔让他把眼光放长远一点,不要一辈子窝在乡下。
电工再好,也是个农民。
终是土里刨食只能解决温饱,赶上天灾辛苦一年的劳作化为乌有。
接了他父亲的班以后就是“公家人”了。
一个城镇户口是多少乡下人的梦想。
那是做梦都不敢想的事。
每个月准时到手的工资,根本不会出现拖欠问题。
别人出门去打工,你出门是工作。
天壤之别。
至此这个变化改变了林三能预想的人生轨迹。
当然变化才是常态,几十年以后,魏九叔们手的农村户口才是城里人做梦都不敢想象的事。
即使在城市工作生活多年己经融入到城市里的农村人,手中农村户口依然是金不换。
所以魏九叔的“长远眼光”——这个……嗯,不能对一个农村老电工有任何苛刻要求。
老林头的户口迁了回来,林三能的户口迁了出去。
林三能进了城,穿上了老林头脱下的墨绿色工作服,骑上了老林头还没骑热乎的摩托车,开始了每天十几个村子的信件寄存和报纸的投放。
那时绿色的三八大杠自行车刚刚淘汰不久。
开始林三能觉的远不如电工舒服,每天骑着摩托车在坑坑洼洼的土路上颠簸的***疼,回家不敢坐,只能趴着。
老林头却认为比他当年幸福多了。
二八大杠自行车风里来雨里去他骑了几十年,刚换成摩托车没幸福多久,交给老三还遭嫌弃了。
不知道家里俩哥哥心里不痛快吗?
老大林大能自知在人家的条条框框之外,心里有些遗憾,有些失落。
面上还是为三弟高兴。
老二林二能不认为自己没能吃上“公家饭”,是不符合有关政策要求。
天天在懊悔为啥早三个月结婚,为啥这个政策不在三个月前出现,是不是自己离婚了,成了未婚,就有了某种可能……被老林头臭骂了几次。
林老二老实了几天后,就看谁也不顺眼了,觉的家里人都欠他的。
尤其是老三,执着的认为是老三抢了自己的工作;抢了每个月到手的工资;抢了自己的城镇户口;抢了……反正今后的任何不顺都是老三造成的。
老林头为了安抚这俩儿子,让他俩看到他这个当爹的做到了一碗水端平,没有不偏不倚,老三接他的班,完全是家里只有他符合政策要求。
怕兄弟之间因为这件事产生嫌隙,本着兄弟之间就应该互帮互助。
老林头采取老伴和老二夫妻的建议,既然老三是接他的班才挣到的工资,那就充公吧,这样大家心里都平衡了。
林三能没多大意见,他现在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再说母亲答应,给他攒着娶媳妇用。
再再说了就是不娶媳妇用,交给父母也是应该的。
林三能从上班第一个月的开始,自己留十块八块的,工资基本上交给了母亲保管。
他的***在上交第一个月工资后,适应了他口中的破路,从而也重新认识了他的工作意义。
那是手机还没有普及的年代。
BB机在县城的使用也是年轻人居多,农村寥寥无几。
只有外出打工新潮小青年偶尔带回来让家人长长见识,大部分还是靠邮寄信件。
有急事还得靠村长家的电话通知。
所以,林三能成为他们每天最期盼最想见到的人,林三能刚到村庄口,老远听到摩托车声的孩子们一溜烟出来跟着后面跑。
有家人在外地的早早等在门口张望。
没家人在外地的在墙根底下晒着太阳的也跟着张望,有信没信都要和他打声招呼,“三能来了……三能,我儿来信了吗?”
“三能,尝尝今年新打下来的红枣。”
“三能,这是特地给你留的石榴。”
“三能,这是给孩子他爸的信你收好。”
……村委会门口或村长,或支书,或文书:“三能进来歇会儿,喝口茶。”
“三能进来抽根烟,不抽?
那就喝口茶。”
“三能进来喝口茶,一块学习学习你刚送来的报纸,”┄┄驶离村庄,他的口袋里塞满了花生、红枣……有时是杏、石榴、梨……也不知道谁往他摩托车里塞了两南瓜一路上怪沉的。
真心实意和虚与委蛇给人的感觉真的不一样。
林三能越来越喜欢这份被人期盼被人需要的工作了。